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革命史遗迹——郑州碧沙岗 (七一班 田润康)

田润康

<p class="ql-block">  碧沙岗,原地名“白沙岗”,是冯玉祥将军为纪念北伐国民革命军第二集团军阵亡将士所修建的陵园,现发展为碧沙岗公园。它是中国近代革命史遗迹,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北伐战争主题纪念公园。</p> <p class="ql-block">冯玉祥将军</p> <p class="ql-block">  1926年2月,我们的党向全国人民明确提出了出兵北伐,推翻军阀统治的政治主张,5月北伐战争拉开序幕。在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原大战中,冯玉祥部伤亡最多,损失惨重。1928年春东征结束,冯玉祥进驻郑州,安营屯兵休养,为瘗(yì )葬历次作战中阵亡的官兵,冯玉祥将军先后拨款20万元,在当时郑州西四公里外一处风沙弥漫,杂草丛生的“白沙岗”上,辟地400亩,建造“北伐阵亡将士墓”,并建祠,以表阵亡将士之志。烈士陵园于1928年3月动工,8月竣工。冯玉祥取“碧海丹心,血殷黄沙”之意,将陵园命名为“碧沙岗”,并亲笔书写刻石,镶嵌在陵园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20世纪30年代碧沙岗烈士陵园的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20世纪60年代碧沙岗烈士陵园的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1987年新建的碧沙岗烈士陵园的北大门</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就能看到高耸的北伐阵亡将军纪念碑。这座纪念碑碑身高近18米,正面是聂荣臻元帅题写的“北伐阵亡将士永垂不朽”十个金色大字,纵跨碑体的浮雕由北伐军将士群象组成。今天从北大门进碧沙岗公园,这座纪念碑是最醒目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结束后,冯玉祥的旧将刘汝明被南京政府委任为郑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率部驻开封一带。为了纪念第二十九军抗日战争时期阵亡的高级将领佟凌阁、赵登禹、张自忠以及积劳病故的原二十九军军长宋哲元,刘汝明在原有的民族、民权、民生三座亭子后旁边又建了两座亭子,五座亭子的前方另建了一座纪念塔,正面镌刻着“抗日烈士永垂不朽”的字样。但东边的那座亭子建成后不久就毁于战火,后来“抗日烈士纪念碑”也被毁掉了,只留下一个塔形的底座。1956年市政府决定将碧沙岗烈士陵园辟为公园,使这片遍体疮痍的荒芜之地变成了劳动者娱乐栖息的场所,1000多名北伐牺牲将士的遗骨被迁移到黄冈寺烈士陵园;1987年4月,国务院拨款15万元用于墓地烈士祠的修缮;以后郑州市人民政府多次拨款360多万元对陵园进行修葺、改造;1994年在“抗日烈士纪念碑”原址上建起了“北伐战争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  碧沙岗内有三民主义亭,一共有三座亭子,匾额上有“民族、民权、民生”的题字,里面都有碑刻。以北门为中轴线,自西向东一字排列,统称为三民亭。东边是民权亭,西边是民生亭,中间的一座没有匾额,亭子南面写着民族。民族亭中央立有一块汉白玉石碑,碑体呈正方形,碑顶呈覆斗形,碑通高3.1米,碑体高2.35米,边长0.8米,碑座成八角形,高0.75米;正面刻着碧血丹心4个大字;刻于1927年9月,是冯玉祥将军亲笔所书。石碑背面刻的是冯玉祥将军撰写的《阵亡烈士纪念碑碑文》。“冒白刃,涂肝脑……帝国主义者尚高睨阔步,横掠我领土,惨戮我人民,凡我中华民族,靡不引为大耻,此耻一日不雪,恐先烈之灵一日不安……”碑文朴实无华,力透纸背,今日读来,仍然掷地有声,让人热血沸腾!</p> <p class="ql-block">民族亭</p> <p class="ql-block">民权亭</p> <p class="ql-block">民生亭</p> <p class="ql-block">  2008年7月,碧沙岗公园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郑州市考古文物研究院研究馆员信应君说:“碧沙岗作为全国唯一一处保存完好,面积最大、遗迹遗物最多的北伐阵亡官兵烈士陵园,见证了郑州在北伐战争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这是一处具有较强影响的、对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进行爱国教育与革命传统教育的基地。”</p> <p class="ql-block">  走在绿树成荫的小径上,抚摸着参天的古树,我不禁对革命先烈们的大无畏精神肃然起敬!正是因为他们以及像他们一样的无数先辈们,勇于拼搏,敢于献身,才有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我们才能在和平年代下悠闲的散步赏花。眼前的碧沙岗公园,值得被更好地保护,它的故事也值得被一代代传承下去!</p> <p class="ql-block">君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