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帕罗·德·萨拉萨蒂(Pablo de Sarasate,1844~1908),西班牙小提琴家、作曲家。幼年时即学习小提琴,八岁登台演奏。1856年入巴黎音乐学院深造,毕业后在欧美各地巡回演出并大受欢迎。其演奏技艺精湛,音色甜美纯净,因而它被后人称为“帕格尼尼再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首乐曲是一首纯灵感的作品,作品的素材来源于匈牙利吉卜赛民族音乐,是作者根据在不达佩斯旅行期间听到的几首吉普赛旋律写成的,所以它具有匈牙利风格,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渲染手法突出了这个流浪民族浪漫不羁的性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仿佛可以看到吉卜赛人是怎样地流离失所,又是怎样地在临时驻地欢乐地起舞。因为它倾注着作者的代表了一个民族的悲怆、热情、希望、坚韧。堪称是一部刻画吉卜赛民族的音乐杰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吉普赛民族在世界上分布广泛,但都是从不定居的流浪民族,世世代代过着清苦而又饱受歧视的生活,但这个民族活泼、乐观、能歌善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乐曲以缓慢和飞快速度轮流出现,来表达吉卜赛民族的这种性格特征。旋律中散发出吉卜赛风格感人至深,.描写了这一民族的几个侧面,并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演奏技巧得到相当完美得结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品自始至终十分讲究效果和技巧,它那回肠荡气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不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流浪者之歌》也是一首情节性极强的乐曲,仿佛一首诗歌,一个故事,一点点的将吉普赛民族的性格展现在我们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诗歌有起承转合,故事有跌宕起伏,歌曲同样有情节的起始、发展和高潮。而在我眼中,若论到情节的跌宕、情感的丰富,《流浪者之歌》无疑是独奏曲中的佼佼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短短的几分钟之内,它用四个部分让我们经历了剧烈的情感变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乐曲的开始,强而有力的管弦乐齐奏和主奏小提琴充满忧伤的旋律,就如同一篇文章精彩而简短的开头,将人们带入了吉普赛民族的情感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以变奏和反复做技巧性极强的发展,轻巧的泛音和华丽的左手拨弦展现了丰富的主题。在这一部分,乐曲一点点的向我们诉说吉普赛民族的美丽和忧伤,仿佛美丽的吉普赛女郎含泪的倾诉,让人既惊叹于女郎的美丽,又唏嘘于她颠沛流离、饱受歧视的生活。随着少女的倾诉,忧郁而伤感的情绪一点点积蓄在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终于,在乐曲的悲伤的情绪达到顶点。装上弱音器的小提琴,奏出充满伤感情调的终于,在乐曲的将悲伤的情绪渲染到了极致,仿佛是少女倾诉后的沉默,不仅倾诉者陷入深沉的哀伤,听者亦入境,唏嘘落泪。此情此景,恰如白居易《琵琶行》中,琵琶女一曲终了,“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若是乐曲就此结束则罢,出人意料的却是,乐曲行至此处,急变为极快的快板,就仿佛突然传来的将这沉重的沉默打破的窗外的歌声和舞蹈。哭泣的女郎被其鼓舞,擦干泪水重展笑颜,将哀伤和忧郁抛开,加入到这一场愉快的狂欢中,为满座的倾诉者献上绝世的曼妙舞姿,而听众们经历了方才感同身受的悲伤,再看吉普赛女郎且歌且舞,则更加体会到了这舞蹈中蕴含的飞扬的、极致的美。情绪一点点的高涨,朝气蓬勃的趋于高潮,闪电一般的结束,让人沉浸在余韵中,不能自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一开始的忧郁、悲伤、到最后极致的欢喜,这样一首乐曲引导着我,沉浮在其缓缓展开的情绪中,且哭且笑,短短几分钟,却仿佛看完了一场跌宕起伏的人间戏剧,经历了情绪剧烈的跌宕起伏,回肠荡气,酣畅淋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音乐是一种神奇的艺术,在高度的抽象和概括之下,它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蕴藏着丰富的内涵,丰富到即使千千万万人听过,但每个人总能听出其中的不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而,像《流浪者之歌》这样的情感与内容均十分丰富的作品,不同的演奏者总能为听众呈现不同的听觉体验。每一个演奏家,理解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便有差别。</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穆特的《流浪者之歌》,情感外露,细腻而浪漫,她呈现出的故事主人公像是一位浪漫美丽的吉普赛少女,时而柔美,时而浪漫热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海菲兹的《流浪者之歌》,丰富的技巧使得情感更加含蓄,他呈现出的叙事主人公,则更像一位已然经历了人世风霜的吉普赛妇女,悲伤的情绪更加内敛而深沉,即使是狂欢中,也带有沉稳和持重。每一个版本,每个人的理解与喜好更是各有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但忽视这所有的时间的、空间的差距,《流浪者之歌》无论是对于演奏者还是听众,都无疑是一场情感的盛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与如今快餐文化和市场经济下的快餐式廉价音乐不同。廉价的音乐只能取悦耳朵,其背后的内涵与情感经不起推敲与发掘,因而其生命周期仅限于耳朵的从新鲜到厌倦的过程。而《流浪者之歌》,其经过作曲家凝练、抽象概括的丰富情感,需要用心去感受、聆听,并在情感的共鸣中达到精神的欢愉,它跨越了时间空间的界限,让听众得以与作曲家、与演奏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只要人类灵魂之美没有变质,其生命便绵延不绝,不断为人们带来新的感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仅《流浪者之歌》,所有音乐史上不朽的名曲也是如此,它们作为人类珍贵的精神食粮,不论何时何地,都是人类最极致的、情感的盛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拓展资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安妮·索菲·穆特(Anne-Sophie Mutter)1963年6月29日生于德国莱茵费尔登,德国小提琴演奏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70年,穆特赢得了全德青少年小提琴比赛冠军。1977年,与指挥家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首次在萨尔茨堡亮相。1978年,D·G唱片发行了穆特的首张专辑。1980年,在美国华盛顿、芝加哥、纽约进行首演。1981年,与指挥家卡拉扬,柏林爱乐乐团合作,在日本东京举行音乐会。1983年,成为牛津大学莫扎特学会名誉会长。1986年,成为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国际小提琴研究会的首任主席。1990年, 在英国伦敦和斯图加特举办了“安妮·索菲·穆特音乐节”。1994年,获第37届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3年,出版专辑《卡门幻想曲》。1999年,获第41届格莱美奖最佳器乐独奏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8年,在中国国家大剧院举行音乐会。2010年,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音乐会。2011年,成立穆特名家管弦乐团。2013年,与穆特名家管弦乐团合作在上海东方艺术中心举行音乐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7年,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旧金山和芝加哥等地巡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8年,在中国长沙、广州、哈尔滨、昆明、北京、上海、厦门和郑州进行巡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19年,在慕尼黑举行了职业生涯中首场露天音乐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亚莎·海菲兹(Jascha·Heifetz,1901.2.2-1987.12.10),二十世纪杰出的美籍立陶宛小提琴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01年出生于当时属于俄罗斯的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3岁随父学琴,次年进入维尔纽斯音乐学院,6岁演奏门德尔松作品,8岁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Leopold·Auer;1912年,年仅11岁的海菲兹在柏林登台演出(尼基什指挥柏林爱乐乐团)门德尔松的小提琴协奏曲,自此开始辉煌的欧洲巡回演出;后在美国演出并定居,1925年加入美国国籍;30年代中期后,其演奏水平登峰造极;海菲兹与世界知名指挥家、交响乐团合作录制了大量音乐唱片,还曾与钢琴家鲁宾斯坦、大提琴家弗伊尔曼(后为皮亚蒂戈尔斯基)组成了享誉世界的三重奏组,1987年在美国洛杉矶去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