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心声一。。。</b></p><p class="ql-block"> 《怎样选择成长股》,本书围绕着一个观点展开,赚大钱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买入优秀的公司并且长期持有,那么什么是优秀的公司?怎么挑选优秀的公司?本书罗列了 15 个原则。巴菲特曾说过他的投资哲学,有85%来自格雷厄姆,15%来自菲利普费雪,巴菲特的老师格雷厄姆更加看重的是公司的当下的价值,寻找远低于当下公司净资产价值的股票,而费雪更看重公司未来的价值增长空间,寻找的是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成长型公司。正式费雪的这种强调当期价值和未来价值比较的方式滋养了巴菲特,让巴菲特从捡烟蒂的局限性中走了出来。价值中孕育成长,成长中带来价值。(不考虑公司的成长性,只能选到平庸的公司,而永远找不到伟大的公司,而只考虑成长性,不考虑当期价值,安全边际等要素的话,又陷入了极度不确定性,投资大厦可能一朝崩塌)。</p><p class="ql-block"> 本书第一部分阐述了时代背景对选择好公司的影响。比如美国也经历了这种阶段:公司治理环节家族企业及其实控人不在乎外部股东的权益,不屑于去维护外部股东的权益,引进职业经理人之后这种情况才得到改善,美国在之前的时代,庄家盛行,内幕消息盛行,比如当时如果在金融领域有人脉的话,他们的投资收益会更高,因为他事先可以获得银行体系什么时候会出现紧张的信息。但罗斯福上台之后,通过证券交易管理法之后,这种办法已经彻底成为历史。由于政府对经济的强力干预和监管,让整个市场的生态变的越来越好。这点其实在中国的民营企业中也是非常普遍的。中国的股市,其实也在经历这个阶段。比如之前大股东肆意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庄家操控市场,信息披露不透明,公司财务造假,最近大家都在谈论的限售股转融通套现等,都在严重侵害普通股民的利益,针对这种现象有人为股民呐喊并提出了六条建议:</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解决A股严重失血问题,对违规减持予以重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吸引增量资金入市,鼓励上市公司回购注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完善退市机制,让更多的垃圾公司退市的同时完善退市赔偿机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4、换掉全A指数,用A股最优秀的公司组合代替全A指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5、奖励举报机制,加大处罚力度</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6、改变股市的融资属性,把促进正确的投资选择和最佳的资源配置作为第一目标。这点我们读了书中美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历史,发现这些美国都经历过,中国市场不过是再重演一次罢了,因为不这样做的话,就坏了根基,这个市场就会彻底失去活力。</b>现在虽然还有很多问题。指出这些问题都在逐步得到改善,有些建议管理层也正在推动中,比如注册制的推行,降低印花税,限制产业资本的减持,这些都是大招。加上退市机制的逐步完善,市场将越来越进入到良性循环,优秀的公司伟大的公司将享有更好的溢价。未来股市投资的回报收益是会越来越好的。这些是我们看原书得不到的信息,这种类比分析和洞察尤为宝贵。另外提出了政府干预经济在那个年代已经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流,到了今天,央行调控经济的工具和手段也是越来越多。政府的干预在某种程度上会弱化经济周期的强度和时间。</p><p class="ql-block">本书第二部分,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研究公司的方法:闲聊法,可以侧面了解特定公司的具体信息,就是你可以和特定公司的竞争对手,供应商,还有客户闲聊,获知该特定公司的相对强项和弱项,而这些资讯的准确率往往令人叹为观止。因为都是第一手的信息,没有经过利益集团的美化和人为引导。另外还有一种方法也可以从侧面了解公司的信息,就是公司的前员工,但这种信息就需要投资者形成自己的判断,因为前员工在透露公司信息时一般会不负责任的就信口开河,所以从这类人了解公司信息时一定要了解那些员工因为什么事情离开这个公司的,只有这样,你才能确定他们内心对你所研究的公司所持的偏见有多深。</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主要讲了寻找成长股的15个原则。本书的宗旨围绕一个观点展开:赚大钱的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买入优秀的公司并且长期持有,那么什么是优秀的公司?怎么挑选优秀的公司?这15条原则如下:</p><p class="ql-block">1、这家公司是否拥有一种具有良好市场潜力的产品或服务,使得公司的销售额至少在几年之内能够大幅增长。</p><p class="ql-block">2、当公司现有的最佳产品的增长潜力已经被挖掘得差不多时,管理层是不是有决心继续开发新产品或新工艺,以便进一步提高总销售额,制造出新的利润增长点?</p><p class="ql-block">3、考虑到公司的规模,这家公司在研究发展方面做出的努力取得了多大的效果?4、这家公司有没有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销售团队(酒香也怕巷子深)</p><p class="ql-block">5、这家公司有没有足够的利润率</p><p class="ql-block">6、公司做了那些举措以维持或者提高利润</p><p class="ql-block">7、这家公司是否具有良好的人事关系8、这家公司的高级管理者之间关系好吗?</p><p class="ql-block">9、公司的管理是否很有层次,如果高层管理者事必躬亲,插手日常运营事务,则也会让公司的发展受限,因为管理者本意虽好,但是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之后,他如果还每件事都亲自处理,一是琐碎事情太多,让其无法及时处理,二是打消部队积极性(蒋介石就经常越级指挥,导致部队无所适从)</p><p class="ql-block">10、这家公司的成本分析和会计记录做的如何</p><p class="ql-block">11、公司相对于行业内的其他公司而言,在业务的其他方面是否也具备竞争力,以便让投资者找出了解该公司相对于竞争者具备何种显著优势的线索</p><p class="ql-block">12、这家公司对利润有没有短期或长期的展望</p><p class="ql-block">13、在可预见的将来,这家公司是否会通过大量发行股票来获取足够的资金以利公司发展,现在持股人的利益是否因预期中的股份数量增加而蒙受大幅损失。(当前A股投资者小股东的利益经常被损害,这种公司要回避)</p><p class="ql-block">14、管理层是不是向投资者报喜不报忧,业务顺利时口若悬河,出现问题时三缄其口。</p><p class="ql-block">15、这家公司的管理层是否具备诚信,正直态度(一票否决)。这些都可以大大加强我们对书中内容的理解,而这些也是平日大量累积思考的结果。</p><p class="ql-block">比如: 有厉害的销售团队:拿阿里、华为、vivo 这些公司。</p><p class="ql-block"> 毛利率高的公司:国内的茅台、农夫山泉、海天味业、恒瑞医药等。</p><p class="ql-block"> 对基层员工的重视:海底捞 。</p><p class="ql-block">薪资水平:腾讯、华为 。</p><p class="ql-block">管理层事必躬亲:诸葛亮、蒋介石的反面案例。</p><p class="ql-block">公司关于利润的展望:泰禾集团反面例子</p><p class="ql-block"> 闲聊法:案例浑水公司的调研方式。 好公司溢价的合理性中:如顺丰公司。 </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作者主要总结了应该买什么样的股票,什么时候买?什么时候卖?什么时候不该卖?买什么样的股票,作者认为买进优秀的成长型的公司获得的收益最多。真正优秀的公司便宜的程度也是有限的。比如茅台,每次高点往下调整40%-50%通常就很难再下跌了。在市场越来越成熟的过程中,很难再有极度便宜的时候。一句话总结就是用合理公道的价格买伟大的公司。什么时候买入股票?作者的方法就是在前面选择的那些优秀公司的标的中选择有预期差的公司,比如利润即将大幅改善,而这种利润预期却没有大幅反映在股价上。好公司出现暂时的困难或者管理层犯下经营错误,市场过度反应了。</p><p class="ql-block">卖出股票的三个理由:</p><p class="ql-block">1、买入时候的逻辑就错了</p><p class="ql-block">2、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司基本面发生变化,不再符合15个优秀公司的原则</p><p class="ql-block">3、找到了更加优秀,回报更加高的公司最后作者给了普通投资者一些非常中肯的建议,我觉得是大部分投资者都会犯的错误,非常有用。</p><p class="ql-block">1、不要买创业阶段公司的股票</p><p class="ql-block">2、不要认为一家公司市盈率很高,就必然表示未来的收益成长空间已经反应在价格上。</p><p class="ql-block">3、不要计较蝇头小利</p><p class="ql-block">4、不要过度强调分散投资</p><p class="ql-block">5、不要担心在战争阴云下买入股票,在20世纪,不管每次的大规模战争是在哪里爆发,或者美军卷入那一场战斗,每一次美国的股市总是急速下跌,一战也好,二战也好,朝鲜战争也好。但是当战争尘埃落定之后,大部分股票的价格都会远高于战前人们认为会爆发战争的时候,因为股市的价格是用金钱表示的,要想进行现代战争,那么政府在战争期间的花费要远远高于平时,但是税收没法一直提升,就只能开启印钞机,这样会引发通货膨胀,而通货膨胀又会推动股票价格的提升,只要当人们产生战争预期或实际爆发战争时,我们做的应该时买入股票,而不是卖出,怎么买入呢?如果面对的只是战争的预期,应该小幅度买入,但是实际爆发战争了,则应该大幅度买入,而当你的国家战胜了其他国家,那么你的股票会马上大涨,如果你的国家战败了,你国家的货币和股票都会变得没有价值,这时候无论你做什么,其实结果都没有差别。</p><p class="ql-block">6、买进真正优秀的成长股时,除了价格之外,还要考虑买入时机(个人认为主要是不要买的太贵)</p><p class="ql-block">7、不要受无关紧要之事的影响,如果你会因为心情不好卖出一个股票,那你就不适合投资,也不要把一些肤浅的金融统计数字看的异常珍贵。</p><p class="ql-block">心声二。。。</p><p class="ql-block">印象比较深入的第一点,就是优秀公司是有溢价的。伟大的公司相比普通公司,本来就是有一些溢价的。很多人包括我自己,也总想用更便宜的价格,买到更好的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第二个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闲聊法,去识别公司。费雪的儿子说,多年以来我将闲聊应用到许多个股的研究之中,得到了很深刻的见解。所谓闲聊的关键点是什么?就是关注客户、竞争对手和供应商。</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闲聊法的要点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1、从行业的几家公司中,对每一家巧妙地询问一下另外几家公司的强项弱项描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2、从供应商和客户口中了解情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3、从大学、政府和竞争对手的研究人员、从行业协会组织的高级管理人员;4、从前雇员处了解情况。比如浑水调研瑞幸的时候,从离职员工那里了解到财务造假信息。不止是闲聊,在生活中也能去发现好公司。对生活、对各行各业有足够的热爱,才会不厌其烦去关心那些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心声三。。。</b></p><p class="ql-block">《怎样选择成长股》心得。菲利普费雪出生于1907年,比格雷厄姆小13岁,在巴菲特那一代大师云集的群体中只有他和格雷厄姆经历过1927大萧条,比格雷厄姆更幸运的是大萧条时费雪刚刚毕业,所以那次股灾破产损失也就是止于数千元并没有深深影响到费雪的风险偏好,相较之下人到中年的格雷厄姆可能正是因为这次打击更加偏好于低于净值产50%的烟蒂股。虽然两人偏好多有不同,但是本质上其实是一致的。他们都将股票看做一种公司所有权的凭证,只是格雷厄姆眼中看的更多的是公司当下拥有的资产,而费雪眼中看见的则是公司未来能赚取的利润。从这一点来说巴菲特认定的价值标准:公司未来现金流折现似乎更加接近于费雪的偏好。在早期巴菲特曾说自己是85%格雷厄姆和15%费雪,随着巴菲特开始更加多的,以合理估值投资有护城河的伟大企业后,有一次股东大会某个股东提问现在巴菲特身体里,给格雷厄姆和费雪的比例是否发生了变化?巴菲特的回答是:我更愿意把自己看做100%的格雷厄姆和100%的费雪。正是因为两者其实并不冲突,费雪的视角格雷厄姆并不是没有看见只是风险偏好有所不同,何况格雷厄姆最大一笔投资回报正是来自对成长股盖可保险的投资。全书从费雪的15条选股原则开始谈到什么样的公司是一个好公司:</p><p class="ql-block">首先是公司的产品要好要有未来增长空间,然后是公司对研发和销售要并重,第三是公司的管理层要上进、诚实、谨慎。</p><p class="ql-block">第二章短小但重要费雪认为闲聊法要优于财报阅读,能够获得更加真实细腻的信息,这点不同于格雷厄姆,而擅长投资成长股的彼得林奇也同样倡导闲聊法。这可能源于那些小而新的成长股本身财报数据有限而且自身变动也比较快需要更高的信息流获取能力。</p><p class="ql-block">接着是买入和卖出的时机:这里费雪也和彼得林奇观点相似:买入比起等好价格,不如等某个时间节点。</p><p class="ql-block">卖出时机的选择似乎大佬们达成了共识都是这三条:</p><p class="ql-block">1发现自己买错的纠错卖出</p><p class="ql-block">2原公司发生了变化以至于改变了原始判断的卖出</p><p class="ql-block">3发现更好目标的卖出。之后企业竞争力部分巴菲特表述的可能更好理解比如规模优势,专利垄断,毛利大于40%等。还有集中投资,避免初创企业,股利并不重要这些观点对于巴芒体系价值投资者也都是耳熟能详的内容。说到集中投资费雪92岁退休,彼得林奇47岁退休,已经可以说明问题了。</p><p class="ql-block">而对于第四要素(市场对某行业/公司的风险偏好),聪明的投资者第八章是所有有关市场波动和应对类文章中最好的可以参照着看一下。另外其中无须担心战争的描写对我们来说其实也挺应景。总的来说《怎样选择成长股》这本60年前的经典在后世群星中总能看见他的身影和继承者就算今日读来依然不会觉得过时。其关键还是以股东思维去拥有股票,所以费雪和后生彼得林奇都能拿住十倍股和百倍股而以博弈思维就很难做到。巴菲特三大投资基石是股东视角,安全边际,市场先生,但是这些基石能盘稳坐牢,巴菲特不仅用了,还进行了拓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