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身科普】“少年不识愁滋味?”一起了解青少年抑郁障碍

心辰璀璨

<p class="ql-block">现今综合医院心身门诊的青少年患者逐年增加,以学生群体为主,其中相当一部分被诊断为抑郁障碍、抑郁状态,通常这类青少年他们糟糕的心理状态出现于更早的年龄阶段,而这些问题最开始的表现并未被青少年自己或者父母所识别、重视并给与引导,导致问题累积、恶化。今天我简单谈谈青少年抑郁障碍的问题,希望能为受抑郁困扰的青少年及青少年家长提供参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于青少年与成年人在情感表达,以及在面对抑郁等情绪障碍侵袭时的应对方式的不同,导致青少年抑郁与成年人的抑郁表现存在差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中,人们习惯将“抑郁障碍经典症状”用作诊断青少年是否具有情绪问题的“金标准”,这反而会误读青少年的行为,延误最佳治疗时机。</p> <p class="ql-block">除了与成年人相似的抑郁症状,如“心境低落,兴趣、愉快感丧失,精力降低”等典型特点,在青少年抑郁障碍中,以下症状可能更加明显:</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易激惹或愤怒情绪。</u>一个抑郁障碍的青少年的易激惹状态比悲伤情绪更常见,他们可能更爱发脾气、有敌意、易受挫、烦躁,或者很容易就爆发怒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无法解释的躯体不适。</u>抑郁障碍的青少年经常抱怨躯体的不适,比如头疼或肚子疼,在就医检查中却并未发现异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对于批评的极度敏感。</u>抑郁障碍的青少年被“无用感”所困扰,他们会觉得自己的存在没有价值,这让他们十分容易因为被批评、拒绝和失败而感到受伤。对于高成就的学生来讲就更容易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会保持社交活动。</u>成年人容易在抑郁的时候孤立自己,而青少年通常会与一些朋友保持联络,但社交相较以前会减少,会远离他们的父母,或者开始与不同群体的人交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青少年抑郁障碍的典型表现:</u></b></p><p class="ql-block">1.自己感觉到(或被他人观察到)抑郁、悲伤、容易哭泣、爱发脾气</p><p class="ql-block">2.从喜欢的事物中获取的快乐没有以前那么多了</p><p class="ql-block">3.与朋友在一起或参加课外活动的时间比之前少了</p><p class="ql-block">4.食欲或体重与之前相比有明显变化</p><p class="ql-block">5.睡眠比之前明显变得更多或更少</p><p class="ql-block">6.容易感到疲劳,不像以前那样精力充沛了</p><p class="ql-block">7.感觉什么事情都是自己的错,或自己一无是处</p><p class="ql-block">8.比之前更难以集中注意力了</p><p class="ql-block">9.对上学不如以前那么上心了</p><p class="ql-block">10.有想死的想法及轻生行为</p> <p class="ql-block">近年来,新闻报道的青少年因为抑郁障碍等情绪问题跳楼、自伤、自杀的事件不少,大众对此十分不解,却也无计可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少年最初出现情绪问题的时候也会选择向身边人求助,但社会大众对青少年抑郁障碍存在<u>误解</u>:</p><p class="ql-block">“年轻人没吃过老一辈的苦,太矫情、太脆弱,饿几天就好了”</p><p class="ql-block">“小孩子一天就喜欢无病呻吟,还是作业留少了”</p><p class="ql-block">“又抑郁了?声称抑郁多半是装的,就是为了偷懒,不想上学”</p><p class="ql-block">“你这才遇到多大点事呀,就抑郁了,想当年我遇见的糟心事可比你的严重多了,我不也好好的”</p><p class="ql-block">“我的孩子很开朗,不可能抑郁”</p><p class="ql-block">“小孩子懂什么,慢慢长大就想通了”</p><p class="ql-block">“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p><p class="ql-block">“人都有情绪,这很正常,过几天就好了”</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这其中是否也包含了与你相似的想法呢?</p> <p class="ql-block">近些年来,在心理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心理健康的观念已被大众所熟知,但是从“知”到“悟”、“察”,最终实现“行”,这之间有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这对于深受抑郁障碍问题困扰的青少年来讲,他们仍然需要经受很长时间的内心煎熬和心灵自救的探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u>孩子的心理是在一次次面对“成长危机”时受到挑战并得以发展的。</u>他们的自我或会变得迷茫、脆弱、缺乏力量,亦或是变得更加坚定、自信、充满力量和希望,这其中的差异很大,主要源于<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u>父母等主要养育者和青少年自己对情绪问题的态度和应对方式的不同选择</u></b><u>。</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父母等养育者无意识中选择<u>忽视</u>青少年的心理痛苦或对其情感需求<u>感知迟钝</u>,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会受到<u>两种结果</u>的影响:一个是,因暂时的环境改变(升学、转学、辍学或休学)——通常是求助者的情感痛苦被忽视,即应激源的撤销,心理压力减小而度过危机,但若是在以后成长过程中再次遭遇相似情景时,会很容易诱发情绪问题;另一个是,青少年利用还不太强大和成熟的自我功能,强制压抑或者隔离自己的负面情绪——通常是助者的对象对他人情感需求不敏感,在危机当下,情绪问题会暂时得到缓解,但也因此为成年后遭遇危机事件时,因自我功能失调而再次陷入情绪危机埋下了种子。</p> <p class="ql-block">一位知名的心理学家,曾将人们刻意回避面对情绪问题比喻成:<u>将生活垃圾藏在了地毯下,可能我们一时不会因为这些微不足道的垃圾而破坏自己的心情和室内的整洁,但长此以往,我们将会失去这张漂亮的地毯,因为它已经被隐藏在里面的垃圾所侵蚀、腐烂。</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青少年在遭遇心理发展危机时,除了前面提到的两种结果,还有<u>第三种结果</u>:即当青少年出现情绪问题并发出求助信号时,父母等养育者能积极介入并积极配合治疗。这样的选择将对这个家庭更具建设性,无论是在促进成员关系,还是对成员心理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心理发展方面,<u>即便以后可能会存在反复的可能性,这个家庭或者青少年依然能够利用早期应对情绪危机所积累的经验,变得更加沉着,更具有应对家庭成员心理危机的信心和智慧,并不断获得自尊和掌控感。</u></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u>“青少年抑郁障碍像按图索骥地打地基,成年人则像危楼处理”</u>,所以青少年阶段出现问题,我们很快就能根据图纸找到根源所在,通常,他们的复元比成年人更快、更有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了防止青少年抑郁问题恶化或者延伸影响成年期,家长能做就是:<u>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尊重和支持。</u></p><p class="ql-block"><u></u></p> <p class="ql-block">如果你不确定自己的孩子是否存在抑郁问题,可以试着以一种<u>充满关爱的,不带评判的</u>方式提出自己的担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即使不是抑郁障碍,你所观察到的情绪和行为也说明确实存在一些值得被重视的问题。如果不经治疗,抑郁障碍对一个人的危害是很大的,不要寄希望于等待,期待症状自动消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在决定接受治疗干预的同时,你也可以:</u></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增加与孩子的交流、沟通</span>:认真聆听而非说教;尊重孩子的舒适度;承认他们的感受;让孩子明确知道你愿意并准备好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帮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态度上,接纳孩子、包容自己</span>:不指责孩子,也不要过分自责,青少年抑郁障碍的成因有很多也很复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行为上,鼓励孩子尝试运动、社交,多陪伴:</span>在孩子同意的情况下,父母可以陪孩子一起适量做些运动,鼓励期多与朋友、同学们聊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及时就医,遵从医嘱:</span>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都是很好的选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最后强调一点,</b>如果家长决定带孩子接受心理治疗,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克服自己内心深处的<b><u>病耻感</u></b>,建议能提前学习了解一些心理咨询常识,其次要及时向孩子做好解释,以树立积极解决自身问题的认知并起到示范、榜样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门诊时间:</p><p class="ql-block">周一至周五8:00—12:00 14:00-17:00 </p><p class="ql-block">周六 8:00—12:00</p><p class="ql-block">咨询电话:8220885</p><p class="ql-block">地址:岐山县医院门诊楼 708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