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勤杂工”——我的爸爸魏家范在一中

小旋风

我的爸爸魏家范是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的美术高级教师。他是在25岁之时,于1963年春天,从长沙市歌剧团调到一中的,比我妈妈迟来一年,他们在这里相识相爱,结婚生子,在这里工作了一辈子直至退休。调他来的旷璧城副校长后来说:“我千挑万选,却原来是给曹国智(我外婆,旷娭毑的老同学老朋友)挑了一个女婿!” 年轻时的爸爸 爸爸1938年3月生于长沙,文夕大火后随父母举家逃难至安化蓝田镇,在那里度过了8年的童年生涯。光复后回到长沙,先后就读于长沙市城东一校小学和长沙市第八中学,在八中读书时曾师从著名的金石书画家李立先生。1955年报考中南美专(1958年迁至广州,更名为广州美术学院)成功,是长沙地区唯一一名被录取的考生。1959年毕业后,曾先后在珠江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及长沙市歌剧团任美术设计工作。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期间曾参与《大闹天宫》、《三个和尚》、《小猫钓鱼》、《骄傲的将军》等多部动画片的制作。 1963——1996年爸爸在一中工作了33年,刚来一中时美术老师只有他一人,音乐老师也只有吴楚炎老师,无法建组,两人只好附在体育组内。70年代建立音美教研组后,爸爸一直担任组长,凡25年。他长期从事美术基础教育工作,为高等美术院校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有几百人之多);长期担任省、市美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要负责人,为湖南省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美术学科教学活动及理论研究,做了许多贡献。爸爸80年代至90年代曾先后两次被湖南省教委聘为中学美术教科书主编,其中1992年第二次修订的美术教科书被国家教委评审委员会评定为一类教材。其倡导的三段式美术教学法得到了同仁们的充分肯定并实践推广,被同仁们誉为“艺教楷模”。 长沙市中小学全体美术老师赠送“艺教楷模”纪念册 初到一中时,爸爸对教育可说是完全的门外汉,但他硬是从名师云集的一中闯出了一片天地,由教学新兵成长为全省美术学科带头人,也成为各届学子爱戴的老师!他自编教材在高中首开上美术欣赏课的先河。可以说没有谁不喜欢上他的美术课,没有谁不喜欢他的风趣幽默寓教于乐,没有谁不记得他那根用伞架做成的闪闪发亮的教鞭。魏老师的课,可以让他们在终日数理化刷题的疲惫中得到一丝喘息,暂时忘却学业的重压;魏老师的课,可以使他们放飞心灵,接受美的启迪,徜徉在美的殿堂里。 爸爸带美术小组外出写生 除了教学,爸爸在一中干得最多的就是各种宣传工作。他常自嘲说:我就是一个美术勤杂工。可不是吗?人们常看见他套着一件上面沾满颜料的灰蓝色大褂(已故化学教师黄美瑜给他的),左手提着颜料桶,右手握着一把笔,腋下夹着一卷纸,有时肩上还扛着小楼梯,被各种领导使唤着,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埋头苦干。<div><br></div><div>写横幅标语,办宣传栏,画宣传画,给各科画教学挂图,主持设计、筹备大型展览等等,都是爸爸常年所干的工作,尤其在“文革”中大搞“红海洋”更是不堪重负。一中原初中部(现宿舍区)门口有一块高达6米的标语牌,上面《毛主席去安源》的巨幅油画就是爸爸一人绘制的,很多当年的学生都记得在下面仰头观看魏老师画画的情景。</div><div><br></div><div>他还一人绘制过高达9米的“毛主席在九大”的油画像。有一次为突击完成一个展览,竟然三天三夜没有睡觉。因各种宣传活动搞出了名,市教育局、省教育厅等都知道一中魏老师这个人,就常常下调令叫爸爸去完成各种突击宣传任务,一中校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上的许多其他场所,都洒下了爸爸辛勤的汗水,刻下了爸爸疲惫的足迹,也留下了爸爸笔下挥洒的“大作”。</div>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与繁杂的宣传工作之余,爸爸也没有放下画笔,历年来爸爸的油画和水彩作品多次参加省市及全国性交流展览,并在各级刊物上发表,并有《雪夜》、《张家界金鞭岩》、《达摩面壁》、《小街》等多幅作品先后被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的文化代表团收藏。<br><br><div>爸爸的多才多艺,从学生时代起,就为人称道。他有很高的艺术天赋,是一个美术、音乐通才。绘画是他的专业,不用说,他的画我也不懂评说,只知道爸爸的美术字写得特好。那时候,不像现在什么都可以用电脑制作,而需靠人工一笔一划的写。我最佩服的是,一人多高的标语字,爸爸几乎不用打稿子,只用瞄一下范围大小,就可以信手写出,又快又好。<br></div> 音乐方面,爸爸小提琴拉得很好,可以说具有专业水平。60年代一中的学生都听过魏老师的《新疆之春》,那跳跃激越的旋律,让人一听就想跳起舞来。还在广州美院读书时,爸爸就是美院40多人乐队的队长兼指挥兼第一小提琴手,因此也成了广州美院课余文艺生活中的风流人物。<div><br></div><div>1960年在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时,爸爸曾参加了上海电影总公司第13演出队,和著名演员孙道临、王丹凤、陈述等一起到各工厂慰问演出,爸爸在其中就是担任小提琴演奏。在长沙歌剧团工作时,他本来是担任舞美设计和制作工作,后来乐队指挥发现他小提琴拉得不错,便叫他参加乐队的演奏,因此他又成了舞美设计兼小提琴手。</div><div><br></div><div>此外钢琴、二胡、扬琴、月琴、三弦等爸爸都玩得不错。他还会作曲,曾为学校参加汇演的独幕剧《不死的阮文追》谱过曲,会指挥,曾指挥过全校教职工加大同小学员工的百人合唱团参加汇演,一个手势,一个眼神,都十分神气。</div> 到一中后,抓文艺宣传队(参与组建、指导排练、随同演出)特别是乐队,也是爸爸的一项重要工作。文革初由于政治原因,原来的乐队已经瘫痪,在没有音乐老师抓乐队的情况下,完全是爸爸一手重新组建的,如今蜚声海内外的谭盾就是乐队最早的成员,并担任过队长。 爸爸精心保留着那时的学生画的“校园写生”十几幅优秀作品,其中包括杨曦光(小凯)的。前两年,《一中往事》登了个启事,哪些同学的画被魏老师保存了,可以找肖老师领取,已先后有六七个同学将画领走,杨曦光的画也托韩晓寒同学交给他妹妹杨晖。他们都感慨万千,看见画如同回到自己的少年时代,引起种种美好回忆,他们都感谢老师的教导,感谢老师保存下这些稚嫩的画,给了他们以惊喜! 杨晖接受韩晓寒同学转交的杨曦光的画 爸爸做事非常细心,特别重视保存资料,从这些学生的画可见一斑。他还将自己那时的教案装订成册,晚年重病时,他还将自己各个时期的主要成绩及作品搜集整理,足足有十来册,他重病时能将《魏家范画集》编辑成集,靠的就是这些资料。 爸爸退休后办了十来年的家教美术班,前前后后总有上百人吧?(没有具体统计)从高考生、中考生、到小学高年级及初中生,无不喜爱魏老师。他给他们示范;给他们改画、评画;带他们出去写生……在这个第二课堂里,他继续发挥他的光和热,继续与他心爱的学生在一起,继续延伸他的基础美术教育事业,继续为高等美术院校输送人才,直到最后,乐此不疲!<br><br><div>现在爸爸已去世12年,但他的画集,他的文集《岁月如画》长留于世,他培养的学生对魏老师常怀感恩之心。<br><br></div><div>爸爸曾说:“下课了,学生散了,我甚至爱那空空的教室!”<br>这简直就是诗!是一生回望的礼赞!<br> <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