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明朝开国功臣、抗倭英雄

汤其伟

<p class="ql-block">我们伟大祖国的历史长河中,涌现过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为中华民族的繁荣进步,做出过重大的贡献,对历史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得到了人民的尊敬和纪念。明朝开国功臣抗倭先驱汤和就是一位值得永远纪念的历史人物。</p><p class="ql-block">汤和(公元1326-1395),字鼎臣,濠州(今凤阳)人,元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明朝开国元勋,历任统兵元帅、征南将军、征西将军、征虏将军等职。先后封为中山侯、信国公。死后谥襄武、追封为东瓯王。</p><p class="ql-block">汤和一生功绩卓著,概括起来为两方面:追随朱元璋东征西讨,推翻元王朝腐败统治,辅佐建立明朝一统江山,暮年奉旨赴东南沿海,整饬海防,征兵筑城,建立59座卫所要塞,抗击倭寇,保境安民,受到人民世世代代的崇敬和追思,被称誉为“抗倭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一代名将,戎马一生。</p><p class="ql-block">汤和身材魁梧,性格豪爽,善于思考,足智多谋。入伍之后,作战勇猛,屡立战功,职务也随之不断攀升。先后任过统军元帅、枢密院同,中书在丞、平章政事、御史大夫等职。</p><p class="ql-block">汤和作战英勇,在与陈埜先作战时,“流矢中左股,拔矢复斗,卒与诸将破擒先'。又有一次“民平江,战于阊门,飞炮伤左臂,召还应天(今南京),创愈复往,攻克之”。</p><p class="ql-block">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汤和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从而成为明朝开国重臣。朱元璋登基后,西部、北部和南部均有元朝残余武装和地方割据势力为患,汤和不辞劳苦,率领大军西征、北伐、南讨,为明朝武力统一全国立下汗马功劳。他戍马一生,率军征战几十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几乎是无坚不摧、攻无不克。是我国军事史上的一代名将。</p> <p class="ql-block">抗倭先躯,民族英雄。</p><p class="ql-block">元末明初,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为了掠夺财富,组织了一些武士、浪人和商人,从明初开始不断的骚扰、侵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史称倭寇。倭寇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激起沿海军民奋起抗倭。这场战争的高潮掀起于明中期的嘉靖年间,其代表人物为戚继光;而广幕则早在明初的洪武年间即已拉开,其代表人物即为抗倭先驱、民族英雄汤和。</p><p class="ql-block">据《明史·汤和传》载:既而倭寇上海,帝患之,顾谓和日: 卿虽老,强为朕一行”。从洪武十七年(1384)到洪武二十- 年(1388)间汤和奉命三次赴沿海前线,整饬海防,组织军民抗倭。此间,汤和正值59~63岁之间的"迟暮之年”,他却临危受命,不辞劳苦,栉风沐雨,呕心沥血地驰骋奔波,终于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p><p class="ql-block">汤和抗倭早于威继光抗倭160多年,是我国抗倭史上的先驱者,也是早期地方抗倭武装的首创者。总之,汤和是一位率先高举抗倭大旗,组织民众成功地抵御倭寇入侵的民族英雄。</p> <p class="ql-block">汤和抗倭的两大成功措施</p><p class="ql-block">一、构筑了一条以卫所要塞为骨干的沿海防线。</p><p class="ql-block">汤和具有非凡的远见卓识,来到浙江以后,根据实地考察,他预料到:抗倭是一场长期的斗争,更是一件关系到国家民族命运的大事。因此,他不惜投人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精心构筑了59处海防要塞和其他一系列军事设施。在此举遭到非议和怨言时,他说了一句名言:“成远算者不恤近怨,任大事者不顾细谨”(《明史·汤和传》)。历史证实了汤和的判断,在而后200多年的抗倭战斗中,这条防线始终发挥了重要作用。正如(&lt;《明史·汤和传》)所指出的:“嘉靖间,东南苦倭寇,和所筑沿海城戍,皆坚致,久且不圮,浙人赖以自保,多歌思之。”</p><p class="ql-block">二、组建了一支富有战斗力的边防军。</p><p class="ql-block">“.....汤和行视浙东西诸郡,整饬海防,乃筑城五十九,民户四丁以上者以一为戍卒,得五万八千七百余人,分戍诸卫,海防大饬”(《明史·汤和传》)。这些成卒加上原有军队,组成了边防军,当时称卫所军。卫所军"稽军次,定考格,立赏令”,组织严密,纪律严明,“有事则战,无事则耕,经济上做到自给自足。另外又编练民兵,保卫乡土,与卫所军相互策应”。(《历代人物与温州汤和与宁所村&gt;)。这支边防军,将领有勇有谋,士兵敢打敢拼,且与当地群众联系密切,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抗倭战争发挥了良好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汤和的戎马生涯</p><p class="ql-block">元至正十二年(1352),参加郭子兴农民起义军。</p><p class="ql-block">十四年(1354),在滁州击败元军。</p><p class="ql-block">十五年(1355),从朱元璋取和州(今安徽和县)(和州之战),渡长江(渡江之战),克太平(今当涂),俘陈埜先</p><p class="ql-block">十六年(1356),参加集庆之战。后从徐达攻镇江。</p><p class="ql-block">二十四年(1364),率师援浙江长兴,与诸将击败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俘士卒8000,解围而还。</p><p class="ql-block">二十七年(1367),九月,从徐达克平江(今江苏常州),俘张士诚(平江之战)。十月,出兵浙江,迫方国珍乞降,得士卒2.4万、海船400余艘,浙东悉定,遂与副将军廖永忠率舟师自明州(今宁波)取海道入福建(明攻福建之战),在福州、漳州、泉州等地连败福建行省平章陈友定部。</p><p class="ql-block">明洪武元年(1368)正月,克延平(今南平),俘陈友定。</p><p class="ql-block">八月,从徐达西征,自山西渡黄河,入潼关,围庆阳(今属陕西),俘斩元将张良臣(明攻甘陕之战)。</p><p class="ql-block">三年(1370),从徐达征漠北(明太祖第一次北征沙漠之战),俘北元亲王、国</p><p class="ql-block">公以下8.6万余人,迫元将扩廊帖木儿奔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乘胜平定宁夏,追逐北元军至察罕脑儿(今蒙古太仆寺旗东南)而还。</p><p class="ql-block">四年(1371),率水师溯长江进攻四川(明灭夏之战),在傅友德部陆路配合下,克重庆,迫使夏政权首领明升出降,夏亡。此后,数出北平(今北京)山西、延安等地练兵、筑城、备边,屡败扰边的北元兵,迫北元将领颜帖木儿乞和。</p><p class="ql-block">十-年(1378),封信国公,参仪军国大事。十四年(1381),征漠北(明太祖第四次北征沙漠之战),获北元平章别里哥、枢密使久通。</p><p class="ql-block">十八年(1385),任征虏将军,平息贵州思州(今岑巩)古州(今黎平西北)等</p><p class="ql-block">起事。</p><p class="ql-block">十九年(1386)还师,得悉朱元璋欲揭诸将兵权,自请解职归里。后应朱元璋之请,再赴东南沿海抗倭。</p><p class="ql-block">二十一年(1388年),还居中都(今凤阳)新第。二十八年(1395),卒于府邸。</p> <p class="ql-block">功绩尚留人世们,浙人重今思汤和</p><p class="ql-block">汤和逝世已600余年,而东南沿海的人民至今仍以各种方式纪念着他,当地文献史料对汤和抗倭均有记载,《浙江通志》、《温州市志》还为汤和立传;历代名人墨客为其写下许多赞美诗篇;在温州市区,有一条街称为信河街,此街宋时名新河街,东侧原有河道,明信国公汤和重浚此河,后人为示感戴,改为信河,街也名信河街。</p><p class="ql-block">宁村村民缅怀汤和为民抗倭的恩泽,将他尊为神灵,户户立牌供奉,上书“宁村所主汤和公之位”,直到嘉靖七年汤和庙建成后,才将牌位集中到庙中供奉,并规定春秋“两祀”;春定古历正月初九,秋定古历七月十五。尤其是“秋祀”十分隆重,在这一天举行汤和出巡活动,途中还要举行“路祭”,到时附近群众都要前来参拜。现在这项活动已发展为影响巨大的“汤和文化周”和“汤和民间艺术节”了。</p><p class="ql-block">瓯江流域其他地方,也常举办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p> <p class="ql-block">后记</p><p class="ql-block">中共中央印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各地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名胜景点能激起们对祖国壮丽河山和悠久历史文化的热爰之情,寓爱国主义教育于游览观亢之中。《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指出:“要积极开发优秀民族道德教育资源,利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历史和革命传统教育。”为了进一步落实中共中央有关指示精神,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全面地了解民族英雄汤和的历史功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有关部门对汤和墓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制作了《汤和史迹陈列》,使汤和墓古迹园的内容更加充实和完善。</p><p class="ql-block">汤和作为明代开国元勋、抗倭先驱。其忠诚于事业的精神闪烁着历史的光华,让我们通过研究汤和、纪念汤和,使我们国家的优秀民族传统、爱国主义精神发扬广大、源远流长。</p> <p class="ql-block">作者汤致永,河南商丘人,商丘市姓氏文化研究会汤姓委员会负责人,商丘市汤氏文化研究会会长,致力于研究并传播汤姓文化。在历史、文学方面有较深的造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