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富春山居图》

杭杭

<p class="ql-block">为了欣赏《富春山居图》真迹,倒了3辆地铁来到8月底新搬迁到之江文化中心的浙江省博物馆。早就听朋友说起过这里的高大上,这次真的是眼见为实了。据说这单体建筑面积有10万平方米,是文化中心最大的场馆。我直奔4楼的展馆,从早上8点多到下午近2点,一直在“富春山”的山水云间穿行……</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是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当我走进富春山居馆时,一下子仿佛置身于精神上的远行之中。</p> <p class="ql-block">郑慕康(画家)画的黄公望像。</p> <p class="ql-block">1347年,79岁的黄公望偕师弟郑樗(无用师)来到富春山中居住。历时3至4年完成了《富春山居图》。此画是为无用师所绘,几经易手,并因“焚画殉葬”而身首两段。</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近长约有700厘米,宽33厘米。前半卷剩山图保存较完整,但画幅较小,只有51.4厘米,真迹收藏于此。</p> <p class="ql-block">后半卷无用师卷损毁严重,但画幅较长,有636.9厘米,真迹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一生中最为著名的作品,被誉为中国绘画史上的巅峰之作,后人将其比作“画中之《兰亭》”。</p> <p class="ql-block">沈尹默(著名书法家)题的引首。</p> <p class="ql-block">《富春山居图》引首有韩崶(清朝大臣)所题“富春一角”。</p> <p class="ql-block">梁诗正题跋(清朝大臣,钱塘人即浙江杭州人,擅诗文)。</p> <p class="ql-block">近距离细细欣赏,觉得它山势圆浑,树木葱郁,山头多帆石。山体用的是长短不一的披麻皴,山脚和树根多以浓墨点苔,尽显葱翠郁勃之态。</p> <p class="ql-block">随着江天逐渐开阔,山势也渐趋平缓。林间村舍,草木掩映,远山坡渚相连,意境冲淡高远,笔墨苍浑滋润。</p> <p class="ql-block">当超大的投影将整幅画作展现在大家面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完整地、清晰地欣赏到了这幅卷轴的壮丽景色和绘画艺术的卓越技巧。我眼前的山势在起伏、云雾在缭绕、江水在奔流,它形成了一幅宏大而又富于变化的画面,给人一种宽广而又壮观的感觉,仿佛将我带到了真实的大自然之中。</p> <p class="ql-block">沈周也凭借自己惊人的记忆力,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后此手卷于1996年6月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的春季拍卖会上以880万元的价格拍卖成交)。</p> <p class="ql-block">黄公望作为“元四家”之首,对后世绘画发展的影响尤为巨大。参观了富春山居馆,不但欣赏到了黄公望精湛细腻的绘画艺术,而且还知晓了围绕长卷所发生的所有的传奇故事,受益匪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