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吃带撼

史忠平

<p class="ql-block">  老家的同学来了,兰州的同学总是会聚起来,一来为他接风洗尘,二来感谢他的到来给大家提供了相见的机会。毕竟,大家都忙,即便是近在咫尺,也难得一聚,而有朋自远方来,也算是上好的机缘了。于是,谁也不想错过,天南海北的拉扯着过去的往事,回忆着难忘的岁月,好不快活。</p><p class="ql-block"> 年近半百的我们,虽然谈不上领悟透了人生,但也不似昔日那般青涩。谈论的话题离不开家庭、生活、工作、老人和孩子。但最重要的还是同学情,那份纯洁的、真诚的情谊,是无可替代的,也是过去不曾多想却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清晰起来的。</p><p class="ql-block"> 同学相聚,重点是叙旧,但请客的人却怕饭菜不佳慢待了大家,总是一道又一道的点了上来,临了便剩下不少。我们都是有过苦日子的,自然不会摆阔浪费。所以,一起打包,并一股脑塞给我。我没有推辞,不假思索的说“连吃带撼”的,有点不好意思。大家都笑了,都被“连吃带撼”四个字亲切到了、感动到了。因为,这四个字在我们老家人人皆知,无人不晓。于是,我给大家承诺,要写一段有关“连吃带撼”的文字,以纪念这次相聚,并致敬我们的乡音。</p> <p class="ql-block">  “撼”是一个形声字,从手,感声,《广雅》中给它的解释是“撼,动也。”也就是说,“撼”这个字原本有摇动、动摇、搬动的意思。在庄浪,我们常说“撼”,与“拿”同义。但为什么庄浪人不说“拿”而言“撼”?我想这其中也是有深意的。首先,“撼”是对人与物、人与自然之间力量的一种判断和认定。例如,面对一件重物,最先衡量是否能够“撼得动”。这背后其实隐含着一种智慧,因为,人对自身力量的客观认知本身需要思考,需要判定,否则,便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其次,“撼”是对自然与物的一种尊重。因为,面对任何一物,人想动摇它、挪动它并非轻而易举,也并非不用吹灰之力,而是要付出劳动,付出力量,付出代价。相对而言,“拿”就显得有些傲慢、无礼和不屑;再次,“撼”由物与自然升华到对人与事乃至情感和精神的一种接受态度。如在生活中,若遇到重大的事,则会让人“撼不住”,也就是承担不了或者无力承担。再如当一种礼节、情分、待遇过于重时,也会让人“撼不住”。还有,当某种精神形成不可抗拒的力量时,也是难以撼动的,如“撼山易,撼岳家军难”(《宋史·岳飞传》),当为此义。</p> <p class="ql-block">  说完“撼”字,再来说“连吃带撼”。</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老家,亲戚朋友之间互相走动,不拘多少都要带些礼品。记得我小时候大多是自己家烙的饼子,好一点是家里炸的油饼,再好一点就是一盒饼干。大家习惯把这些礼品称作“撼来”。既然亲戚带来了“撼来”,待返回时,主人也忘不了回赠一些“撼来”,以示礼尚往来,只不过两家的“撼来”尽量不能一样。否则,人家给你带来油饼,你又给人家带去了油饼,就等于还回去了,也就等于你没有接受对方的情谊和诚意,是不礼貌的。</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亲戚都不富裕,但善良热情,每次看望,都要款待一顿长面,临走时还要想方设法加倍回赠“撼来”,表达感激之情。就在这个时候,双方总会推让再三,僵持好久。被看望的一方说:“你大老远有心来看我,家里也没什么,就是一些馍馍,带回去让娃娃吃去”,看望的一方则说:“我给你没带什么像样的东西,你又给我这么多,看我‘连吃带撼’的,像啥样子”。这个时候,“连吃带撼”夹杂着感激、内疚、羞愧和客套,是比较复杂的。但总体而言,都是人之常情,淳朴、厚道而真挚。</p> <p class="ql-block">  但如果换个角度,刚刚出嫁不久的女儿经常回娘家,一住就是十天半个月,临走时母亲还要给她带很多东西回去,恨不得将儿子家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搬了去。日子长了,儿子心中虽然不快,但碍于情面,不便言说。可儿媳妇终归是憋不住了,免不了要在丈夫面前埋怨几声:看你妹妹,已经出嫁,还不好好跟人家过日子,经常跑到咱们家来,“连吃带撼”的,你妈迟早要把这个家给了她女儿才肯罢休。在这种情况下,儿媳妇口中的“连吃带撼”就有两层意思,其一是婆婆偏心眼,其二是小姑子好占便宜。</p> <p class="ql-block">  农村里有些人家光景较好,家族中有人在外为官或经商,是全村人心目中的有钱人和有势人,也是大家羡慕和嫉妒的人。如果这样的人家遇到红白事,则大多人都愿意来帮忙,一方面是可以乘机拉近关系,另一方面是可以吃上美味佳肴,最重要的是,有上好的香烟可以随便抽,嘴上叼着,两个手里拿着,左右耳朵背后还要夹着,临走时还忘不了顺手往口袋里塞上一包,或者,可能时,还可以在怀里揣上一瓶好酒。女人也毫不示弱,把好吃的糖果大把大把的装进自家孩子的口袋里,等孩子尽快吃完了,或回家掏下了,再一次把口袋装满。在他们眼里,这一切都属正常,都是那么的心安理得,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主家有钱,是村里的富汉。当然,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在大多数人眼里,其行为是不被认可,甚至不堪的。于是便窃窃私语的声讨起来,说某某家大人小孩好像饿死鬼转世一样,“连吃带撼”的,真是丢人。</p><p class="ql-block"> “连吃带撼”四个字中,“吃”似乎是正常的,但“撼”却需要拿捏,要有个度。如果以诚相待,有礼有节,则是维系情感、表达心意、彼此尊重的纽带;如果刻意偏袒,无度给予,则会陷他人于不义;如果有意占有,想讨便宜,则是小人之心,小气行径无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