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驾遊山西大同博物馆

邯郸·峰峰太行书画院

<p class="ql-block">大同博物馆始建于1959年,旧馆位于大同市城内西南隅,辽代古刹下华严寺内,2009年1月16日迁址于红旗广场免费开放,2014年的最后一天,大同市博物馆新馆正式建成开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分为一层展厅有:大同恐龙、沧桑代地;二层为:魏都平城;三层有:辽金西京、明清重镇、梵语清音、妙笔丹青,瓷器余韵。按照老习惯直接上三楼,由上往下参观。</p><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新馆的展陈展柜造型颇具特色。布展采用的是大型三角柜、挑空三角柜。立式三角展柜线条简洁,与建筑空间融会贯通对文物起到很好的衬托作用。展柜内选择了照度、角度、焦距均可在柜外调节的灯具,便于后期维护更换。多媒体技术是近年文物展览中最常见的,将多媒体与文物有效结合为一个整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沧桑代地”:大约在二三百万年前,大同一带是一片浩瀚的湖水,考古工作者把这个湖叫“大同湖”,它是个封闭的内陆湖。那时候这里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参天乔木遍布湖畔。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和干湿交替,大同湖发生过无数次变化,最后于数万年前悄然消失了。“许家窑人”在桑干河两岸繁衍进化。大同的地理生态,自古可农可牧,大同的历史文化常在农牧文明之间进退游移,在胡汉之间徘徊。金字塔造型的展柜,“许家窑人”飞索投石、李峪青铜蜚声中外,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汉高祖白登被围,“沧桑代地”展厅,把这些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以实物、多媒体、绘画及各种不同的形式意义演绎展现。</p> <p class="ql-block">“魏都平城”:平城是拓跋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首都,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开启北魏平城时代。百年帝都商旅汇聚,南北文明兼容并蓄,平城成为北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北魏平城的开篇嘎仙洞,采用柜内多媒体与文物的结合。表现拓跋鲜卑早期生活情景二维动画片,在展柜后部循环播放,前口摆放若干在片中反复出现的文物,观众在看的过程中就已完成了对文物的解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明清重镇”: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国家一统,北方蒙古的鞑靼、瓦剌、兀良哈等少数民族成为明朝统治的严重威胁,为抗击蒙古各部,明朝在东起鸭绿江,西至嘉峪关的长城沿线设置九个边防重镇,大同为“九边之首”。重兵屯集,军资转输,成为“晋商”发迹初端。明代隆庆议和,南北商贸渐渐兴起,“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明清时期的重镇大同,有过烽火连天的血泪,也不乏商贸交通的和睦。展览既可感受到长城古堡狼烟四起、炮火硝烟的弥漫,也能依稀看见塞上江南曾经的富庶,茶马互市的痕迹仍然清晰可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梵语清音”“妙笔丹青”“瓷路撷珍”:两汉之际,佛教东传进入我国,北魏王朝以兼收并蓄的广博胸襟吸纳了这个异国文明。丹青、瓷等丝绸之路的商品也在此汇聚,商贾互通有无,也促进了本地区的文化发展。大同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呈现出广纳荟萃的文化气度,也促进了大同人淳朴包容的精神文明的形成。三个部分分别展出了馆藏的造像、字画、瓷器珍品。</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是我参观过的诸多博物馆中最吸引人的。布展方式新颖独特,触屏互动式观展让原本枯燥的博物馆变得生动有趣,观展体验极好,让参观的人们真正体会到知识从这里开始并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