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养身之道,以“君逸臣劳”</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i>为要—— 曾国藩</i></b></p><p class="ql-block"><b><i> </i></b>“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谁人都不陌生,这句话同样适用于养生。人们一旦享受了安逸就意志消沉,从而丧失了积极奋斗的心。在养生中,一味地享受安逸,不利于身体健康,一味地纵欲更是于身有害。人活着,就不应该过分安于现状,只懂得贪图欢乐。</p><p class="ql-block"> 曾国藩对于逸与劳的辩证关系有着自己的见解。“养身之道,省思虑、除烦恼,二者皆所以清心,‘君逸’之谓也;行步常勤,筋骨常动,‘臣劳’之谓也。阁下虽自命为懒人,实则懒于‘臣”而不甚懒于‘君’。盖早岁偏激之处至今尚未尽化,放思虑、烦恼二者不能悉竭。以后望全数屏绝,不轻服药,当可渐渐奏效”。所以他无论何时都时常自省,来审查自己是否滋养于安逸的温床,忘记了忧患。更是时刻提醒自己,警醒自己纵欲的后果。</p><p class="ql-block"> 虽然曾国藩的嗜好给他带来种种益处,但是曾老也时常为自己过分沉溺于其中而感到懊恼。“每日除下棋看书之外,一味懒散……日内荒淫于棋,有似恶醉而强酒者,殊为愧悔。”他总是使自己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之中,时刻准备好迎接命运的挑战。他更是用书中先哲的例子教育自己“职分所在,虽曰读古书,其旷官废弛,与废于酒色游戏者一也。庄生所谓臧毂所业不同,其于亡羊均也”。</p><p class="ql-block"> 世上的人们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高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安适的身体、丰盛的食品、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认为低下的,是贫穷、卑微、短命和恶名;所痛苦烦恼的,是身体不能获得舒适安逸、嘴里不能获得美味佳肴、外形不能获得漂亮的服饰、眼睛不能看到绚丽的色彩、耳朵不能听到悦耳的乐声。我们总是在无形之中一步步朝着安逸靠近,一步步远离忧患意识,最终慢慢地走向死亡。</p><p class="ql-block"> 就拿鱼和飞蛾的一生来对比。它们的一生虽简短而平凡,却各有不同。飞蛾的前大半生是生活在蛹里的,它在里面沉默地生活、成长。终于到了破蛹而出的时刻,可飞蛾的身体每向前移一步,身上便要承受蛹壳的割划,就像安徒生笔下在王子的舞会中翩翩起舞的小美人鱼,一边美丽着,一边承受着锥心之痛……终于,飞蛾战胜了磨难,扑向蓝天,与白云共舞。</p><p class="ql-block"> 鱼一生都生活在柔软的水中,它的生活是安逸顺畅的。每当风浪即将来临,鱼便慌乱地游到水面,东游西窜,惊慌失措,风浪一到便躲到水底再也不敢出来。终于有一天,鱼碰到了自己所谓的“磨难”,这磨难只是碰掉了一块鳞,鱼就怕得不得了,在担惊受怕中鱼把自己生生地吓死。鱼其实是可以不死的,如果它能够懂得居安思危,正视苦难,早早地锻炼悠游的能力,它自然可以在风浪中活得逍遥自在。</p><p class="ql-block"> 人们活着应该时刻有一种忧患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更加注重关心自己的身体,不会养尊处优,丢掉延年益寿的机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