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年回眸,足迹(第二篇)

绿洲ZHA0ZEYi

<p class="ql-block">  (接上集)上集回眸了从出生地到1978年间变迁中的逸闻趣事。本集从第九个工作转折点说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生笫九站,阿克苏地区第四中学(原农一师中学)。</b> 1978年7月从新疆化学工业学校毕业后,放弃留校机会,回到了阿克苏。被分配到母校任化学教师。</p><p class="ql-block"> 我的高中段母校是一所有革命传统的学校。1949年前身为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二军步兵五师,在南疆集体转业,开始了彪炳千古的屯垦戍边壮丽事业。1952年3月1日在驻地阿克苏成立了步兵五师“八一”子弟学校。领导、教师都是部队官兵中挑选的文化人,学生都员五师各级军官的孩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随孩子们的成长,1957年学校增设初中部,1960年增设高中部,1962改名为农一师中学,并增设师范部。成一所集小学、初中、高中、师范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十二年一贯制的学校。1975年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撤销建制,学校改名为阿克苏地区第四中学。1982年随兵团建制恢复,学校恢复了农一师中学名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八十年后的农一师中学主教学楼。七十年代后期,在全国各学校恢复了正常教学后,学校从阿克苏西郊搬到阿克苏市西大街,在填平了多浪公园东侧一大片污水垃圾坑后,在上面修建了十余栋砖本结构的平房,作为新的中学校区。</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的背景就是校园砖木结构的教室,每栋平房有四间教室。</p> <p class="ql-block"> 1978年8月到学校报到,成为正式的人民教师。</p><p class="ql-block"> 开学时教务处分配我担任78级初三(六)班班主任和初三三个班的化学课。</p><p class="ql-block"> 虽然是第一次上讲台,但由于自己从小学到高中,历年都是班干部、高中时又是全校三部(初中部、高中部、师范部)的学生会主席、团总支青年委员,免不了经常在班里和全校学生集会时讲话,所以在公众面前讲话己很老练了。但第一次作为班主任与同学们见面还是出了一点小插曲:我刚走进教室,同学们看着我哄堂大笑。我知道自己第一次与同学们见面,一定要留下好印象,课前整理了自己的衣着,所以面对同学们的笑很坦然,也笑着说:“同学们的笑声说明大家喜欢我这个新老师……”。话音刚落,我看到最后一排一个高个子同学用手指指自己的头,我会意地意识到同学们在笑我戴的鸭舌帽。在新疆,因鸭舌帽形状酷似当地农民的一种劳动工具砍土镘,所以把鸭舌帽叫砍土镘帽,意为土气。当时学校师生中没有一个人戴这种帽的,且阿克苏市场上极少有这种帽子买。我的鸭舌帽是1973年春节后在湖南衡阳402厂(铀分离加工厂)学习专业技术时在衡阳买的。我想一定是同学们见我戴着这种帽子都觉得奇怪才哄堂大笑的。这时,我就势介绍了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历、鸭舌帽的起源等,我还特意加了一句“在国外,鸭舌帽是贵族戴的”,同学们静静的听我说着,许多同桌同学相互会意地低声滴沽着,一个大胆的同学突然说”老师,您帮我买一顶吧”。顿时教室里热乎起来了。没想到一顶鸭舌帽拉近了我和同学们的距离。更没想到,一周后班里的十多个男同学近一半戴起了鸭舌帽,还有二个女生也戴了,鸭舌帽成教室里的亮点。让我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学期中时,全校师生兴起了鸭舌帽的潮流。让我欣慰的是一顶鸭舌帽,产生了“爱屋及鸟”效应,让我和同学们距离近了,融为一起了,同学们喜欢我这个新老师了,更听我的话了,班级风气非常好,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在前面,初中毕业时升学率也高,我和这些开门弟子也建立了深厚师生友谊,四十多年过去了,这种友谊依然如初。</p><p class="ql-block"> 执教开门弟子的成功,建立了我终身热爱教育职业的信念,更热爱我一届又一届的弟子们,他们都成了建设可爱的祖国的栋梁。三十年的教师生涯,我无亏于这个职业。</p> <p class="ql-block">  这是新疆农民最喜欢用的主要劳动工具一一砍土镘。</p> <p class="ql-block">  图为我的开门弟子:阿克苏地区第四中学78级初三六班毕业合影。合影时因光线原因,都脱帽拍照,我也没戴鸭舌帽。</p> <p class="ql-block">  从入门到形成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尊师爱生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刚入教师门,以什么样的形象和风格从教,是每一个新入门的老师思考和必须经历的事。《荀子·致士》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p><p class="ql-block"> 二千多年来,旬子的师道尊严观一直是老师必须遵循的戒律和底线,要求老师要尊贵庄严,这样学生才会相信老师教的知识,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技能才能得到尊重。我在当学生时,也遇到一些老师在课堂和学生面前始终庄严肃穆,学生看到这样的老师象老鼠看到猫一样躲着走,课堂上也不敢看老师也不敢提问。这样的老师在教学上大都一丝不苟,但一学期下来,所授课的考试成绩反而不高。这是为什么呢?在让我当老师后,我首先思考以什么样的形象和学生相处。</p><p class="ql-block"> 初当老师就当了初中毕业班的班主任,能否带好班心中无底。所以除了上化学课,无论课间还是各种自习课,有空我就到教室去,一是尽快熟悉学生,二是与学生尽快建立互动关系,让学生信任我。一周后,在一次学生自习课时我去教室,学生都在做各自的作业。一个学生突然问我:“老师,这道数学题怎么做,我不会做,你能给我讲一下吗?”当年对初三各种课程(除英语)上的知识我还是心中有底的。这个同学是给我难堪呢还是真不会,我当时没在意。我看了题目后略思考了一会儿后,和颜悦色地给他讲解了。他说了声“谢谢老师”,就埋头做作业了,看来他不是给我难堪而是真不会。其它学生看我耐心讲了,有问物理的、有问化学的,还有问语文的,一时教室里热闹起来了。以后在班会课和晚自习时,常对大家问的多的问题就在讲台上集中辅导了,很受同学们喜欢。</p><p class="ql-block"> 天长日久,我和同学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每轮到到离校区5公里外的学校菜地劳动时,我就让班长和劳动委员安排有特殊情况的女生不要去,有好强的女学生一定要去时,我就用自行车来回带着,还动员安排有自行车的男同学也带她们(在那个年代,男女同桌还要划“三八线”,让男生骑车带女生,他们都会难为情的和不情愿的。);他们看到我也带女生,她们也就不推辞了;开运动会时我和其他同学一起给参加比赛的同学拿衣物,送水鼓劲;课间和同学们一起活动并时常开开玩笑相互逗趣逗趣;解答学习上问题时百问不厌;不挖苦讽刺后进同学;不给家长告学生的状(学生最讨厌老师向家长告状和请家长到学校),某个学生出现大问题必须让家长了解时,我就登门家访,尽量避免让家长到校。班里有个男同学常调皮捣蛋,但正义感强,体育项目好,我就让他当体育委员,后进步很大,班级体育活动全校领先了;凡有什么困难向我求助过的从未让其失望过。在我心目中就把他们当成我的小弟弟小妹妹。在心理和感情上拉近了师生距离,学生也从心理和情感上完全接受了我。在我的课堂上,极少出现不守课堂纪律的情况。实践证明,尊师爱生比师道尊严在教育教学中的效果更好。我的开门弟子全部合格毕业了,升到高中的比率在八个初三班中也领先。</p><p class="ql-block"> 对我的这些做法,也引起一些老师的质疑,向学校反映我有失师道尊严。但我坚信自己的做法是正确的,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才会影响学生,所以也一直未改变过。通过一年实践,自觉自己已入了老师的门,是一个合格教师了。</p><p class="ql-block"> 从教三十年,实践证明我的师生关系始终非常融恰,我的课堂气氛是严肃活动的,我所授课程考试成绩总是领先。我的经验是要想所授课程成绩好,先要和学生关系好。爱屋及鸟,厌恶和尚恨及袈裟嘛,学生喜欢某个老师,必然喜欢所授课程,成绩自然会好;不喜欢某个老师,自然不喜欢他所教课程,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在我教学生涯中,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不是个别的。在我的教学生涯中,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九十年代中期,我应聘在某中学已带了二个高中补习班的化学。在开学初不久,有二个应届高中班的化学老师因有家事要到内地探亲二月多,该校请我暂兼这二个班的化学。这二个班的同学都耳闻过我的教学风格,一上任就受到同学们的欢迎,我也很快融入到同学们中了,利用课间时间和同学们互动,谈心式的了解他们对化学课的需求和学习中的困惑等,他们都是各农场来的住校生,有时还拉拉家常。同学们很喜欢听我们课,提问很活跃,课堂秩序也好。二个半月后,探亲老师回来了,我交接了。但同学们仍要让我教,给学校写请求书、自发到教务处请求要我继续把他们教到毕业……。之后近二周这二个班的化学课都未能平静上。经学校反复工作,才恢复正常。这次事件让我更深会到搞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三十年教学生涯中,我始终把搞好师生关系放在第一位。以师生关系带动学习,我在课程教学上花的时间往往比其他老师还少,但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常比其他老师好,就在于爱屋及鸟的效应上。八十年代中期以前大多学生喜欢老教师(指年龄大的),认为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而九十年代以后,大多学生都喜欢年轻活泼的老师,与学生年龄差距小,在情趣、性情上容易交流互动,更容易接受知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05年与分别37年的部分开门弟子相聚。图中下图左二为当年学习委员,左四为体育委员,左五为班长。</p> <p class="ql-block">  四十年后和开门弟子们在一起欢聚,几十年的友谊象绽放的鲜花一样鲜艳。</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尊师爱生新演义。</b></p><p class="ql-block"> 1981年7月,在带了三届初三班主任和化学课之后,在新学年开学时教务处通知我开始带高一年级班主任。81级高一共三个班:分别为文科一班、理科二班、理科三班、外加一个理科高考补习班。我担任理科三班班主任,带三个理科班化学和文科班地理。在带初三化学课时,也曾间断地帮探亲和生病的高中化学老师教过高中化学,但系统教高中化学还是第一次,特别是补习班是为高考复习的,包括高中阶段全部化学内客。按学校惯例,要从高一带到高中毕业。由于自己当时学历还不是很高,在接受任务后,发生了二次小风波。</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次是分班风波</b>。81年7月,初中升高中考试结束并公布了录取名单后,教务处按文理分了班。当时理科二班班主任已定,学生也从小道消息知通了,而三班班主任当时尚未定,学生也不知道。开学报到时分到理科三班的许多成绩拔尖的学生都跑到二班去报到了,班主任也给他们注了册。而我带的理科三班中考成绩好的明显少。当时主管高一年级的罗付校长觉得这样太不平衡,决定重新分班。但二班班主任坚持不分,僵持了一周后,我主动找罗付校长表明维持现状的态度,之后分班之事了之了。日后二年中(当时高中是二年制)我带领我的班级的同学,发奋图强,刻苦学习,在83年7月全国统一高考后,上分数线的同学、高分的同学、寻取到好大学好专业的同学都超前了,同学们个个欢欣鼓舞。</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是信任风波</b>。学历不高的我担任高中班主任,并教三个班的化学和文科班地理,在部分教师中产生了质疑。在全阿克苏地区有高中的学校在各科分数、高考录取率、全地区排名上进行大比拼的年代,大家担心我能不能胜任、会不会影响学校声誉而担忧,不断有老师向校领导反映,希望将我换下来。但当时的朱校长(我高中一年级时的班主任)、罗付校长(我高中时的教务主任)、教务处二位主任(我高中时的任课老师)坚持原来方案。校领导、我高中的领导和老师的高度信任,给了我无穷的动力,我下决决不辜负这种宝贵的信任。除了管理好班级,在教学上,我买来大学化学教育专业和地理专业的教材,细心钻研,充分掌握高中化学和地理与大学教材的衔接,确定教学的深度、广度和知识点,精心备课。经常从晚饭后到办公室一直工作到深夜一、二点,有好多次熬到天亮。我的授课水平不断提高,同学们学习兴趣越来越浓,每次月考,化学成绩常比其它学科高。一些同学上大学后给我的信中常称赞我的“化学课把枯燥的知识讲得言语风趣、激情满满,想打瞌睡都睡不了”;有一位未考上大学的同学在信中说:“老师,我没考上大学让您失望了,对不起您的期望。但我最喜欢听您的课,听您的化学课是一种艺术享受。”的确,在课堂上我一直以饱满的热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讲好每一节课,提高了教学效果。</p><p class="ql-block"> 功夫不负有心人,83高考开始了预选制度(1983年至1988年期间,国家根据大学可容纳学生数和招生规模,确定可参加高考人数并下达各地)′,高考前一个月,高中毕业生都要参加学校组织的高考预选,然后按上级下达的指标,依分数排名确定可参加高考的学生。没有预选上的就失去了上大学机会,只能就业或上补习班。83年上级下达给学校的理科预选名额是84人。高考结束后全地区和学校对高考各科成绩排名时,我教的化学平均成绩是70.3分(八十年代,高考各科都是百分制计分,共考六门,总分600分)。比重点学校地区二中的高10.7分,比本校上一届的高7.8分,且高考人数比上届的多很多,全地区排名第一,给了学校和学生一份满意的答卷。我终于松了口气,为没有辜负学生和领导信任而踏实。</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被误解的效应</b>。</p><p class="ql-block"> 在带班的二年中,除有特殊情况外,我一年四季都是每天早晨第一个站在教室门口。我的本意是向迎接初升的太阳一样迎接同学们的到来,共同开始新的一天,让同学们感到老师与大家同在,以此鼓励同学们奋发图强,刻苦学习,取得优异成绩。但此事被一些同学误解了,认为这是老师在监督大家,在抓迟到的同学。因此感到有压力,起初有些同学也不敢看我,低着头快快地走进教室。事实证明,这种误解反而成了不迟到勤学习的动力,同学们的学习成绩都在逐步接高。几十年后和同学们聚会时,有同学问我“当年为什么每天早晨第一个站在教室门口,当时把我们吓得不行”。这时我才告诉了他们自己的初衷。</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张张小纸条</b>。</p><p class="ql-block"> 我们班大多数同学的学习成绩赶不上二班,月考各科平均成绩常比平行二班要低。为了激发同学们的自信心和奋勤学习的动力,我每二周用手抄一份励志小段文章贴在教室最前面的窗户上。当年我订了一份《辽宁青平》半月刊小杂志,每期杂志的扉页都是一篇短小的励志文章,我抄录下来贴在窗户上。有兴趣的同学就会去看,从中受益。</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碗病号饭。</b></p><p class="ql-block"> 当年班里同学有近一半是从农场来的住校生。由于住校条件有限,时有同学感冒发烧和身体不适的。每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做碗病号饭送去或叫到家来吃(六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物质溃泛,有人生病了,食堂也只能做一碗阳春面或鸡蛋面,就算优待的病号饭了,在兵团,这传统从五十年代延续到九十年代了)。时有请住校生到家里坐坐,一起吃顿饭聊聊天,鼓励克服生活和学习中的困难。几十年后,有同学也常提起此类事,表达了感激之情。师生友谊就是在点滴细微处形成和产生效应的。</p><p class="ql-block"> 在此要说明的是 文科班高二时,因我教学任务太多,工作太忙,为减轻我的负担,学校在外校聘请了一个专职地理老师接了我的课。有趣的是这个班有三个弟子考上大学地理教育专业,毕业后二位回到母校担任地理老师,一位陕师大毕业的分到地区二中任高中地理老师,后成了自治区重点中学的尖子老师,我的地理课后继有人,出于蓝远胜于蓝,十分欣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和恩师朱校长(左三)和罗校长(左二)2002年合影。我到师中学当老师时,朱校长原是我高中班主任,后是校长,我上高中时罗校长是教务主任,后是付校长。81年二位恩师顶着压力让我带高中班主任和化学。当年罗校长主管高中年级。</p> <p class="ql-block">  这是1983年6月我教过的高中开门弟子毕业合影。当年他们有考入中国科技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对外贸易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大、西安交大、西北大学、北师大、华东师大等数拾所名牌和普通大学。30年后,这些开门弟子,为建设可爱的祖国发挥了聪明才智,是各行各业的骨干和中坚,许多人成为专家学者教授,许多人成为厅局级干部和处级干部,有省委部门领导、有大学的校长,有政府部门的领导和地方政府的党政领导,有国企老总、高级工程师、人民教师、个体工商户……都在闪亮着革命人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2019年8月,在开门弟子、班长艾更家共庆维吾尔节日。艾更同学是最棒的班长,他是维吾尔族同学,从小就上汉族学校,汉语很流畅,身体很结实。从小学到初中毕业,一直表现很好。大家一致选他当班长,二年中和班里的所有同学关系非常融恰,助人为乐,同学们有困难都乐意找他帮忙,也都服从他的管理,是一个称职们班主任助理。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八十年代,冬季教室没有暖气,全校冬季取暖全靠用炉子烧煤。每天凌晨,同学们轮流到校生炉子。生炉子要用木柴,学校每周给各班发大块的木柴和煤炭。每到周未,艾更就从家带把斧头,到班里把大块木材劈成小块,有些同学不会生炉子总生不好,他就早早来到班里帮同学生炉子,二个冬季如一日,从未间断。高中毕业后考入某铁路学校,后成为一名优秀的铁路电气工,民族团结模范。可惜的是前二年不幸逝世,同学们纷纷损款慰问其子女和家人,告慰大家的老班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一本记分册。</b></p><p class="ql-block"> 当高中班主任,除教好学培养好学生,还要在高考后帮考生填志愿。志愿填的好,录取的概率大,录取的学校专业好,会事半功倍,若填的不好,会功倍事半。</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新疆是高考结束后,学生先填志愿后出成绩。我们学校用的方法是高考结束后,任课老师立即做标准答案,并刻印好高考试卷发给考生,然后老师讲评试卷和每道题的分数点和分数值,考生自己估分,这样得到自己的高考分数,再根据估分报志愿。由于学科老师对每道题分数点和分值分配的误差、考生对自己答案记忆评估的误差等因素,很多考生往往高估或低估,有的会出现20~30分的误差,因而报错志愿没有被录取或录的学校和专业与自己的愿望相差甚远,造成心理不适。有的只好又上补习班,增加了学生经济负担和浪费了宝贵的青葱岁月。</p><p class="ql-block"> 根据前几届考生出现的这种情况,我专门刻印了一本分数册,记录我班的每个学生从高一到高考前的所有各科考试成绩。从81级开始,高中年级开始了月考制度,每个月每门功课进行一次综合考试,由任课老师自己出题。二年高中阶段中,包括高考预考、期未考试,每门功课进行了20次考试。我把每个学生每次月考的单科成绩和总分记录在册。我这样做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在高考后估分时参考,做到估分较准确。我的心理依据是每年高考后,任课老师都要认真分析当年和前几年高考试卷,找出归纳考过的知识点,判断尚未考过的知识点。每次月考出题时,大多任课老师都是按高考试卷难度、知识点出题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试卷难度相当或略高于高考难度的,有估分时的重要参考价值。认知依据是我了解我的学生,又是预选过的,心理状态稳定,基本不会出现反常问题。科学依据是统计学原理。事情证明我的认知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 83年高考前夕,我把每个学生每门功课的20次考试成绩和总分分别加起来除20得到每门功课和总分的平均值。高考结束后,我根据各科老师对当年试卷难度的评估,我判断我班的每个考生的高考成绩总分与20次月考平均总分相当,误差在正负3分范围内,个别的不会超过正负5分。我向考生公布了20次考试的单科成绩和平均总分,让考生按此估分并选择报志愿。我根据这个分数给每个考生造择了三个参考志愿。这其中出现了二个例外:一位是平时成绩优异的女生,20次考试平均分是482分。但在高考的前一天突然感冒发烧,校医给打了针吃了药。在三天高考中因药物反应严重影响了考试成绩,估分445分,比482分低了近40分,只好报了非重点大学。但她本科毕业后先后考取硕士、博士和博士后,并出国科研交流,现是一所211重点大学的一级教授、博导、付校长。还有一个考生的20次考试平均成绩是435分,但他高估了15分,按450报了志愿,我反复劝说,但他父亲坚持不改,结果按调剂录到普通大学不理想的专业了。高考成绩下来后,除上述女生外,这位男生的总分就是435分,其它考生的总分有的完全与20次考试平均分相同,误差最大的也只有3分。90%的考生都是第一志愿第一专业被录取的,如复旦大学、上海交大、上海同济、西北大学、华师大、陕师大、北京林业、华纺、南京气象、南工等名牌大学。</p><p class="ql-block"> 这本成绩册发挥了意想不到的作用,也可算是教学生涯中的得意之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2019年与部分弟子们相聚联欢话友谊。</p><p class="ql-block">下面各图均为近年和弟子们相聚时的部分影像。正是:</p><p class="ql-block"> 燕舞莺歌喜盈大地,桃欢李笑春满人生 。育英才桃李满天下,蜡炬成灰终不悔。</p> <p class="ql-block">  为有青葱多壮志。我的诸多开门弟子中,后来有成长为某大型国企区域总经理、有国家电缆标准委员会委员的高级工程师、有大学教授、有各级学校校长、有党政机关处长、有企业家、有私企老总,有人民教师、有医务工作者……,各行各业八仙过海,尽显风采,正是恰同学少年,峥荣岁月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桃李满天下,春晖遍四方。</p> <p class="ql-block">  与上海部分弟子相聚。她们可个个是胜于蓝的各行业的女巾帼。</p> <p class="ql-block">开怀的欢笑,是最好的回报和最幸福的事</p> <p class="ql-block">绿野堂开占物华,路人指道令公家。</p><p class="ql-block">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p><p class="ql-block"> 一一白居易</p><p class="ql-block">作为老师,看到一届届弟子茁壮成长为国家栋梁,是一生最大的荣耀和骄傲。</p> <p class="ql-block">  为弟子主持婚礼。</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沁园春·长沙》节选</p><p class="ql-block">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p><p class="ql-block">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p><p class="ql-block">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p><p class="ql-block">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p><p class="ql-block"> 这些当年的学子,日后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个个是建设祖国栋梁英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广州的部分弟子祝福我70岁生日,幸福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  和在广州的部分弟子欢聚一堂,共庆佳节。</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人生第十站:充电模式</b></p><p class="ql-block"> 在自己的人生中,不断出现过命运的转折点与挫折。高中毕业时因发生“文化大革命”而取消全国高考和大学招生,失去了考大学机会,若参加高考,一定会考取名牌大学。直到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实行上级分配大学、名额和专业,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的方法推荐工农兵上大学,后来人们把这些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当时正是我在农一师独立值班营和新疆506矿工作期间。1972年春,上级给我们单位分配了一名某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的名额,群众一致推荐了我。半个月后,风向突然逆转了,把这个专业突然变成另一所大学的英语专业,要年龄20岁以下。我年龄已超20岁,命运莫名其妙地被歪风吹走了。</p><p class="ql-block"> 1976年6月,上级给我们单位(新疆506矿)分配了一个北京大学哲学专业的名额,条件必须是党员。单位一致推荐了我。按规定要党委讨论学校审核。事后我们单位的教导员私下告诉我:在上级主管党委讨论时,党委决定把名额让给党委书记的儿子。但北大招生干部因书记儿子是初中毕业生且有口吃、而且是突击入党的,所以坚决不同意而力荐我。招生学校和党委各不相让,最后请示上级招办,答复是既然有争议,那就另选一个。命运又被不正之风吹走了。最后我的档案被新疆化学工业学校领导看到,把我录到了这所学校(祥情见上集)。当时我不愿去,教导员告诉我:为矿上防幅射安全问题你和上级主管争吵过二次,可能这是不让你去的主要原因。若你这次不走,以后再没机会离开这里了……。教导员肺腑之言感动了我,他是我人生重大转折的指路人。虽然高中毕业再上中专,浪费了青春时光,但后来当上了人民教师,实现了华丽转身,改变了命运。教导员虽然已仙逝,但永远活在我心中,是我人生中的良师益友。</p><p class="ql-block"> 让我到阿克苏地区四中当老师时,我的学历只是高中+中专。所以1981年让我教高中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质疑也不奇怪。此事也让我下决心提高学历,尽管在教化学的过程中,自学完了大学化学教育专业的主要课程,但学历也是不可少的,它是行业的门坎、职业的牌照。</p><p class="ql-block"> 终于在1983年,国家恢复了成人教育,许多大学都开始了成人教育。当时在阿克苏地区教育界来招成教生的是新疆教育学院。我以总分和专业课第一的成绩被录取到化学教育专业。但因83年高考结束后,刚刚恢复建制的农一师要筹建教委和教师进修学校,我被借调去参加筹建工作而难以脱身未去报道,教育学院还一直保留着我的名额和分配的床位三个多月,期间二次打电话希望我去报道学习,很令人感动。</p><p class="ql-block"> 1984 年6月,筹建工作基本完成。我同时报考了新疆兵团教育学院化学教育专业和陕西师范大学函数教育行政管理专业,并同时被录取。经过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1989年7月,又考入新疆师范大学函数教育行政管理本科,完美毕业。至此终于拿到了中国一小一初一高一中二专一本的知识和全部学历,因外语不行,终放弃了考硕士的梦想。在兵团教育学院学习期间,还被选为校学生会付主席、担任化学系学员党支部书记,期间在学员中发展了许多党员,后来这些党员大多成为所属团场的主要领导、教育科长和学校校长等师团骨干力量。我也顺利完成了充电,拿到了职业牌照,在日后评职称时发挥了作用,顺利评为高级职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教育学院学习时,非常幸运的是我们的所有专业课老师都是从上海各名牌大学聘任的教授,受益非浅。图②左二是上海交通大学姚中栋教授,左三是班主任梁老师,陕师大化学系优秀毕业生。</p> <p class="ql-block">  在我的30年教学生涯中,教高三化学共教了18年(祥情后续)。在充电途中也没离开教高三化学的岗位。1984年8月在兵团教育学院报到后,教育学院所在地新疆奎屯市师范学校到我们班聘高三化学老师。师范学校召了一个高三补习班,缺化学老师,就到教育学院化学专业招人了。一是当时我们班教过高中毕业班化学的很少,和我同时考入这个班的还有三个农一师其它学校的化学老师,他们一致推荐我。因大学是上午上课,下午都是自由学习,所以从时间上是可以的,再说也可以增加收入,补充充电费用,所以答应了。师范学校也给我提供了便利:每周共8节化学课,给我安排在周一、三、五的下午和周日上午。周日上午二节正课后我还可以进行个别辅导,这样不影响学生学习,也不影响我在学校的活动。</p><p class="ql-block"> 教育学院离师范学校有3公里,在学校一吃过午饭,就往学校走,那时没有自行车只能步行,不怕夏日炎热不怕冬春风雪雨,没有误过一次课。给学生用腊纸刻练习题和考试卷基本是同班同学帮忙刻的,我带到学校由他们印好发给学生。就这样给师范学校教了二届高三补习班的化学,高考后,化学平均成绩一次排在奎屯所属学校第一名,一次排在第二名,学校还给发了200元奖金。哈哈,那时的200元可相当于现在的<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2万元</span>呢。</p><p class="ql-block"> 这二年中,我的同学有空时,还常去听我的课呢,有的同学还借抄了我的教案。这二年他们对我帮助很大。</p><p class="ql-block"> 我在教育学院学习的同时,还在上陕师大的函授。为了三不误,我每天早晨比学校规定的起床时间提早一个半小时,为不影响其它室友,我先不洗睑,轻手轻脚地离开宿舍直接到学校办公楼的楼道里去读函授课的教材(每学期三种教材),假期在新疆大学参加陕师大教授的面授。实现了三不误。为此同学们很惊讶也很佩服:老赵的精力太旺盛了。我们成教班可以说是老少爷儿们班,小的有刚当老师的二十出头的小青年,大的40出头了,可以当小的爸爸了。我的年龄在中上,有的叫我老赵,有的叫我赵老师。我们班始终团结友爱,关系非常好。有一次一位石河子来的同学因家事没有请假回家去了一周,当时班委也不知道,老师很生气,要给处分。我们班干部和支部委员以各和理由向学校和老师解释,并承担了责任,该同学免予了处分。当年毕业离校时,面对离别很多同学眼都哭肿了,依依不舍上了车,可见同学间关系多么好,让人十分感动,如今当时情景仍历历在目。</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这是充电后获得的各种学历证书,为我日后拓展教育教育水平和教学范围奠定了基础,以后的岁月里,我修练成“万金油”老师了。</p><p class="ql-block"> 未完后续,请看七十年回眸下集。</p> <p class="ql-block">  高中时全班合影。</p> <p class="ql-block">  新疆化学工业学校毕业留影。</p> <p class="ql-block">  兵团教育学院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  新疆师范大学本科毕业合影。</p> <p class="ql-block">  时代在飞速前进,但留下的脚印无法完去磨去,有许多忘却的记忆,但也有许多永远忘却不了的记忆,有些留下了影像,有些影像随年代变迁而损失,仅以影像追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看似流水帐,流水中也有可供启迪的水花。</p><p class="ql-block"> 七十年回眸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