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酿与酿酒

早韭晚菘

<p class="ql-block">  “双节”在家,终于干了半件想干的大事。所谓“半件”,相对的是酿酒这件大事,因为只做成酒酿,而非酿成美酒。酿酒心思早已有之,源起玩心重、白酒贵。事实证明,美食佳酿的制作过程极有趣,可要指望自酿省两个酒钱,至少现阶段、现有技术层面是绝对的理想化、浪漫主义。</p> <p class="ql-block">  三月阳春,偶遇高淳老街“太白酒坊”,现场的酿酒展示,小老板的热情推荐,让我蠢蠢欲动。终于付诸行动,购进两颗酒曲大力丸,岂料春去秋来,静静躺在柜子角落里的酒曲被虫子化成灰,也没酿出一滴酒来,被媳妇儿狠狠奚落。直至“双节”前,下决心必须完成这个时常忽闪的念头,了却,心安。</p> <p class="ql-block">  微信联系“太白酒坊”,买酒顺带购酒曲大力丸一枚,又向小老板讨教复习了“方子”。十斤糯米拌一枚酒曲,糯米泡两小时上锅蒸三十分钟,自然冷却或凉白开降温至三十五度,手触无烫感后加入酒曲粉拌匀,中间掏一个存酒坑,用保鲜膜裹好并设法保温,两三天可成。</p> <p class="ql-block">  对酿酒小白来说,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首先是“数量” ,总想着十斤糯米一枚酒曲,却未考虑家中根本没那么大的蒸锅;其次是“温度”,总怕微生物被热死,忽略了天气降温影响,没备保温用品;三是“浓度”,蒸出的糯米饭比较干也未多加凉白开,导致出酒率不高,甜的发齁。无奈当练手,缩小版制作,三斤糯米、三分之一酒曲、大小两个保温袋再盖一条长裤。出来的浓米酒温水再稀释,撒一撮儿桂花挺好看,味道也没错,酒酿还算成功。</p> <p class="ql-block">  这两天翻阅了不少资料,四千年前夏王朝发明酒曲,一千年前北宋出现蒸馏法,让高度白酒成为可能。近一百八十年来,是中国粮食酒的变革期,但无论如何变革,酒曲发酵是绕不开的最基本的步骤。我喜欢听郦波老师的讲述,他说苏东坡被贬黄州,写了《黄州寒食帖》,悲戚无比的情绪仅三天,就蓬勃而出《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 <p class="ql-block">  为何他的人生境界短短几天会有天渊之别,因为莫逆杨世昌到访,喝了他酿的超难喝的酒,无奈赠予自家祖传的酿酒方子,酒酿的好了,心情自然也好。黄州接地气的生活方式,因美食、佳酿得以精神突破,苏轼达成与自己的和解,方能在八个月内,连续成就《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其豁达心境已非常人。</p> <p class="ql-block">  苏东坡因酒三日转性,此言不虚,情至深处,现场顿悟也无不可。我特别理解这种感受,有时工作生活难免卡顿、心情沮丧。解决方式无外乎两种,要么卡顿消除,要么干脆不想。“不想”就是转移注意力,各人办法不同,而我最喜欢逛逛菜市场,摘摘菜叶子,动动炒勺子,锅碗瓢盆的叮当,一句好味的赞叹,都会让人觉得这世间有趣、实在的很,没有太多时间求而不得。</p> <p class="ql-block">  有时心血来潮,搞点家常不常搞的、费功夫的、能显摆的“硬菜”,比如这次的酒酿,下次再学做个臭豆腐卤,想想都开心,更何况发明了东坡肉、酿了好水酒的苏东坡,这是何等自傲的成就,真的可以不管不顾,直接奔赴,从另一个渠道拓展精神的豁达与韧性。</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酿酒的酒酿空前成功,成本不足十五元,却快乐了整个假期!从家人到朋友,吃过的都说好,老娘更是连喝三碗,带给我巨大满足。在这丹桂飘香、遍地落黄的当下,一碗酒酿元宵,点撮儿桂花,实在应景的很。酒酿是酿酒的产物,糯米本平淡无奇,转化成酒酿便淡中有味,蜕变成酒更滋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  乐趣是兴趣的产物,活了这么久,其实一直都在抵抗心死的痛,生活是好玩的,乐子要自己找。</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