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如今巴中城西红军路与回风大桥交汇处,有一座建于民国时期的古建筑。她历经岁月、依旧挺拔,她做工考究、富丽堂皇,她是巴中近代代表建筑之一,也是现今巴城地标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回风亭,四川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始建于1926年,历时三年竣工。其位于巴中市巴州区城西唐巴、巴广公路的汇交处,占地面积210平方米,建筑面积525平方米,通高29米</p> <p class="ql-block">回风亭系仿欧式建筑,呈筒框式八边形,采用砖、石、木等材料修建。在建国初期都是巴中城区较高的建筑。回风亭亭身有柱、外廊和内室。在五层建筑中均设有内室,战时攻供守城士兵休憩。五层建筑外廊均设栏杆,均采用“阳雕”的方式在柱、窗沿、斗拱等部位雕刻有花草、珍禽、猛兽等画样。亭体部分砖印有“迴风亭”字样。外廊设木质楼梯,盘旋而上至第五层,亭顶为八角攒尖顶。在民国时期,回风亭主要供军事嘹望所用,和平时期则作为巴城百姓登高远眺、吟诗作画的绝佳之地。</p> <p class="ql-block">对于这么一座小楼,它的来源却有着不同的说法。一说是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为纪念董修武在巴中县城西修建回风亭。另一种说法是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四川军阀田颂尧为改善本地风水,决定在城西选址修一座亭子,名曰“回风亭”,据说其名字是邱台荪按屈原“招魂”之意而取的。</p> <p class="ql-block">尽管回风亭现已被有关部门采取措施保护,游客们只可远观而不可进入。但仍可从她身上找到岁月的痕迹——脱落的墙皮,风蚀的土瓦,让人有种对历史遗物的怜惜与敬重。</p> <p class="ql-block">橘黄色的灯点亮了这座城市,微微灯光依偎在回风亭身旁,诉说着近百年来的故事,独成一抹悠然。回风亭已成为人们休闲娱乐 ,谈笑聊天的场所 。也有许多外地的游客专门来到巴中,只为看一下回风亭的真容。回风亭寄托了游子们对故乡的一份怀念与牵挂,更承载了每一位巴中人对美好生活的一份念想,一份追求,一份执着。</p> <p class="ql-block">回风亭近百年的历史,不断见证着巴中成为地区、不断发展、实现超越。她是巴中凝练“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奋斗、不胜不休”红军精神到形成“苦干实干、创新创造”时代精神的最好见证,更是巴中人的精神谱系,融入血液、嵌入基因。</p> <p class="ql-block">小组成员:周鑫怡 张琼丹 张江林 董杨 王瑀琪 王颢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