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始建于明代嘉靖九年(1530年),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先祖的地方,其政治地位与太庙和孔庙相齐,合称为明清北京三大皇家庙宇。</p><p class="ql-block"> 封建统治者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的习惯,三皇一直被视为中国人的祖先,为历代帝王所景仰;而先代帝王,则是后代借鉴和效法的榜样,所以也要祭祀。</p><p class="ql-block"> 最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p><p class="ql-block"> 康、雍、乾三代皇帝对历代帝王庙都非常重视。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所有曾经在位的历代皇帝,庙中均应为其立牌位。</p><p class="ql-block"> 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乾隆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从明嘉靖十一年至清末的380年间,在历代帝王庙共举行过662次祭祀大典。</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占地18000平方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祭祀中华“三皇五帝”、“历代帝王”和“文臣武将”的明清皇家庙宇,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一脉相承、连绵不断的历史见证。</p><p class="ql-block"> 民国后祭祀停止,改由教育部门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北京市第三女子中学使用,后改名为北京一五九中学。</p><p class="ql-block"> 1979年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始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历 代 帝 王 庙 简 介</p><p class="ql-block"> 199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历代帝王庙始终以三皇五帝为祭祀中心,体现了三皇五帝崇高的祖先地位。庙中入祀人物不断增多,到清乾隆时期,在景德崇圣大殿内供奉三皇五帝和历代开国帝王、守业帝王188人的牌位,在东、西配殿供奉历代文臣武将79人的牌位。清代建有关帝庙,单独供奉关羽。</p><p class="ql-block"> 历代帝王庙建筑群规模宏大,占地约1.8万平方米,沿中轴线以此有:影壁、大门、景德崇圣门、景德崇圣殿、祭器库,两侧辅以配殿和碑亭等。</p> <p class="ql-block"> 庙门对面,阜成门内大街南侧有大影壁一座,长32.4米,高5.6米,厚1.35米,砖砌的须弥座,墙体通身红色,绿琉璃瓦的硬山大脊,四个边棱为绿琉璃圆筒瓦。</p><p class="ql-block"> 影壁南北两侧正中间为六朵黄色牡丹组成的琉璃团花,影壁四角装饰有砖雕角花。在近代维修时发现影壁的主要构件均为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有近490年的历史了。</p> <p class="ql-block"> 庙 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面宽三间,开三扇大门,每扇大门皆有9*9粒金漆门钉,门口的柱子上挂着两块竖匾,其中的“历代帝王庙”貌似中石的字。黑琉璃瓦绿剪边的单檐歇山顶。通宽15.6米,进深9.5米。大门两侧八字墙,下有汉白玉石台阶。大门两侧的墙上开有东西旁门。</p> <p class="ql-block"> 《下马碑》上书写“官员人等在此下马”八个大字,以表达对先皇的尊重。</p> <p class="ql-block"> 钟 楼</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重檐歇山顶,悬挂祭祀朝钟处。现楼内悬挂为2004年仿明嘉靖年制“金镛”。</p> <p class="ql-block"> 景 德 门</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面阔五间,长26.6米,进深14.8米,四周绕以汉白玉石护栏,前后三出陛,中为云山纹御路。</p> <p class="ql-block"> 景 德 门 前 左 侧 顶 部 的 彩 画</p><p class="ql-block"> 2002年按“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修缮帝王庙,专门保存了一片清乾隆年间的彩画。将原状与现状相比,既展示了相互的区别,也说明了古建筑修缮的重要性和必要性。</p> <p class="ql-block"> 景 德 崇 圣 殿</p><p class="ql-block"> 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重檐,庑殿顶,栋梁五彩,崇基石栏。南三出陛,中间十三级,左右各十一级;东西一出陛,均十二级。屋顶瓦原来用的是绿色琉璃瓦,乾隆时专门下旨把瓦的颜色改为唯有皇家才能使用的黄色。</p><p class="ql-block"> 景德崇圣殿之名、寓意为"景仰德政,崇尚圣贤"。它的建筑,无论在形制上,还是在柱、梁、瓦、彩画等方面,都显示皇家建筑的尊贵与气派,属最高规制。只有宫殿、陵寝和皇家御准的建筑才能使用这种形制。</p><p class="ql-block"> 景德崇圣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象征天子的"九五之尊"。</p><p class="ql-block"> 它的屋顶是重檐庑殿式,它的瓦是黄色琉璃筒瓦。它的柱子由60根楠木组成,它的彩画是金龙和玺。</p><p class="ql-block"> 殿内悬有乾隆帝的御联和匾。匾上有"报功观德"4个字。</p><p class="ql-block"> 殿内分七个神龛位,总共供奉188名历代帝王的牌位,牌位赤底金书。</p><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台基上,殿前有月台。东、西、南三个方向有石护栏。台基南面三出陛,中有御路。</p> <p class="ql-block"> 伏羲、黄帝、炎帝三皇牌位左右各分列三龛,依次供奉了五帝和夏商两周、强汉盛唐、五代十国、金宋元明等历朝历代的185位帝王牌位。</p><p class="ql-block"> 最初,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确定祭祀的帝王是18位,清朝顺治皇帝定都北京后定为25位。康熙曾经留下谕旨:除了因无道被杀和亡国之君外,曾在位的历代皇帝,均应为其立牌位。</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皇帝更是提出了“中华统绪,绝不断线”的观点,把庙中没有涉及的朝代,也选出皇帝入祀。乾隆几经调整,最后才将祭祀的帝王确定为188位。未入祀的人物有秦始皇、曹操和杨坚。</p> <p class="ql-block"> 大殿中地面是专门为烧制的地砖,俗称“金砖”。此次修缮用的“金砖”是当年苏州的“御窑”定制的,颗粒细腻、质地密实,光润如玉、踩上去不滑不涩,彰显皇家气派。</p> <p class="ql-block"> 东 配 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单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历代帝王庙文臣武将的陪祀场所。清雍正时期,殿内供奉40人牌位</p> <p class="ql-block"> 西 配 殿</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单沿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一间,前出廊。为历代文臣武将的陪祀场所。清雍正时期,殿内供奉39人的牌位。</p> <p class="ql-block"> 祭 器 库</p><p class="ql-block"> 大殿后面的“祭器库”。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专门用来存放祭祀时的用品。该建筑2003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三 皇 五 帝 与 百 家 姓 展 </p><p class="ql-block"> 姓名本是个人形象的一个识别符号,它伴随每个人的一生,然而,您却未必清楚它所有的内涵。比如您的性氏源出何方,聚居在哪里,有多少年历史,有多少位先贤,尤其是您的姓氏系自哪位祖先?与三皇五帝有没有关连?对多数人来讲,都是饶有意思的待解之谜。</p><p class="ql-block"> 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以伏羲、炎帝、黄帝、少昊、颛顼(zhuān xū)、帝喾(kù)、尧帝、舜帝这八位古帝为主线,展陈由他们衍生出来的一百多个姓氏。</p> <p class="ql-block"> 一一介绍各姓的始祖(含远祖和先祖),门匾堂号,厅室楹联,族姓郡望,异姓联宗、源流播迁,历代先贤和主要胜迹。</p><p class="ql-block"> 在以三皇五帝祭祀中心的历代帝王庙内举办三皇五帝与百家姓专题展览,有助您在寻根问祖中。通过姓氏文化的相关知识,加深对中华民族共同始祖三皇五帝的理解。</p><p class="ql-block"> 但愿您步入三室五帝与百家姓的展厅之时,能真切地感受到百姓一家,根在华夏!</p> <p class="ql-block"> 乐 舞 执 事 房</p><p class="ql-block"> 清代增建,硬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一间。主管祭祀乐舞官员办公场所,2003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宰 牲 亭</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重檐歇山顶。是宰杀牺牲场所,也称打牲亭。内有石槽,为洗涤祭品之用。</p> <p class="ql-block"> 井 亭</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专用于清洗牺牲和调制祭祀羹汤。屋面为盝顶,中心露空,与井口相对,为天地一气之意。</p> <p class="ql-block"> 神 库</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祭祀供品存放场所。</p> <p class="ql-block"> 东 燎 炉</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绿色琉璃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帝王的祝文、神帛等。2004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西 燎 炉</p><p class="ql-block"> 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为灰色砖燎炉,用于焚烧祭祀历代文臣武将的神帛等。2004年复建。</p> <p class="ql-block"> 西 南 碑 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御制碑,通高6米。碑阳为《重修历代帝王庙》碑文,满汉和文,碑阴为《历代帝王庙瞻礼诗》碑文,汉文。</p> <p class="ql-block"> 正 西 碑 亭</p><p class="ql-block"> 建成于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无字碑”,通高7.83米。</p> <p class="ql-block"> 东 南 碑 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雍正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父子碑”,通高7.53米。碑阳为雍正十一年(1733年)《历代帝王庙碑》碑文,满汉和文,碑阴为乾隆五十年(1785年)《历代帝王庙礼成述事》碑文,汉文。</p> <p class="ql-block"> 正 东 碑 亭</p><p class="ql-block"> 建于清乾隆年间,重檐歇山顶,海水江崖石雕地面,亭内立乾隆五十年(1785年)《祭历代帝王庙礼成记》碑,通高7.54米,满汉和文。</p> <p class="ql-block"> 关 帝 庙</p><p class="ql-block"> 清代增建,硬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带前廊。用于专门祭祀关羽。纹历代帝王庙中特有的“庙中庙”。2003年复建。</p><p class="ql-block"> 关羽本是三国时期的蜀国的一员武将。死后由于他的忠勇仁智信为历代帝王推崇,所以在民间一直备受宠爱,从汉寿亭侯又加封为“义勇武安王”,最后封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远镇天尊关圣帝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