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前几天,从高德地图上查看了到海宁长安镇的走法,说是从客运中心站D1出口出去有车站,可乘长安客运专线到长安镇的学院路口站下车再往前685米就到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2023年10月3日</span>上午从家里出发,没有想到杭州的公交卡在海宁的长安客运专线公交车上不能刷,我又没带零钱,怎么办呀!只能下车,转乘9号线到临平高铁站再转乘海宁城际列车去长安了。</p><p class="ql-block">到了海宁长安(东方学院)站后,旁边就是公交车站,乘上长安社区2号线公交车,问司机“长安三闸大运河博物馆”在那里下车?司机说“修川桥下车”。</p><p class="ql-block">下车后正在担心往那里走呢,碰到一位来送朋友上车的大姐,问她觉皇寺往那里走,她马上说和她一起走吧。于是我俩一起穿过马路往西街方向走去,大姐说觉皇寺有点远,沿着河边走到第二座桥时往右拐再朝前走就到了,问大姐,眼面前的这条是什么河?大姐说:上塘河。啊!上塘河,杭州也有一条上塘河,据说是最早的大运河,莫非就是同一条河吗?大姐说,应该是吧,这条河从这里往西就能到达塘栖。</p><p class="ql-block">我和大姐在长安新桥附近分了手。照片是上塘河长安新桥。</p> <p class="ql-block">位于西街上的徐氏民宅。</p> <p class="ql-block">位于上塘河仰山桥前面的一座老桥。目前只能通行非机动车辆。</p> <p class="ql-block">上塘河海宁段。海宁长安镇上塘河是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沟通太湖和钱塘江两大水系的主动脉,主河道为崇长港、上塘河,长27.4千米。</p><p class="ql-block">大运河海宁段的开凿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春秋时期,那时嘉兴境内已出现沟通太湖流域与钱塘江的人工河道——古长水和百尺渎,其走向大致从苏州经嘉兴过长安到达钱塘江边。</p><p class="ql-block">公元前 482 年(周敬王三十八年),越王勾践开挖越水道,即今崇长港,又名漕运河、长安塘河,是海宁境内最早有确切记载的运河。</p> <p class="ql-block">隋大业元年至六年(605~610年),隋炀帝开凿大运河时,又对它进行了拓宽和疏浚。上塘河初为江南运河南端,经柳浦通浙江。</p><p class="ql-block">元末在元末张士诚开凿新运河(塘栖至江涨桥段)前,上塘河一直是大运河进入杭州城的唯一通道。张士诚开凿后,江南运河改道,上塘河成为江南运河支流。</p><p class="ql-block">哦!原来是这样滴!</p> <p class="ql-block">步行至仰山路往右拐,穿过青年路,路的左前方出现了黄色墙面的建筑,觉皇寺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一跨进寺门,看到左边一座玲珑剔透的觉皇寺宝塔,塔前是九龙壁,右侧是高耸着的经幢。</p> <p class="ql-block">“佛地净土”大石头上刻着清:光绪十五年,太虚大师出生于长安镇。</p> <p class="ql-block">海宁长安觉皇寺。第一印象寺庙好大哦。查了一下资料:觉皇寺,江南名刹,有一千一百年的历史,佛教界有先觉皇后灵隐之说。</p><p class="ql-block">寺庙原坐落在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西北首(现海宁中学之地),始建于五代十国,后唐长兴四年(933)重建,祠名正觉寺。</p><p class="ql-block">清顺治、乾隆、道光、宣统四朝均重修,解放后改为粮库。2002年市政府海政(2002)42号批准恢复长安觉皇寺,在原址以西300米处投上亿巨资重建,规模宏大,占地80余亩,殿宇建筑面积近万平米。</p><p class="ql-block">寺院中轴线自南至北,有山门、九龙壁、般若桥、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卧佛殿,钟鼓楼齐全。殿宇高旷,古木参天,气势雄伟,两侧有平房数十间,为斋舍及接待所用,布局严谨,建筑完整,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建筑艺术和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觉皇寺内经幢</p> <p class="ql-block">七级浮屠。</p> <p class="ql-block">九龙壁和觉皇寺塔</p> <p class="ql-block">经过般若桥,就是天王殿。</p> <p class="ql-block">寺内中轴线左侧的月英亭。是长安镇当地的善众沈月英在觉皇寺重建时捐款600万元以上,为此而建亭以作纪念。</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内供奉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体神位。</p> <p class="ql-block">第三进建筑为观音阁,目前在整修,里面有一座香樟木雕刻的千手观音像。</p> <p class="ql-block">第四进是释迦牟尼卧佛殿。中轴线两侧还有地藏殿、钟楼、鼓楼和佛堂。</p> <p class="ql-block">寺院的左侧建有高台之上的释迦牟尼坐像。原本这个院子不对外开放,看门打开着,征得僧人同意后,进内参观了一下。</p> <p class="ql-block">从高台拍寺院。</p> <p class="ql-block">回下来时,月英亭里坐满了游客。</p> <p class="ql-block">在觉皇寺旁边建有一座太虚纪念堂。佛门高僧太虚大师(1890-1947)法名唯心,光绪15年生于海宁长安镇,16岁出家,受教于天童寺名僧寄禅,终成正果,与虚云、印光、弘一并称为民国四大高僧,被尊为中国近代佛教界的泰斗。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赞誉长安镇为“佛地”。</p> <p class="ql-block">太虚大师的殿像。</p> <p class="ql-block">太虚纪念堂内曲桥。</p> <p class="ql-block">离开觉皇寺,来到青年路,这里有一座长安贤德馆,可能是记载展示长安名人事迹的地方吧,很可惜,关着门,没有能进去接受教育。</p> <p class="ql-block">青年路边上漂亮的红楼,有点洋味道,不知道前身是什么地方,现在是一家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有点漂亮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步行来到老底子觉皇寺原址的海宁中学。由于有觉皇寺这个遗址,所以在这个地块里就出现了一处全国文保单位和一处浙江省文保单位。</p><p class="ql-block">其中全国文保单位是长安汉画像石墓:汉三女堆。相传为三国时东吴孙权第三女安葬处,俗称“三女堆”。1973年发现并考古发掘。墓系砖石结构,分前后二室,前室附东西二耳房,全长9.56米,宽4米;前室残高2.9米,后室高3.1米;墓道长1.31米,宽1.72米,高1.6米。该墓早年被盗,但墓内大批珍贵的石刻画像保存完整,题材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舞乐百戏、祥瑞兆庆、历史故事等,共55幅,除墓门外侧一幅外,其余在前室的墓门及墓内壁,面积22平方米,均无题记。墓内的龟座蟠龙雕柱,为当时国内最早的龙柱形象。</p><p class="ql-block">另一处浙江省文保单位是仰山书院。明洪武八年(1375年)建义塾于觉皇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知县许三礼创设长安书院于觉皇寺,聘黄宗羲等名士讲学,成为一时佳话。但由于缺少办学基金,许三礼升迁后,书院亦即停办。清嘉庆五年(1800年),沈毓荪、陆鸣盛、陈光庭、倪善治等发起重建书院之议,并筹集资金,建书院于古三女堆东坡,嘉庆七年建成。浙江巡抚阮元闻讯,欣然以"高山仰止"之义,命额曰"仰山书院"。</p><p class="ql-block">如今这两处文物都位于海宁中学校内,不能入内参观,甚为遗憾。</p> <p class="ql-block">海宁中学对面的寺弄。在长安因觉皇寺而得名的有寺弄和寺桥。原先觉皇寺在此么,对面就是寺弄了。</p> <p class="ql-block">寺弄里面的长安记忆馆。馆门面上头的浮雕很精致。</p> <p class="ql-block">牡丹花、蝶、鸟,这座记忆馆倒是开放的,进去看了一下,总算看到有关长安汉画像石墓内两张照片。</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墓内的雕刻画(局部)。</p> <p class="ql-block">汉画像石墓。</p> <p class="ql-block">寺弄店铺内在翻丝绵被的老妪,四人齐拉丝绵一角...</p> <p class="ql-block">裕丰酱园在卖老法酿造的米醋。</p> <p class="ql-block">寺弄内铜庄门口豪华版铜马车。</p> <p class="ql-block">长安宴球文化展馆。</p> <p class="ql-block">进去看了一下,是清朝乾隆皇帝来长安时吃过的一道菜,用鱼圆外包发肉皮碎粒做成的刺毛圆子。很可惜,当天没有能品尝到宴球圆子。</p> <p class="ql-block">双井。穿过寺弄就又来到上塘河边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长安新桥眺望上塘河,那头通往崇长港。</p> <p class="ql-block">沿着上塘河南岸步行至修川桥头,这里有座出生于海宁长安镇的民国名人同盟友员杭辛斋的半身雕像,据说,他的旧居就在附近。</p><p class="ql-block">这不由让我想起杭州西溪的厉杭二公祠,里面供奉着杭州文人厉鹗和杭世骏,杭辛斋不会是杭世骏的后人吧!</p> <p class="ql-block">来到修川桥头的另一边,看到坐了很多的老人,男的女的人很多。好奇地问一位大伯,你们这是在开会吗?大伯瞪着责怪的眼光看着我,我们这是在看唱戏啊!走近一看,会场中心有一支老人乐队,二胡、琵琶、扬琴、鼓、板、镲齐全,待唱的美妹手持麦克风正在蕴酿情绪呢!</p> <p class="ql-block">上塘河边,矗立着全国文保单位的牌牌。</p> <p class="ql-block">长安古时又称为长河,以长河命名的河边长廊。</p> <p class="ql-block">就在这个位置上,上塘河成了T字型,一路经虹桥至长安闸,为上塘河,属上河水系;一路经长安闸,南起长安北至崇福,为崇长港,属下河水系。上下河水位高差1.5-2.0米;不经过虹桥的另一路水则通往盐官,入钱塘江。</p> <p class="ql-block">虹桥坐落在长安古镇核心位置,<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一座花岗岩砌成的单孔石拱桥,桥栏石雕精美,结构较完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它</span>如虹横跨上塘河。它是长安仅存的运河古桥,也是古镇长安的地标建筑。</p> <p class="ql-block">虹桥始建于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现在的虹桥是咸丰元年(1851年)重建的。站在上面仍能看见桥栏上雕刻的花纹图案。望过去是通往长安闸的水系啊!</p> <p class="ql-block">我走过中街来到了上闸桥,在长安共有三个闸,长安闸包括上闸、中闸、下闸、水澳和长安坝。水澳分为上澳和下澳,是为上闸室和下闸室输送水、储存水、水量循环利用的大型水塘。</p><p class="ql-block">长安闸的设立使上下河之间的水运得以畅通,成为运河上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也使长安镇一度成为宋代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高度发展的重要区域。</p> <p class="ql-block">在寻找中闸桥的途中,发现了长安镇有名的陈氏民宅。陈氏民宅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是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房屋主体为砖石结构,现存三幢。其中一幢朝东,西临上塘河,为一层平房,通面阔约23米,前廊门洞为拱券式。据当地老人反映,抗战时期,这幢临河建筑,曾被日军占用作为水牢。</p> <p class="ql-block">远眺上闸桥。</p> <p class="ql-block">中闸桥。</p> <p class="ql-block">中闸桥的另一边的外面是沪杭铁路,正好有一趟列车经过。</p> <p class="ql-block">下闸桥已经湮没在民居之中,只留下了一块指示牌。</p> <p class="ql-block">旁边就是东街。长安镇是狭狭长长的,整个上塘河穿过长安镇,而西街、中街、东街也和河流并行。</p> <p class="ql-block">东街有点冷清,但前面有着高高封火墙的建筑令人刮目相看。一位当地的老姐姐在门缝里往里面看,我也看了一下,好像还没有装修好!</p> <p class="ql-block">从东街又绕回到上闸桥,看到上闸桥的左侧也有一座桥,走过去看到了高高的闸门建筑。</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的右侧就是长安坝也叫长安堰。当地人称“拔船坝”,</p> <p class="ql-block">桥右侧的“拔船坝”,是一个斜坡,即老坝,建于至正七年(1347),用人、畜力量拔船过坝,进出上下河,是现在长安镇拖船坝的前身,清中期后逐渐废弃,现仅存遗迹。</p> <p class="ql-block">长安闸首创运河闸澳制,达到平稳航道、节约水量、水量循环利用的多重工程目的,是反映运河水利设施发展和运河河道变迁的重要实物,也是现存唯一被《国际运河名录》记载的复闸例证。</p> <p class="ql-block">在坝前左右两侧建有两座拖船绞索柱,利用绞绳和上澳的水把船拖过1.5米到2米高的落差。古代,这里设有坝官、坝夫,坝官虽官职小,却是个肥差;坝夫虽是劳苦大众,但也会出现“霸夫”。</p> <p class="ql-block">于是为了解决好这些过坝的事体,官府专门设立了“禁勒索碑“。这是碑亭。</p> <p class="ql-block">目前竖立在老坝旧址的《新老两坝示禁勒索碑》。由清光绪八年(1882)正月二十二日海宁县知州汪肇敏立。碑文记载了海宁州署关于长安镇新老两坝坝夫的规定,以及禁止坝夫向过往船只勒索刁难等事项。是清末政府管理新老两坝的告示碑。</p> <p class="ql-block">老坝旧址边上,还有一块石碑,上面写的王相公堂。只见地砖铺地,凋零着几块石柱,显然只剩遗址。</p><p class="ql-block">关于王相公堂的传说,是这样的:大家在过坝的时候,坝夫收取盘坝费用,而当时有一伙恶霸想抢占老坝的经营权。一位王姓的相公挺身而出,为保住长安对老坝的经营权,和对方发生了斗狠。当时约定:哪一方敢赤手空拳从沸腾的油锅里捡起里面的秤坨,哪一方就胜利。王相公就从油锅里捡起了秤坨,长安人胜利了,保住了老坝的经营权,但王相公也因此不幸感染而去世。后人为了纪念他,就立庙奉祀,甚至把它奉为老坝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把禁勒索碑和王相公堂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出,勒索过往船只之事,绝不少见。</p> <p class="ql-block">沿着上塘河往虹桥方向走,河水清澈,白鹭飞翔,沿上塘河中街的水埠驳岸,坚固,民居水阁楼保存较好,水乡风貌浓郁,令人能体会到昔日江南运河繁盛富庶。可惜的是,在当下的行走途中没有见到一艘船只。</p> <p class="ql-block">虹桥在望,“长安三闸大运河博物”就在虹桥旁边,但是门关闭着。</p> <p class="ql-block">通往盐官的上塘河水系。</p> <p class="ql-block">再次转回到修川桥边,民间的自娱自乐正进入高潮时氛,两位阿姨在越剧“生、旦”对唱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