再回来安

lanzhen

<p class="ql-block">1972年十一月,我们七个女同学第一次踏足来安七里大队龚郢小队,开始不可预知的知青生涯,那时我们只有十六,七岁。五十一年后的今天,当我再俯瞰这片曾经青春热血的土地,已近70暮年了。</p> <p class="ql-block">一入住酒店,我就拨通了电话,几十年没有信息,当年的老乡他们还好吗?还能寻到吗?据说原七里大队已被政府征收重建,成为来安新区了,此行能否如愿,我心里没底。</p><p class="ql-block">我联系到了当年队里的退伍军人如今在新安镇敬老院工作的严峰,没想他闻讯,立马赶到了酒店。</p> <p class="ql-block">陶杏珍,我第一眼认出了她,今天穿着红色的袍裙,依旧像当年最爱美的她,只是有点发福了。</p><p class="ql-block">“新姐!”,我有点不敢认,但依旧有点激动,双手情不自禁地拥抱上去。一直勤劳辛苦忙碌在田间地头的她,已经刻满了岁月的折皱。记忆中的她,甩着两条长辫子,双眼皮下一双乌黑的眼睛,在队里小媳妇中是数得上漂亮的,这是我印象中的陈玉杰。</p> <p class="ql-block">合个影,留下这五十一年后的瞬间。“78啦!〞当年魁梧的严峰也已不再有退伍时的英姿,队长龚玉勇一见到我,忍不住嚷“兰贞这么漂亮的姑娘现在也成老太太了!”岁月不留人,大家都老了,这是见面时最大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热情和快乐在碗碟酒杯间绯徊。知青和老乡在新的时代相距更近了!</p> <p class="ql-block">百闻不如一见,第二天一早,我们驱车</p><p class="ql-block">直奔七里龚郢。一路上宽敞的六车道公路,两旁绿树葱葱,掩映着栋栋新楼,这是来安新城。而七里大队的大田现在也俨然演变成新来安城高科技园区了。</p> <p class="ql-block">“这片科技园原来都是我们村的农田,你们都在这里干过活〞,村队长兴奋地向我们解说。</p> <p class="ql-block">与科技园隔着宽阔的马路的丘林高处,还隐约可见几栋农家小楼,这是龚郢村尚未被征用的农居一一还有部分留守老农居住在新城最后残留的城中村里。也因此,尚能看到当年的遗迹,的确不虚此行!</p> <p class="ql-block">入村第一家,林场老场长的家,他是我们村当时最具影响的大队干部,村人都亲切称之老叔,现已84岁。我一眼认出老婶,两老依旧健朗。听说小女儿玉枝如今是马鞍山市一名副厅级干部,穷乡飞出女凤凰应该很值得自豪的!</p> <p class="ql-block">走访第二家,吕友林陈玉霞夫妇。他们是知青小组的右邻。友林是上海五十年代的下放户,因为精明能干,虽然底子贫困,却娶了当年村里最漂亮的姑娘。小夫妻俩你勤我快,自留地是村里种得最好的。村队长为照顾知青,安排我们七人在劳动相对轻松的棉花专业队,吕友林是棉花技术员,我们跟着他,春天在棉花地栽苗剪苗,夏天背着药箱喷水打虫药,秋天摘棉花。比在大田栽秧割稻轻松多了。</p> <p class="ql-block">当年玉霞姐还是姑娘未嫁,我和文英经常去她家串门混饭吃,她家姐弟三人,玉霞姐贤淑温柔,两个弟弟都读过书,是村里不多的有识青年,我与他们挺聊得来。那时小弟弟陈玉珠刚在县里读高中吧,不幸的是,当我问起小玉,才得知他与妻子前两年遇车祸身亡了。</p> <p class="ql-block">与霞姐久别再逢,看着她瘦小衰弱的样子,我紧紧拉着她的手,此时无声胜有声,能再相聚真好!我听她诉说风湿病痛的困扰,也分享她儿孙出息的喜悦,听说她的孙子是中国科技大的,真是寒门出学子,值得自豪!</p> <p class="ql-block">出门踫到熟人了,不是别人,正是陈玉霞大弟陈玉珍,如今是村里的卫生环保员,此刻他正在回收垃圾。</p> <p class="ql-block">我们知青点就在友林家前面,友林现种着的这片菜园就是当年我们知青的居住的旧址。我眼前不禁掠过这空地上一字排的四间茅屋,往事记忆犹新:那天,村长从公社接到我们,领我们进村已是黄昏,为知青盖的新茅屋里还不见床,屋里地上铺着厚厚的草,方桌上有一盏煤油灯,这就是我们插队小组的新家了。我们见景,放下背包,就哭作一团了!风吹雨打,挑水烧柴做饭,与农民一起,听哨子下水田插秧,躬着腰割稻,记忆中秋天的打谷场上是最欢乐的,全村老少围在稻场上你碾穗子我扬稻谷,金灿灿的谷子堆成一小山一小山的,小媳妇拿光棍小伙嘻笑打闹,丰收的喜悦洋溢在脸上,好不热闹。日出月落,我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里伴着风风雨雨,也度过了六个年头。</p> <p class="ql-block">最后回到村队长家,熟识的老人又围了上来,聊天叙旧,好不开心!</p> <p class="ql-block">陈玉杰忙着烧锅做饭,队长帮着烧柴,他俩留我们吃自留地上的农家菜,我们当然乐意!</p> <p class="ql-block">故地重游,经历了半个世纪的人生沧桑再回到这里,看到这残留的龚郢老村,见到当年同龄的村人老乡,握着他们的手,倾听他们讲述儿孙幸福和乐的今天,怎能不兴奋激动?我曾梦中多少次回过七里,做过与老乡重逢的情景,实话说那不是幸福的梦思念的梦而是惊恐不定的梦,是害怕又回到当年下乡时的梦。如今终于站到了这里!看到来安七里龚郢村的变迁新貌,怎能不百感万千?这儿还是我教师生涯的处女地,下乡第三年,我在村里办起了简陋的附设小学,成了一名终生难忘的乡村女教师!我难忘,难忘这片土地,难忘这份珍贵的人生磨历!</p><p class="ql-block">告别苦难,拥抱幸福,在这日新月异的新时代,祝福龚郢村的男女老少,祝福来安的人民,山乡更美,日子更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