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双遗之城” 马丘比丘

山人

<p class="ql-block">来到秘鲁,必到马丘比丘。它是前哥伦布时期印加帝国建于约公元1500年的遗迹。位于今天的秘鲁境内库斯科西北130公里处,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约2350米的山脊上。它独特的地理位置,磅礴的规划布局,以及高超的建筑技巧,可以稳坐南美的考古遗址之首,<span style="font-size: 18px;">世界七大文明古迹之一的地位。因此是秘鲁最受欢迎的旅游景点。</span></p> <p class="ql-block">去马丘比丘必从被称为“圣谷”的鲁班巴斯小镇出发。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沿“经典版印加古道”,穿越蜿蜒曲折的安第斯山脉,徒步43公里的朝圣之路到达马丘比丘;另一种方式是乘旅游观光火车,沿安第斯山谷到达热水小镇,换乘景区大巴抵达马丘比丘。</p> <p class="ql-block">我们选择了旅游观光火车。列车在安第斯山相峙形成的乌鲁班巴河的河谷中穿行,<span style="font-size: 18px;">沿途120公里,一路可尽情领略印加古道独特风光。列车上更有印加人民族风情表演,为游客带来旅行中的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到达热水小镇后,乘景区大巴盘山而上。一路的惊险比得上“山路十八拐”。</p> <p class="ql-block">谜一般的马丘比丘Machu Picchu,被称作印加帝国的“失落之城”。1911年,探险家Hiram Bingham无意发现了这座隐藏了百年的帝国,并决定对此进行研究,将这份失落了百年的辉煌历史归还人类文明。马丘比丘也被称为“失而复得的城市”,其实居住在周围的秘鲁人世世代代都知道马丘比丘的存在,它从来不曾真正消失过。在1983年,马丘比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遗产,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之一。<span style="font-size: 18px;">无数人纷至沓来,感受它圣洁、神秘、虔诚的氛围。</span></p> <p class="ql-block">据考,马丘比丘是公元15世纪印加皇帝帕查库特克一世下令修建。整个古城区约由200座建筑和109个连接山坡和城市的石梯组成,包括庙宇、避难所、公园和居住区,建筑群内还有着十分科学的给排水和灌溉系统。<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城依山而建,层层叠叠 ,错落有致,建筑布局充分融合了地理环境、水利资源和农业需求,体现了印加人对自然条件的智慧运用。对马丘比丘的功能,有史学家认为是一座贵族的行宫,或是印加人在殖民时期的避难所。但更多历史学家认为,帕查库蒂建造它是为了更接近印加人的信仰——太阳神,并通过祭祀仪式,与神对话的地方。</span></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整体可分为四个区域:农业区、贵族生活区、主广场区和下等人劳作区。游览购票时有四条路线可选,导游带我们走的是第四线。</p> <p class="ql-block">从城东南部入口走进农业区,令人惊奇不已。在陡峭的山体上,印加先人修出一百多块梯田并建造了粮储用房。农区面积占了总面积的一多半,一条沟壑将它与城区隔开。</p> <p class="ql-block">梯田是印加文明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而马丘比丘的梯田更不可思议的地方在于:梯田的地表下方依次码放的是从小到大的石块,引导雨水快速分流,避免局部坍塌。正是这样超时代的工程,让马丘比丘免于水土流失造成的倾覆,屹立百年。</p> <p class="ql-block">站在梯田向前望去,山巅之处一片建筑群尽收眼底。那里就是下等人劳作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沿游览步道前行,在路西一侧拾阶而上就是贵族生活区(也称为上城区),这里以神庙、祭坛和贵族宅邸为主。西面部分为男子区和宗教区,东部为服务区和妇人区。</p> <p class="ql-block">走近看去,眼前数排已经失去了茅草和木质屋顶的石屋,但当年它可是印加王和随从们的临时住所。</p> <p class="ql-block">在这片建筑的中心位置,可见一座建在一个小型洞穴顶部的——“太阳神庙”,它是马丘比丘的代表建筑之一,也是现存印加古迹中最为知名的太阳神庙之一。</p> <p class="ql-block">与众不同的是太阳神庙的弧形墙壁。据说每年6月22日南半球的冬至时,你可以看到光线、窗户和太阳神庙中央的花岗岩三点连成一线,有着印加日历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太阳神庙下面洞穴下边是放置国王木乃伊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三窗庙也是马丘比丘最重要的神庙之一,巨大石墙上三个梯形窗口正对着安第斯山脉的层峦迭嶂。三窗庙视乎没有屋顶,便于祭司时观测星象。</p> <p class="ql-block">位于妇人区的三门厅,是整座古城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内含16 个小区。帕查妈妈神庙也位于妇人区,是印加人供奉象征丰产的大地女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的建筑为印加传统风格,磨光的规则形状的墙以及接缝技巧、梯形的门窗和拐角处磨圆的处理、房间内的拐角的微微内倾和墙壁之间相抵链接。</p> <p class="ql-block">城内所有建筑都以石头砌成,墙基直接凿嵌在岩层上,各种不同形状的巨大的花岗岩石块在不使用砂浆的情况下,被巧妙地相互拼合起来。许多建筑的石料是从30千米外的采石场运来的。建造者科学的设计施工使几百栋房屋保存比较完整,如果给这些房屋加上屋顶,就是一座壮观的石城。</p> <p class="ql-block">古城的建造者巧妙地使建筑随地形起伏,3000多级石阶由城脚通到城顶。</p> <p class="ql-block">在城的中央有片空地,探险家海拉姆·宾厄姆将它命名为主广场。这片区域属于主神庙、三窗庙、大祭司宫殿的庭院。它除了承担大型祭祀仪式外,同时也是一道分水岭,把印加皇室贵族和劳作人员生活区分开,形成上下城,上城略高于下城。</p> <p class="ql-block">广场东侧有个三重门区域是一片很大的矩形住宅区,等比例地被三扇门分为了三个区域,是专门给高阶级的精英们居住的地方。内部共有16间房间,其中6间有一扇门,3间有两扇门,3间有三扇门,最后2间是两居室。</p> <p class="ql-block">沿广场一侧向北是通往马丘比丘山顶的路。但第四线的票不包含登顶,有点让人错失俯瞰马丘比丘古城的机会。</p> <p class="ql-block">在通往山顶的出口处,可见一巨石,犹如一道屏风立于院落中央。导游介绍它为圣石。</p> <p class="ql-block">关于圣石的形状和意义,学者们一直存在争议,但可以确定这块位于马丘比丘北端的巨石是一个地理标志。</p> <p class="ql-block">绕过圣石向回步行一段,走入古城的东侧,这是马丘比丘的下等人劳作生活区。</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建筑主要是作坊间、储物仓库和劳作人员住房,与上城区相比,下城区的建筑材料要粗糙许多,建筑也不如上城区的精致和高大,因此下城区又有“平民区”之称。</p> <p class="ql-block">不过这里也有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地方。在这座专为天文观测的建筑中央,地面上两个圆形的水镜是印加人用来观星的设施,简单的水面反射就可观察天相,可见古印加人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神鹰庙也是下城区最经典和唯一的神庙,其地面上有类似鹰头的石刻,神庙后面的巨石就像是神鹰展开的两翼,它不规则的外形勾勒出一只展翅的神鹰,头、喙和背部清晰可辨,<span style="font-size: 18px;">造型有如自然天作,栩栩如生。据说在神鹰庙背后的“羽翼”里有造型独特的石龛,石龛中安置着木乃伊。</span></p> <p class="ql-block">鹰在印加文明中象征着神的世界。神鹰庙的地下则是印加帝国时期关押囚犯的地方,是马丘比丘的监狱区。</p> <p class="ql-block">游览之中,可以偶遇自由自在觅食的羊驼。马丘比丘的部分区域,生活着大约有20-30只羊驼,它们每一只都有自己的名字,并在耳朵上做了记号,由马丘比丘的管理人员专门喂养。<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这里它可是稀罕动物,引来游客与它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羊驼其实是另一个品种,名为大羊驼(驼羊llama),它们更加高大、耳朵卷曲如同两瓣香蕉,比起羊驼的蠢萌,驼羊显得更加潇洒。</p> <p class="ql-block">马丘比丘古城遗址真的是一个充满了神秘和魅力的地方,它不仅展现了印加文明的辉煌和智慧,也留下了许多未解之谜和想象空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