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眼看千年——镇江西津渡

诚意

<p class="ql-block">古时侯,西津渡东面有象山为屏障,挡住汹涌的海潮,北面与古邗沟相对应,临江断矶绝壁,是岸线稳定的天然港湾。</p><p class="ql-block">镇江自唐代以来便是漕运重镇、交通咽候。西津渡则是当时镇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千百年来,发生在这里的重要战事有数百次之多,是兵家必争之地。宋代这里是抗金前线,韓世忠曾驻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p><p class="ql-block">西津渡依山临江,风景峻秀,李白、孟浩然、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曾在此候船或登岸,并留下许多为后人传诵的诗篇。</p><p class="ql-block">宋熙宁元年(1068年)春,王安石应召赴京,从西津渡扬舟北去,舟次瓜州时,即景抒情,写下了著名的《泊船瓜州》诗:</p><p class="ql-block">京口瓜州一水间,鈡山只隔数重山。</p><p class="ql-block">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p><p class="ql-block">西津渡始成于三国,历代以来一直是我国南北水上交通漕运枢纽,在此发生过众多的历史事件。目前,西津渡有三处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有三十八处省、市级文保单位,有唐朝以来来大量的历史遗存,西津渡是我国历史最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渡口历史文化街区,被誉为“中国古渡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王宏瑶先生手绘五十三参图,讲述善财童子教观音菩萨等天下五十三位大師,级善知识途中历尽艰辛,备受考验,终於依教奉行获登善果。</p><p class="ql-block">西津渡的五十三坡象征这个故事,以教化民众观赏五十三参图,攀登五十三坡即等於行万里路,读万卷书是许願,意是吉祥意。</p> <p class="ql-block">古街由东向西的四道券门石额上的题刻分别是:“同登觉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西津渡古街救生会、昭关石塔、观音洞,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原汁原味的历史风情和风貌。</p><p class="ql-block">走在这条被车轮磨砺出深深印辙的青石板路上,耳边传来了千年的历史回声,这一切使我们情不自禁地激发出无限的遐想和思古之幽情。</p> <p class="ql-block">陈旧的古道,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古街的东面有一个国内唯一仅存的石塔——昭关石塔。昭关石塔建于元朝。它是一个过街的喇嘛塔,由于其外形更像是一个瓶子,所以又叫它瓶塔。塔基的东、西两侧都刻有“昭关”字样。按照佛教的解释,塔就是佛,我们从塔下的拱门经过就是礼佛,是对佛的顶礼膜拜,可以为我们带来平安与吉祥。</p><p class="ql-block">据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专家考古鉴定,一致认为昭关石塔是我国惟一保存完好、年代悠久的过街石塔,石塔现为国家级文保单位。</p> <p class="ql-block">历史上镇江的江面非常开阔。老百姓有句俗话说“长江无风三尺浪”,一是说它的气势,二是指它潜藏的危险性。传说,有一天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脚踩祥云途经镇江,亲眼目睹了江面上船毁人亡的惨烈一幕,于是伸出援手,将挣扎在波涛中的遇难者救上岸。人们感念于观世音菩萨的恩德,在照关石塔旁的山体上凿成了了观音,表达了人们祈祷平安的一种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观音洞始建于宋朝,清咸丰九年(1859)重新作了作了修茸。</p> <p class="ql-block">观音洞的内景一角。</p> <p class="ql-block">西方三圣是佛教净土宗宣扬的西方极乐世界三个地位最髙的神。阿弥陀佛即转轮圣王。不眴和尼摩是转轮圣王的王子,他们具到自已的父王修成了阿弥陀佛,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于是两位王子也发誓愿,要修行菩萨道,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胁侍阿弥陀佛,不眴太子修成了观音菩萨,尼摩太子就修成了大势至菩萨。在中国佛教寺院中供奉的阿弥陀佛,往往左胁为观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这三尊一组的佛像称为“西方三圣”。</p> <p class="ql-block">铁柱宫</p><p class="ql-block">又称铁柱行宫,因供奉两晋道教明派“许祖”许逊真人而得名。近年考古发现洞内石凿像台、供台平台、烧香池以及历代入洞台坡、道路遗迹,出土了若干道教色彩的遗物。</p> <p class="ql-block">庭院内有一根盘龙铁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老鼠嫁女</p><p class="ql-block">北宋年间,华家自从在西津渡定居起,已往是第五代了。一个除夕的晚上,阁楼上传来热闹非凡的鼓乐声,主人觉得很好奇,就从门缝中窥视,发现楼上张灯结彩,乐声大振,数十人簇拥着一顶花轿,看起来像是新娘出嫁。稍顷,一行人消失在墙壁中,主人更是惊骇。从此以后,他每天从墙中窥视。不到半月,新娘生了个胖儿子。又过数日,嬰儿长成了儿童,由老妇领着向乌嘴白发的墪师叩拜。</p><p class="ql-block">一天,一位道人路过华家,对主人说家中妖气很戤,并当即施法,突然只见墙边角落等处出现许多小人的尸体。主人甚是感激,连忙道谢,但道人索要大量的谷物作为酬劳。华家并无如此多的余粮,道人大为震怒,随即隐匿不见了,这时从房梁传来道人的声音:“近年我家人口不断增多,你却如此吝啬舍不得给一点粮食。”而此时,地上被刺死的小人也不知何时也全都不见了。</p><p class="ql-block">此后,阁楼上出现成百上千的老鼠,华家一天也不能安宁,主人被闹得很是心烦意乱。迫不得已,他赶到观音洞西的紫阳洞请紫阳真人相助,真人就跟随他来家中施了一通法术,家中立即安静了。翌日,主人发现阁楼上遍地都是老鼠的尸体,他终于明白原来那些小人甚至来做法的道人就是这些老鼠。</p><p class="ql-block">后来西津渡一直流传着老鼠做亲与张真人驱鼠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在观音洞的内花园看远处的蒜山亭。</p> <p class="ql-block">观音菩萨修行的壁画走廊</p> <p class="ql-block">在高处远眺西津故渡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远望“鉄柱宫”</p> <p class="ql-block">救生会,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宋代,是世界上最早义渡和救生的组织,延续宋元明清直至当代。现建筑建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1999年整修复旧。救生会修缮保护项目获200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优秀遗产保护奖。</p> <p class="ql-block">救生船</p><p class="ql-block">那时的救生船漆成红色,俗称红船,船头醒目地挂上一个虎头牌,意思是奉皇圣旨救人,船上铜锣一敲,任何人不得阻档。</p> <p class="ql-block">张祜是唐代一位多产的诗人。年青时期游历豪侠、中年仕途坎坷、老年隐居生活。文人自古多愁怀,在金陵(现在的镇江)住了一晚上,对别人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夜晚,他却写出了一首“题金陵渡”的诗,为镇江的“金陵渡”增添了光彩和知名度……。</p><p class="ql-block">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p><p class="ql-block">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p><p class="ql-block">住在金陵渡口的小山楼,滿怀旅愁,彻夜难眠,宽阔的江面在月光的映衬下,一片朦胧,静谧,充滿了诗情画意。随着江水的退去,对面能看到点点灯火的地方就是瓜州了。</p> <p class="ql-block">小山楼建于唐朝。小山楼为贴陡壁而建的两房建筑,楼檐上有余秋雨先生的题词“金陵渡眇匾额。站在楼前可俯瞰西津渡古街老宅的层层青瓦。</p> <p class="ql-block">金陵渡之“待渡亭”。是古人候船和和小憩避的场所。亭内竖立着一块汉白玉的石碑。石碑上刻着“波浪盈盈,樯楫帆船;和风微煦,杨柳依依;人来人往,扶老携幼;念难惜别,恭奉胜迎。”传说,清朝的乾隆皇帝曾经在此亭呆过。</p> <p class="ql-block">考古时发掘出来的历代路基</p><p class="ql-block">原始栈道(唐以前),唐代路面,宋元时期路面,明代路面,清代路面。</p> <p class="ql-block">小码头街</p><p class="ql-block">小码头街,位于城西方台山东北麓,东起五十三坡,西、北至长江路,全长约1000米。小码头街始建于六朝时期,“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整条街随处可见六朝至清代的历史踪迹。明清时一直为镇江南北驿道要冲之主要渡口。西津渡唐朝称“金陵渡”,元代西津渡成交通命脉,客旅络绎,江浙闽海物货由此以达京师,清代江南往济空前发展,被誉为银码头的西津渡口更加繁忙,道光以降,长江主航道北移,整条街功能由渡口转变为区域商贸中心并向西延伸逐步形成了商业街道。现街内留有赵朴初题写“西津渡街”石额,砖砌券门之上嵌有“同登觉路”,“共度慈航”,“层峦耸翠”,“飞阁流丹”门楣石刻,此外还有元代石塔,救生会,观音洞,待渡亭,街面建筑等众多古迹。青石板路面上那深深的车辙足以证明这千年古渡、千年老街当年的繁华。那錯落有致的两层小楼,那翘阁飞檐,那窗,上的雕花,那斑驳的柜台,那杉木的十板门,无不向我们娓娓诉说着“千年古渡,千年老街”的沧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以前,交通不发达,在过春节时大年初一,镇江的习俗是媳妇们要上金山寺去进香,祈祷全家安康幸福,家庭较富裕的人家就雇一头毛驴,骑着去金山寺“进香”。</p><p class="ql-block">西津渡街是古老的、历史的,但同时它又是年轻的、现代的。古街的居民沐浴在和熙以阳光中,沉浸在往事以回忆里,也许他们的眼前是骑着毛驴上金山的游客身影、或是推着独轮车的搬运工、肩扛船浆的船家……,耳畔交织着此起彼伏旳叫卖声和笙箫管笛如泣如诉的旋律,他们咀嚼着历史。</p> <p class="ql-block">在古代镇江是水陆运输的重要这输码头,“独轮车”就是当代的重要的陆上这输工具。</p> <p class="ql-block">船夫</p> <p class="ql-block">古戏台</p> <p class="ql-block">街巷戏场</p> <p class="ql-block">蒜山游园</p><p class="ql-block">蒜山游园以小蒜山轴,分东西两部分,是一个具有西津渡地域文化特色的景观空间。整个游园由西津广场,京江秋女、翠叠算亭、月晓来烟、曲径通幽、闻妙香居等六大景观构成,处处皆景。</p> <p class="ql-block">京江亭</p> <p class="ql-block">二翁亭:指周瑜和诸葛亮</p> <p class="ql-block">三国时,孙权刘备联盟欲灭曹操水军,诸葛亮和周瑜相约西津渡蒜山共商破曹大计,两人约定在各自手心写下破曹策略。当他们同时伸开手掌,都是一个“火”字。这就是后世津津乐道的“火烧赤壁”决计蒜山的故事,因此蒜山又名算山。唐陆龟蒙有《算山》诗曰:水战元苍山同护来,当时盘踞实雄才。周郎计策清宵定,曹氏楼船白昼灰。</p> <p class="ql-block">蒜山亭</p> <p class="ql-block">雪舟(一四二零年至一五零六年)日本髙僧,著名山水画家。一四六八年雪舟随遣明使船队来华。翌年由北京返回宁波途中遍访鎮汢名胜古迹,创作了《唐土胜景图卷,镇江全景》成为日本顶的国宝,现藏于京都国立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该画真实地反映了古龙游禅寺(金山寺)的盛景,特别是西津渡码头的繁华。</p> <p class="ql-block">李公朴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毛泽东、朱德、黄炎培、马相伯、陶行知的提词。</p> <p class="ql-block">云台阁</p><p class="ql-block">云台阁为仿古建筑风格楼阁,建筑形式具有宋、元古建特征,是目前镇江古建筑历史上体量最大的建筑。方台阁内陈设的“镇江城市发展主题馆”,展现了3000多年城市发展和市井变迁的历史过程,将古代镇江城市的轮廓框架,一一展示给大家。</p> <p class="ql-block">登临云台阁,一览镇江全藐。</p> <p class="ql-block">都天行宫</p><p class="ql-block">都天大帝在道教上称之为“旻天大帝”。“旻天大帝,世居京口,一介书生……寻声救苦,为瘟、为蛊、为瘀,咸赖銷熔;某年旻天大帝在瘟疫时,遍嘗草药,寻治病良方,不幸嘗到毒草,因而脸上变黑。”所以後人供奉的都天大帝多为黑脸塑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西津渡景区的民国建筑</p> <p class="ql-block">江边货站</p><p class="ql-block">沪宁线在铺设正线的同时(1905-1906),由镇江西站引出支叉,延伸至小码头江边,铺设支线1条,没江边货站,并设有码头1座,以供铁路和水上货物之接……建国以后,江边货站改为镇江站货场。1958年,在伯先公园后山脚开辟6000余平方米铁路新货场,并将股道延伸至港务处码头……1977年以后,改属南门货站。(后因城市发展需求,2005年该站被拆除)。它也曾经是那个年代的苏南、苏北物资流通的重要通道。</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