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游览古代边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魏建军 </p><p class="ql-block"> 2023年国庆节前,我们来到河西走廊的敦煌、嘉峪关、酒泉一游。</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位于黄河之西,甘肃省西北部的合黎山以南,祁连山以北,乌鞘岭以西,玉门关以东的狭长地带,故名。河西走廊自古为中原沟通西域的要道,丝绸之路就经过这里。古代边塞嘉峪关、敦煌阳关、玉门关均位于走廊的西部。</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大月氏共同抗击匈奴,公元前126年张骞返回长安,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和匈奴各方面的情况,使汉武帝产生了与西域各国交往的念头,下决心开辟河西走廊这条交通要道。公元前121年,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进攻匈奴,打垮休屠王和昆邪王,在河西地区先后设立了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敦煌郡,同时,修建了阳关、玉门关。史称“列四郡,据两关”。公元前119年再次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与各国进行友好交往,从此,开通了“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 位于酒泉市肃州区鼓楼东边的“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内,有一口水井,水质清澈,泉水汩汩冒出,名曰“酒泉”。这里就是西汉名将霍去病击败匈奴后庆功犒赏三军的地方。关于“酒泉”的来历,还有一个壮美的传说:霍去病在此地庆功时,汉武帝御赐之酒不够将士们饮用,霍去病见有一个泉水,便把御酒倒入泉中,以便全军将士共同饮用,这泉后来便称之为“酒泉”。如今,坐落在“酒泉”边的大型雕塑群艺术地再现了当年霍去病倒酒入泉、夸兵庆功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酒泉鼓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西汉酒泉及骠骑将军霍去病与将士庆功情景雕塑群</span></p> <p class="ql-block"> “西汉酒泉胜迹”公园内,还有晚清时期陕甘总督左宗棠收复新疆时所植柳树,名曰“左公柳”,一百多年后,古树依然苍劲茂盛,成为河西地区的景观树。</p><p class="ql-block"> 从西汉霍去病征战河西设立“四郡”,张骞凿通西域开创“丝绸之路”,到清末左宗棠出河西收复新疆,二千多年来,河西走廊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兴衰和版图变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晚清陕甘总督左宗棠1874年出酒泉收复新疆时部队所植柳树,后称“左公柳”</span></p> <p class="ql-block"> 敦煌是西汉所设河西“四郡”之一,是汉朝最西的边关郡县。从敦煌市向西南约70公里处的阳关镇古董滩,就是汉代的阳关遗址,因在玉门关以南,故称阳关。从敦煌向西北约90公里处就是汉代的玉门关遗址,因是西域各色美玉由此入关进入中原,故称玉门关。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与阳关,均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皆为都尉治所,为重要的屯兵之地。当时中原与西域36国交通莫不取道两关,曾是汉唐时期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南北交通咽喉要道。从阳关出关西南行,沿塔里木盆地南缘到西域诸国之若羌(楼兰国、鄯善国)、且末(且末国)、于田(于阗国)、皮山(皮山国)、莎车(莎车国),越过帕米尔高原(葱岭)至安息(伊朗)、大秦(古罗马);从玉门关出关西北行,沿塔里木盆地北缘到西域诸国之哈密(伊吾、蒲类国)、吐鲁番(车师国、狐胡国、小金附国)、焉耆(焉耆国、高昌国)、库车(龟兹国)、阿克苏(姑墨国)、乌什(温宿国)、喀什(疏勒国),越帕米尔高原至大宛(乌兹别克斯坦及中亚各国)。汉唐时期,亦可由敦煌经哈密、巴里坤湖,越伊犁河谷(乌孙国),至拂林国(东罗马帝国)。</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敦煌游览莫高窟(千佛洞)、鸣沙山、月牙泉后,经西千佛洞,到达戈壁深处的阳关镇。这里是个神奇的地方,茫茫戈壁中,却有一渠清水流淌,灌溉着一片绿洲。绿洲上树木茂盛,农田肥沃,特别是成片的葡萄园里,葡萄色如翡翠,甘甜如蜜。我们坐在葡萄架下的农家乐,一边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金鳟鱼、奔奔鸡、葡萄,一边展开想象的翅膀,两千多年前的汉代,这里应该是个热闹繁华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敦煌火车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敦煌莫高窟塔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敦煌月牙泉边的群筑群楼上悬挂着“第一泉”匾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敦煌市阳关镇,茫茫戈壁滩上的绿洲,在葡萄架下农家乐就餐,真是一种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 用餐之后,我们便进入位于古董滩的阳关景区。现在的阳关城,都是仿古建筑,仅存一座伫立在墩墩山上的汉代烽燧,为汉代实物。走进关城,首先参观阳关博物馆,博物馆后面院子正中一座巨大的雕像高高矗立,那就是两次出使西域、开创“丝绸之路”的著名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张骞。雕像后面一侧是阳关、玉门关展厅,另一侧是丝绸之路展厅,再往里走就是阳关都尉府及类似影视城的阳关城楼、驿站、兵营和塑有唐代诗人王维雕像的边塞诗词园。都尉是驻守阳关的最高军事官员。在阳关,都尉全权掌管进出边关事务。有意思的是,现在的都尉府里还有穿着古装的“官员”,发放通关文牃,也就是所谓的“关照”,相当于现在的“护照”。</p><p class="ql-block"> 自西汉以来,许多王朝都把这里作为军事重地派兵把守,无数将士曾经在这里戍守征战;无数商贾、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过关;还有无数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感叹万千。据传,唐僧西天取经回国时,也是走的“丝绸之路”南道,东入阳关返回长安。</p><p class="ql-block"> 阳关遗址之所以称“古董滩”,是因为在这里时常能捡到古董文物。相传唐天子为了和西域于阗国保持友好和睦关系,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于阗国王。皇帝下嫁公主,自然带了好多嫁妆,金银珠宝,应有尽有。送亲队伍带着嫁妆,经长途跋涉,来到了阳关,便在此地歇息休整,做好出关准备。不料,夜里狂风大作,黄沙四起,天昏地暗。这风一直刮了七天七夜。待风停沙住之后,城镇、村庄、田园、送亲的队伍和嫁妆全部埋在沙丘下,从此,这里便荒芜了。天长日久,大风刮起,流沙移动,沙丘下的东西露出地面,被人们拾捡。据说,当地人曾在这里捡到过金马驹和精致的将军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丝绸之路”的开创者、西汉使臣张骞塑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在阳关都尉府办理通关文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唐代边塞诗人王维举着美酒为友人送行时吟唱“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span></p> <p class="ql-block"> 玉门关,也仅存一座土城,俗称“小方盘”城。小方盘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堡平面呈方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26.4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城北坡下有一片洋水海子和疏勒河流过,沿着河流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之路。玉门关还有汉长城,东起兰州永登县,西至玉门关,是西汉王朝构建的北方防御工程。此长城虽然是土筑城墙,但经千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在戈壁荒漠中,仿佛向人们诉说着大漠雄关曾经的壮丽与繁华。</p><p class="ql-block"> 距玉门关小方盘城东十多公里处,有一座河仓城,俗称“大方盘城”,建于西汉,到魏晋时一直是长城边防储备粮食的重要军需仓库。河仓城坐北向南,夯土板筑,呈长方形,分外城、内城和仓城三部分,外城城墙已坍塌,残存仓城东西长约132米,南北宽约17米,残垣最高处9米,城内有南北方向的两堵墙,将其隔为面积相等并排的三座仓库,每库向南开一门,四壁多已颓塌,只有北壁较为完整。东西北三面被草地和沼泽包围,南面为高出沼泽的戈壁所掩护,位置险要,隐蔽安全,这不由得让人为古人的匠心慧眼所叹服。</p><p class="ql-block"> 阳关、玉门关是汉唐时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绸之路南北要道的关口,自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出使西域以来,通过阳关、玉门关这两座“海关”,中原的丝绸和茶叶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向西方各国,而西域诸国的葡萄瓜果等名优特产和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原。当时阳关、玉门关,驼铃悠悠,人喊马嘶,僧人、商队络绎,使者、货物往来,呈现一派繁荣景象。</p><p class="ql-block"> 二千多年后的阳关和玉门关,已失去了曾经的繁华和辉煌,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与西域的陆路交通也逐渐衰落,关城废弃。阳关、玉门关连同莫高窟都被黄沙掩埋了几百年,直到20世纪初的中华民国时期,外国探险家和我国考古工作者才陆续拂去其沙尘,如今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又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p><p class="ql-block"> 阳关、玉门关,曾经被流沙掩埋的古城,曾经被历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不再具备边关的功能,甚至连其所在之地都不在中国疆域之内,但这并不妨碍国人对阳关、玉门关寄予的思古幽情。人们通过唐代诗人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始终对阳关、玉门关心驰神往。游人们就是冲着这些边塞诗词千里万里来到这里,一睹这两座古老而神奇边塞关城的神采,感受真正的诗与远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玉门关汉长城及“当谷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玉门关北面的“洋水海子”及疏勒河湿地</span></p> <p class="ql-block"> 我们从玉门关再往西行85公里,在玉门关与新疆罗布泊之间,有一处神奇的去处,那就是被称为“魔鬼城”的敦煌雅丹地貌景观。</p><p class="ql-block"> 敦煌雅丹东西长约15公里,南北宽约2公里,在一万多年的风雨作用下,红色坚硬的土丘与青色的戈壁滩形成了对比强烈的地貌奇观,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引人注目。每当遇到风吹,便发出魔鬼般的吼叫声,当地人俗称雅丹为“魔鬼城”,古书中称其为“龙城”。徜徉其中,会发现在平坦的河床上,一座座土丘峰峦突兀耸立,就像是一座座颓废的中世纪城堡,高低错落,鳞次栉比,有的像大楼,有的像教堂,有的像清真寺,有的像蒙古包,甚至连北京的天坛、西藏的布达拉宫、埃及的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等世界著名的建筑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它的缩影。“大漠雄狮”、“丝路驼队”、“群龟云海”、“中流砥柱”等造型,犹如一件件“雕塑作品”,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宛若进入了建筑艺术的殿堂,让人浮想联翩。特别是被称为“西海舰队”的景观,更加壮观无比,堪称敦煌雅丹的“地标”。青色的戈壁滩犹如大海,整齐有序地排列着类似舰船的土丘,气势磅礴。据导游介绍,曾有一位军队领导来此,面对这么壮观的阵势,有感而发“这个很像海上航行的舰队,我军有南海舰队、东海舰队和北海舰队,唯独没有西海舰队,这就是西海舰队了”。从此,这个景观就被称之为“西海舰队”。</p><p class="ql-block"> 在敦煌雅丹景区观赏落日,那又是别样的感受。游客们都要等待日落时刻,欣赏完“大漠落日圆”的美景,才在夜幕中意犹未尽地结束旅行。</p> <p class="ql-block"> 相比敦煌阳关、玉门关的古老,嘉峪关关城就显得年轻了,也显得更加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关城位于嘉峪关市西5公里处,关城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讨赖河“天下第一墩”,是明代万里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有“边陲锁钥”之称。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与山海关、镇北台一起成为中国长城的三大奇观。</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的统治后,西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征讨西部各部落后,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关城始建于公元1372年(明洪武五年),公元1540年建成完工,历时168年。由内城、外城、罗城、瓮城、城壕和南北两翼长城组成,全长约60公里。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成为西部的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我们来到嘉峪关关城景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巨大的雕像,这个人就是决定在此修建嘉峪关的明朝将领冯胜。他站立在九眼泉湖边,背靠雄伟的长城,显得英勇神圣。走过悬挂着“天下雄关”匾额的东闸门楼,一段长城连着雄伟的关城楼群,更加显得壮观无比。紧挨城楼的建筑是悬挂着“威宣中外”匾额的关帝庙、文昌阁和戏楼等附属建筑,由“朝宗门”进入,便是东瓮城。从东翁城通过“光化门”,就进入到内城。光化门高大的城楼上悬挂着晚清大臣左宗棠题写的“天下第一雄关”匾额,是嘉峪关关城的“标志”。内城为关城的中心,面积约2.5万平方米,城墙高9米,上建高1.7米的垛墙。内城有东西二门,西曰“柔远门”、东曰“光化门”,其上均建有三层三檐歇山顶式城楼,城墙四角建角楼,南北墙正中建敌楼。内城北侧有明清时代游击将军府一座,是嘉峪关历任游击将军办公之处;南侧是一片演武场,我们正好遇上景区古装表演,演绎明朝皇帝下旨修建嘉峪关的情景。</p><p class="ql-block"> 内城光化门墙角处有一块石头很是神奇,敲击时会发出燕鸣的声音,曰“燕鸣石”。相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我们一试真假,敲击时果然发出“啾啾”的燕鸣声,其实是敲击石头时传出的一种特殊回音,感觉好神奇!</p><p class="ql-block"> 出了内城柔远门,从会极门进入,就是西翁城。在会极门楼的后檐台上有一块砖,是块有故事的砖,称之为“定城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发砖时,偷偷多放了一块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地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嘉峪关城楼之上。</p><p class="ql-block"> 关城最边西边为罗城,呈“凸”字形,青砖包砌,高与内城相同。罗城中间突出部分开券门,为关城正门,门额上刻“嘉峪关”三字,门上建关楼。古时,人们从关城换领“关照”后,出罗城门、西闸门,便走出国门了。</p><p class="ql-block"> 嘉峪关修建历时168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古代劳动人民展现了超凡的智慧和艰辛,创造了建筑史上的奇迹。如搬运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需要付出巨大的人力,还能不能如期完成,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利用冬季结冰时节,从山上往关城修了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同样,工匠们还利用山羊往城墙上驮运砖块,既节省了人力,又加快了运砖速度和建设工期。“冰道运石”、“山羊驮砖”以及“定城砖”的传说,脍炙人口,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也是中国“基建狂魔”的传统基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选址修建嘉峪关的明代将领――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雕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嘉峪关东闸门城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击石燕鸣</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嘉峪关关城连着南面讨赖河边的“天下第一墩”长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嘉峪关地面通向城墙上的马道</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嘉峪关内城“演武场”上的古装表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西翁城门楼半墙上的一块“定城砖”,体现了修建嘉峪关的“工匠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嘉峪关“关长”为游客发放通关文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嘉峪关罗城及西闸门广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嘉峪关关城连接北面黑山的“悬壁长城”</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