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20周年校庆 序 言</p><p class="ql-block">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长江巨埠的文化脉络之中;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照亮着一代代学子的求知之路,成为他们心中永恒的北斗。每一砖、每一瓦,都似乎与周围的文化遗产融为一体,讲述着一个又一个辉煌的时代故事。老树下的长椅,可能是几代师生交流思想的好地方,图书馆的角落,或许见证了无数次对知识的渴求与对梦想的追寻。回首往昔,是安师大附中人的骄傲;展望未来,积极向往,承前启后,安师大附中任重道远。路漫漫其修远兮,安师大附中人亦卓而复磨,研而复证,百尺竿头,锦上添花,迈向卓越,跨越前行,共筑中国梦!</p><p class="ql-block">【安师大附中】亲爱的校友,欢迎您于10月2日回母校参加120周年校庆庆典。</p> <p class="ql-block">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登记表</p><p class="ql-block">姓名 席发荣</p><p class="ql-block">性别 男</p><p class="ql-block">就读时段 初中</p><p class="ql-block">就读时间 1968年9月</p><p class="ql-block">班主任 周邦沛</p><p class="ql-block">杰出成绩 高级工程师</p> <p class="ql-block">初心如磐,薪火相传。1903年,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前身——育英学堂在安徽省芜湖市正式建立。一百二十年来,风雨沧桑,数易其名,几易校址;历经萃文书院、安徽省私立萃文中学、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中学、安徽师范学院附属中学、皖南大学附属中学、安徽省芜湖市第四中学(新四中)等几个办学阶段,于1974年最终定名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亲爱的校友,你好,欢迎您!</p> <p class="ql-block">安徽师范大学</p><p class="ql-block"> 贺 信</p><p class="ql-block">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p><p class="ql-block">值此附中建校120周年之际,谨向附中全体师生致以最热烈的祝贺和最美好的祝福!</p><p class="ql-block">双甲子栉风沐雨,百廿载弦歌不辍。附中作为安徽省教育厅唯一直属的省级示范高中,既是全省基础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也是我校的一张亮丽名片。长期以来,附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励志、勤学、求是、创新”的校训精神,坚持“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双轮驱动,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两翼齐飞”,取得了丰硕教研成果,累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p><p class="ql-block">建校120周年是附中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希望附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此次校庆为契机,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大学的领导下,弘扬传统,继往开来,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着力在全面推进“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勇当先锋、走在前列,努力为教育强省和教育强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p><p class="ql-block">预祝附中建校120周年庆祝活动取得圆满成功!</p><p class="ql-block"> 2011年9月20日</p> <p class="ql-block">中共芜湖市委 </p><p class="ql-block"> 贺 信</p><p class="ql-block">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p><p class="ql-block">值此贵校建校 120周年之际,中共芜湖市委、芜湖市人民政府谨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p><p class="ql-block">百廿载峥嵘岁月,百廿载桃李芬芳。一百二十年来,学校践行“以人为本、多元发展”的理念,秉承“励志、勤学、求是、创新”的校训,坚持以“德智双全、身心两健、文理兼融、学创俱能”为育人思路,以“双轮驱动、两翼齐飞”为发展战略,注重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施教,在我市基础教育领域发挥了引领和示范作用,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芜湖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p><p class="ql-block">从心而上创未来,赓续辉煌谱新篇。希望学校以建校120周年为新的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党的教育方针,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保持办学特色、注重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争取早日建成“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校,为芜湖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再立新功,为祖国教育事业繁荣发展再谱华章!</p><p class="ql-block">衷心祝愿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明天更加美好!</p><p class="ql-block"> 2023年9月19日</p> <p class="ql-block">安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歌</p><p class="ql-block">徐太春 词 陶思耀 曲</p><p class="ql-block">凤凰山下,歌声飞扬,大江南北,桃李芬芳。安师大附中,实验的园地,尊师爱生情深意长,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光荣传统,永誌不忘。</p><p class="ql-block">悠悠历史,美名远扬,今日腾飞,前程无量。安师大附中,人才的摇篮,一代新人,茁壮成长,探索改革,开拓创造,“三个面向”是我们的方向。</p><p class="ql-block">为了让祖国更多加美好,我们今日励志,勤学健身,吸吮知识的琼浆,明日争做国家的栋梁。</p> <p class="ql-block">当时,学校由派驻军代表、工宣队负责日常管理。</p><p class="ql-block"> 实行部队编制</p><p class="ql-block">红卫兵团学生营</p><p class="ql-block">1一9排全部是女生,</p><p class="ql-block">10排以后均为男生,</p><p class="ql-block">男生在这座楼一楼教室上课,女生在二楼教室上课,学习课程主要是朗读背诵毛主席语录,学跳忠字舞,歌唱红色革命歌曲。</p> <p class="ql-block">朱熹治学主张 </p><p class="ql-block">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p><p class="ql-block">大意是:通过深入探究事物的原理,掌握其内在规律;而后亲身付诸实践,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p><p class="ql-block">朱熹(1130年10月18日-1200年4月23日),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中国南宋时期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p> <p class="ql-block">校史记载有我们……</p><p class="ql-block">那时学校的名称 皖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 吴志明 </p><p class="ql-block">1969年元月,在极左思潮的冲击下,学校被迫下迁广德县砖桥公社。9月,皖南大学附中干部和教师分到传桥、新杭、独山、东亭四个点办学,属广德县管辖,与芜湖市脱钩,皖南大学附中解体。皖大附中所有学生并入芜湖市第十一中学,学校更名: 芜湖延安中学</p> <p class="ql-block">校长 吴志明老师</p> <p class="ql-block">十一排班主任 周邦沛老师</p> <p class="ql-block">真巧了,和班主任周邦沛老师相遇,周老师看到我们也是很高兴,虽叫不出名字,却说有印象,(1968年到2023年,55年了)因为当时他和我们一起到广德,吃住在一起,那时我们都很小,他对我们都有很好的照顾,所以对他的印象深刻,他属龙今年84岁,年轻时练太极,现在身体棒棒哒!他非常感叹我们那一届学生,因特殊年代,耽误了学习前程。但是,我告诉他十一排的学生,尝过酸甜苦辣,经过风吹雨打的砺炼和不懈的努力,在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均取得喜人的成绩,有工人、技师、工程师、教师、医生、军人、公务员等,个个都是好样的,我们这代人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谨记小学老师的谆谆教诲,要有抱负,树立理想,好好学习,长大了当科学家文学家工程师教师医生等,我们热爱祖国,听党的话,任劳任怨,不计较个人得失,只有对祖国的一片忠心,担负着传承中国优良传统美德的责任,是共和国的中流砥柱,对上孝敬父母,对下培养教育子女,尽心尽责,无比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的下一代也都非常优秀,周老师听了也很是欣慰。</p> <p class="ql-block"> 1966年7月小学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停课闹革命,我们没有按部就班地去上学,而是在家尽情地玩着,用疑惑不安的眼神观察着大人们的言行,听着刺耳的高音喇叭发出的声撕力竭的辩论声,看着大人们手持砖头石块大刀长矛三角叉相互冲撞砍杀继而发出的惨叫声,随着武斗升级,各种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让我们害怕、好奇、不安…… 1968年8月,毛主席最新指示:要复课闹革命。好了,我们可以上学了!我在皖南大学附中男生十一排,那时学校分男生女生班,早操,学跳忠字舞,人人要过关,上课学习毛主席语录,背诵老三篇:《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人人都要会背诵。毛主席最新指示:把教育的重点放到农村去,1968年12月,皖南大学附中要下迁到广德县办学,我是突击队队员先行一步,为后面同学的到来做准备,我们在流洞公社流洞小学教室里居住,十几人打地铺也很热闹。班主任周邦沛老师也和我们在一起。当时由芜湖市灯芯绒厂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带队管理,吃大锅饭,没菜还吃不饱。整天无所事事,在小镇上到处闲逛,惹事生非,后因我们学生年龄小等多方面因素,决定撤回,在家待着等通知。因为学校机构下迁到农村去了,整个学校由6408支左部队进驻,教室改为军营,操场被开耕种植农作物。 </p><p class="ql-block"> 1969年春我们从皖南大学附属中学来到芜湖市第十一中学校就读,两校学生合并,学校更名:芜湖延安中学,按部队编制:上设红卫兵团,下设两个营,一营:十六个排,为原十一中学学生,二营:十四个排,为皖南大学附中学生,我在二营二十排。</p><p class="ql-block"> 学校在安徽省芜湖纺织厂延安中学革命委员会毛泽东思想工人宣传队的领导下进行教学活动。</p><p class="ql-block">学制: 因学生过多,规模太大,教室有限,故改为半日制教学。</p><p class="ql-block">学习课目: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工业基础、农业基础、体育、音乐等。</p><p class="ql-block">在校学习期间我们排曾到芜湖纺织厂织布车间向工人阶级学习参加劳动,防空疏散战备演习到繁昌县新港镇芦南公社林业大队中心生产队向贫下中农学习参加劳动。</p><p class="ql-block"> 初中,正是学习吸收增长文化知识的大好时刻,却很短很快地就结束了,让我留下了无限的感慨……</p><p class="ql-block">1970年7月毕业,四个面向: 下乡到农村,进工厂,到建设兵团(其实也是工厂),升学上高中,而最艰苦的就是到农村去的同学,上高中的同学,1972毕业,1973年也全部下乡到农村去了,我很幸运进工厂了。 </p><p class="ql-block"> 进厂前,班主任潘贞玉老师特别嘱咐我说: 席发荣同学,你能进工厂上班,是同学们给的,要记住!不能忘!是的,老师我记住了!纯真的同学情,暖暖的爱,我一定铭记心中,终身不忘。</p> <p class="ql-block">图片 视频 编辑 蓝天</p><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