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2px;">天津包子的记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文/刘潔</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我知道天津要比知道北京晚许多年,那时天津对我来说只是书本上的一个名词,更是陌生的地名,可后来因为馋上了“天津包子”让我一下子记住了天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说起天津的包子我还真有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呢。六十年代末期,我随父母支援“三线”建设来到四川的一个小县城生活。我家住在一座由四栋楼房组成的大院儿里,这个院子有两个单位的职工及家属居住。那年我在当地上小学二年级,开学第一天,我们班上来了几位衣着整洁的新同学,放学后我们回到了同一座大院儿,我才知道他们来自天津,与来自北京的我们,在这里组成了一个新的大家庭,外称97号大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了新的同学又是玩伴,我们可以一起上学,放学后再一起回家写作业,一起玩耍。有一天在上学的路上,一个小伙伴用手绢裹了两个热乎乎的包子,边走边掀起手绢的一角,吹一下,又咬一小口,边走边吃。我眼巴巴的望着她,她用天津话说:“看嘛呀?介似我们天津的包子,我妈妈从单位的食堂买回来的”。我闻着那个诱人的从来都没有闻到过的香气,贪婪地贴在她的身边,直到走进学校,又进了教室。我盯着她捧过包子还浸满香气的手帕,问她这包子好吃吗?小伙伴半张着混合着热气和香气的嘴,白了我一眼,扬着头道:“当然好吃了,在我们天津,介真不叫嘛儿,还有更好吃的‘狗不理’包子呢,那个可有名了。” 我闻到的那包子散发出的香气飘进了我心里,令我艳羡不已,从那天开始,“狗不理”包子就刻在我心里了。放学回到家里,我围绕着这个包子向爸爸提了很多的问题,您吃过天津包子吗?食堂是什么样子啊?天津在哪里呢?没过多久,有一天爸爸下班带回来好多和那个香气一样的包子,那是我第一次吃到食堂的包子,是天津厨师做的包子。我急不可耐地连吃好几个,吃得两腮鼓起,满嘴流着汤汁,还浸到胸前的衣襟上,那可真是难以言说的美味与享受。不知不觉之间,我竟然把爸爸带来的包子吃了一半,吃完才听妈妈小声对爸爸说我吃得太多了,还吃掉了肉票。是爸爸让我吃到了这世间最好吃的天津包子,虽然那个有天津包子的食堂一周只做一次,只要爸爸有时间就会排队等候,带回那让我期待的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我贪吃天津包子的那段时间,不时还想着那更好吃的“狗不理”包子,那又会是什么样的味道呢。一次我听爸爸说要出差去北京和天津两地办事,我吵着要跟了去。我想,到北京有天安门,可以到姥姥家看姐姐,去天津有令我垂涎的正宗的“狗不理”包子。爸爸拧不过我,便替我向老师请了假,带我经北京又辗转再去天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到了天津,耳畔都是熟悉的天津话,和我那位吃包子的同学说的声调是一样一样的,独特的方言,让我并不感到这里陌生。我真正站在有天津包子的地界儿啦,马上要去吃更好吃的包子啦,一下子觉得自己也骄傲了起来,别提多高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爸爸带着我东拐西拐奔向正宗的老字号“狗不理”店。我在蹦蹦跳跳中发现了眼前那五颜六色的门楼,门楣上那块牌匾黑底儿金字醒目地写着“理不狗”,我大声念着,连声高喊写错了,写颠倒啦,逗乐了我身后的爸爸。我刚到门口就辨出那熟悉浓香的包子味道,恨不能马上吃到。我几乎是跑着进去的,又小心翼翼地踏上了那咯吱作响的木板楼梯。我扶着光滑细腻的楼梯扶手,闻到和包子一样的香气从木缝儿里散发了出来,惹得我更加急切地要吃到那包子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伴着那像直梯似的电动传菜车响声,我牵着爸爸的后衣襟,穿行在满客的席间,找到正好能容下我们父女的小餐位落座。包子还没有上桌,我左顾右盼,两只手掌不停地拍打着桌子边沿,等待着那被小伙伴视为最好吃的包子快点上桌。旁边儿一大桌席的食客边吃边喝,说话声很大,还夹杂着一阵另一种鲜味儿飘了过来,我和爸爸都侧身将目光投了过去。只见那席中央,摆放着一大盘子的大螃蟹。我指指那个只有在画报上见过的螃蟹,爸爸告诉我说,那是海螃蟹和四川的河螃蟹不一样。爸问我是不是想吃?不等我回答,只见他起身去找服务员,被告知那是食客自己带进来的。爸爸有些扫兴,我却为能来吃到正宗的“狗不理”包子而极大的满足着,根本不再想其他的好吃的。那一天我好像整个人都浸在酒楼的香气里,一股幸福感把小小的我包裹着,超出了那个年代所有的美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包子上来了,我夹着盘子里的包子,学着大人的样子,蘸点小碟里的调料,美滋滋地大口大口地就着一碗粥吃着。这时,旁边那桌螃蟹的香味儿,似一浪一浪地袭了过来,后来知道那是伴着大海的味道,也是我最初对海的懵懂的向往。我吃着包子还不时地和爸爸对视,看着他遗憾的表情,我猜想那螃蟹一定是和包子一样的好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如今我已经在天津生活近四十年了,那时哪曾料想我人生的轨迹终究是落在天津。现在,我习惯了随处可见的天津包子,只是各自打着自家的招牌,什么“张记包子”、“姐妹包子”,还有“哥俩包子”,本地人吃包子也不屑再去“狗不理”店了。天津的美食已经伴随这座有着六百多年历史的城市,引得外地食客竞相来到天津,只为一饱口福,体会那浓重的人间烟火味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天津包子虽不再是唯一的美味,但我还是怀念记忆中的老味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20px;">2023年10月4日于天津南开</span></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