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大利之旅(七)佛罗伦萨(下)

晋客

离开佣兵凉廊,我们按照预约的时间前往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去瞻仰米开朗基罗大师的惊世之作《大卫》雕像。 佛罗伦萨学院美术馆前的排队长龙,这种盛况常年如此。要想如愿瞻仰大卫真容,最好提前预约。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创建者,就是乌菲奇宫的设计者瓦萨里。<div> 1563年,在科西莫一世的赞助下,瓦萨里主导创办了佛罗伦萨美术学院,这是欧洲第一个现代美术学术机构,至今仍然是世界美术的最高学府,与法国巴黎美术学院、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并称世界四大美术学院。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提香等文艺复兴大师曾在此任教。</div><div> 1784年,佛罗伦萨学院建立美术馆。1872年,米开朗基罗《大卫》雕像的原作从领主广场转移至美术馆内珍藏。这家美术馆从此走向国际美术馆的巅峰,成为接待全球访问者最多的美术馆之一。</div> 走进学院美术馆,首先来到一个大厅,中间陈列着一座石膏雕像,就是刚刚在领主广场观赏过的名作《强掳萨宾妇女》,这是詹波隆那的原作。 再进入一扇大门,门内侧有一座米开朗基罗半身胸像,这是大师的密友里查瑞利为他创作的。<br> 一转身远远看去,宽阔走廊的尽头,圆形穹顶之下,矗立着《大卫》雕像。朝思暮想几十年,今日得偿所愿,此生何幸,能够亲眼瞻仰大师的旷世之作! 从穹顶透进来的天光洒在大卫的身上。慕名而来的游人,都是他虔诚的崇拜者。此情此景,作任何的议论,都不如静静地瞻仰,瞻仰天神大卫,瞻仰大师米开朗基罗。 裸体,在西方古典艺术上,代表着宇宙间最理想的美。 《未完成的奴隶-有胡子的奴隶》 走廊两侧,是米开朗基罗的一组《未完成的奴隶》雕像,左右两侧各二尊。这些雕像,被认为是米大师中年时期艺术创作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探索。粗粗看去,岩石中,部分人型已经出现,但不完整,似乎尚未完成。但是仔细端详却会发现,这些人体都是被囚禁在石头之中,同时又在竭尽全力挣扎着,要从大理石中挣脱出来实现自由。如果这样看,《未完成的奴隶》其实不是未完成的,而是大师故意让雕像处于这样一种状态。<br> 米开朗基罗曾经说过,他“以解放被顽石囚禁的人体为己任”,这组雕像生动地显示了这个过程,也宣示了他的成功。<br> 文艺复兴的基本宗旨,不就是解放被禁锢的人性吗!<br> 《未完成的奴隶-阿特拉斯的奴隶》 在四尊未完成的《奴隶》中,这一尊最让我动容。这具奋力与顽石束缚抗争的躯体,正在积聚着多么惊人的力量! 《未完成的奴隶-觉醒的奴隶》 “我看见了大理石里的天使,”米开朗基罗曾经说,“然后刻着,直到我把他放了。” 《未完成的奴隶-年轻的奴隶》 在《未完成的奴隶》和《大卫》之间还有一尊雕像,这是米开朗基罗的另一尊《圣殇》。<br> “圣殇”,意大利语 Pietà,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专用名词,专指《圣经》上的一个事件: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圣母玛利亚抱尸痛苦。因而又译作《圣母怜子》或《哀悼基督》。<br> 大师一生共创作了四座《圣殇》雕像。第一座是他23岁时所作,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圣殇》。<br> 到了晚年,大师连续创作了三座《圣殇》。学院美术馆的这一座是第二座,又被称为《巴勒斯屈那圣殇》。 这是第一座《圣殇》。 这是第三座《圣殇》,又称《佛罗伦萨圣母怜子》。藏于佛罗伦萨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这座雕塑的顶端,一个戴头巾的男子,满脸悲悯的俯看着这悲惨的场景。他是谁?圣经中基督卸下十字架时没有这个人物。有人说这个人物的面容酷似米开朗基罗自己,这是他给自己雕刻的墓碑。<div> 顺便说几句,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就在大教堂后面,这里曾经是米开朗基罗雕塑《大卫》的工作场所,收藏中有不少精品杰作。我们因为不知道所以没有去。</div> 这是第四座《圣殇》,又称《隆尼旦旦圣母怜子》,藏于米兰斯福尔札市民博物馆。这尊雕像表现出浓厚的抽象主义色彩,应该是大师晚年的艺术探索。 美术馆另一座大厅里陈列着大量的石膏模型,都是从学院师生的优秀雕塑作品上拓模下来的供教学所用。 美术馆的画廊里,陈列不少宗教题材的画作,年代也比较久远。 这是一幅风俗画,内容是佛罗伦萨十六世纪的一次上流社会聚会。赴会者穿着华丽而考究,可以称为那个时代的一场时装秀。 美术馆还陈列着一些古老的乐器,早期的钢琴、提琴、管乐和吉他等。下面几把提琴都是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制琴大师的作品,极其珍贵。 制琴大师阿玛蒂制于1650年。 斯特拉迪瓦里制作, 1716年 斯特拉迪瓦里 制于1690年 我于小提琴是门外汉,但也听说过制琴大师斯特拉迪瓦里的名号。今日亲眼目睹从前视为神物的意大利名琴,幸何如之。 教堂前面的广场,圣十字广场。 同新本在圣十字广场上喝杯可乐。 今天的最后一项活动,是朝拜圣十字教堂。圣十字教堂也称为圣十字圣殿,名字源于法王赠送的圣十字架的碎片。<div> 圣十字教堂相当于佛罗伦萨的先贤祠,教堂里安息着多位意大利伟人,包括伽利略、但丁、米开朗基罗、马基雅维利、罗西尼等。今天我们来这里,就是为了向这些伟大的灵魂致敬。<div> </div></div> 圣十字教堂始建于1294年,到1443年初步完工启用,现在看到的哥特式正立面,是在1863年但丁百年诞辰之际修建的。不同形状的彩色大理石把宏伟的立面装点得十分生动,正门顶端有犹太建筑师麦塔斯设计的大卫星图案。 圣十字教堂台阶左侧,矗立着诗人但丁的全身像。但丁眉头紧锁,神情忧郁地望向远方。身后一只老鹰仰头注视他。 <div> 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年),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以史诗《神曲》流芳百世。被誉为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和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div> 但丁是欧洲文艺复兴时代的开拓者,也是现代意大利语的奠基者,在意大利他被称为 “至高诗人”(相当于中国的“诗圣”吧)和意大利语之父。<br> </div></div> 圣十字教堂的大礼拜堂 大殿两侧是两列拱廊,廊下分列名人墓或纪念碑,之间有大祭坛画,多出自名家之手。 大型湿壁画《在地狱边境的基督》,布隆奇诺作品。 多纳泰罗创作的神龛《圣母领报》。 伽利略墓 伽利略半身雕像,他手中握着一具望远镜,象征着他在天文学上的深厚造诣和巨大贡献。 伽利略(1564~1642年),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工程师、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创始人。因多方面的贡献而被誉为“观测天文学之父”、“现代物理学之父”、“科学方法之父”、“现代科学之父”等等。 这是但丁的墓,但只是衣冠冢。1302年,但丁因政治原因被佛罗伦萨政府永久流放,后来去了拉文纳并终老于斯,遗体就埋葬在那里。后来佛罗伦萨人想迎回但丁的遗骨,但拉文纳人坚决不肯。直至1999年,但丁的部分骨灰终于被迎回佛罗伦萨,供奉在国家图书馆西翼,也就是圣十字教堂修道院中。<div> </div> 但丁故居就在领主广场附近,故居墙上是但丁的青铜胸像。我们一众人也去凭吊了一番。 米开朗基罗之墓,由他的学生瓦萨里设计,瓦萨里还是乌菲齐美术馆的设计者和佛罗伦萨美术学院的创建者。 开朗基罗墓碑局部:石棺上方为米开朗基罗胸像,下面三尊雕像分别代表他的三大才能,中间为雕塑,左边为绘画,右边为建筑。 米开朗基罗墓的女神雕像,代表他的雕塑天才。 米开朗基罗1564年逝世于罗马,他生前想葬回佛罗伦萨,但罗马教皇希望将他葬在圣彼得大教堂内,于是他的侄子偷着将他的遗体运回佛罗伦萨,佛罗伦萨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他的弟子瓦萨里为他设计了这座陵墓。<br><div> 在米开朗基罗墓的附近分别有达芬奇和拉斐尔的纪念碑。拉斐尔的墓在罗马,而达芬奇的墓远在法国。</div> 达芬奇纪念碑 拉斐尔纪念碑 乔瓦尼·巴蒂斯塔·尼科里尼(1782-1861)之墓,意大利统一运动时期的诗人和剧作家。<br> 这位女神像不像纽约海边矗立的那位“自由女神”? 陵墓雕塑的主体是一位"诗歌女神",有人说法国送给美国的那尊自由女神像,就是从这里得到创作灵感的。 马基雅维利墓 尼科洛·马基雅维利(1469—1527),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佛罗伦萨人,与美第奇家族关系密切。<br> 马基雅维利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他主张国家至上,将国家权力作为法的基础,代表作《君主论》。其思想常被概括为马基雅维利主义。 音乐家罗西尼之墓 焦阿基诺.罗西尼(1792-1868),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欧洲最重要的音乐家之一,被誉为"意大利的莫扎特",一生创作了39部歌剧以及宗教音乐和室内乐,代表作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br> 罗西尼的石棺前,站着一位专注而又凝神的音乐女神,仿佛沉醉在罗西尼歌剧优美的旋律之中。<div> 罗西尼是欧洲的一颗音乐巨星,受到广泛的欢迎,他经常成为法国皇帝拿破仑三世的座上宾,大作家司汤达也为他写过传记。1868年罗西尼在巴黎去世,其葬礼规格接近国葬,遗体当时被安葬于巴黎拉雪兹神父公墓。1887年,在意大利要求下,罗西尼灵柩移葬佛罗伦萨圣十字教堂。现在拉雪兹公墓还留着一个空冢。<br> 罗西尼墓的设计师是意大利雕刻家和画家朱塞佩.卡西奥利(1865-1942),他设计的夏季奥运会奖牌正面图案,从1928年阿姆斯特丹一直用到2000年的悉尼奥运会。</div> 教堂地面上有很多大理石墓碑。不同于东方习俗,西方教堂地面上的墓碑,是故意让人踩踏的,所以很多雕像都已经被踩得模糊了,于是又保护起来。<br><br> 圣器室里珍藏的“圣物”,肯定同耶稣受难相关。 圣十字教堂修道院 披着西下的斜阳,我们走出圣十字教堂,到停车场乘车前往锡耶那住宿,因为佛罗伦萨的酒店只能住一晚。<div> 今天真是收获满满。明天,我们将沐浴在托斯卡纳的艳阳下,去领略那里的田园风光。</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