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编尚柏仁《三言两语集》有感</p> <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61tP78g67r85idEOpKe7Mg" target="_blank">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 <p class="ql-block">凭良心做事,为信仰而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编尚柏仁先生《三言两语集》有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惊鸿照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日积月累近十年,一字一血凝巨篇。</p><p class="ql-block">三言两语四十万,真知灼见非等闲。</p><p class="ql-block">苏东坡在生命最后的时光,写下自己人生的注脚:“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大学士认为他的一生功业,均在苦难低谷之时成就。而此上下两册《三言两语集》,是尚柏仁先生从天命之年到花甲之年,历十年时间,借天光地宝,集金木水火,抟五色后土,耗精气神台,每天三言两语,酿的一壶老酒,煮的一壶老茶。原以为此书会辛辣得让人流泪,苦涩得令人咋舌,不料却越品越有滋味,越品越清扬远闻。</p> <h3>《三言两语集》内容涵盖的十年,正是尚先生任调研员后官场沉寂的十年,这孑然一身独自索居的十年,却也是他调研、写作、思想积累最丰厚最蓬勃的十年。这十年,他最困顿亦最辉煌、虽艰难困苦却玉汝于成、终成为他自认为最高光的十年。苏大学士居东坡之隅却能开荒种地,种竹煮肉,高咏《水调歌头》,两临赤壁奏绝唱,尽显“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与旷达;处孤悬海外的儋州之远,亦能在“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的绝地,载酒问字,传医启农,开化蛮荒之地。仔细品味,尚柏仁先生亦有如是之味:秉高岸之节,如高岭之花,将困顿活成奇迹,把狭路活成大局。<br></br></h3></br><h3>(一)</h3></br><h3>综观尚柏仁先生40工作履历,可谓是跌宕起伏。他工作几十年来,共经历13个单位。26岁任副科,28岁任正科,34岁任副县,46岁任正县。无论身处顺境逆境,他都告诫自己“得志须谨慎,失意应奋进”,初心如磐,骨节傲岸。尚先生曾说:“我这后二十年的历程,可以分为干、看、熬、忍、隐、干六个阶段。”</h3></br><h3>尚柏仁1984年8月参加工作,历任洛阳地区渑池县南村公社经联社主任、三门峡市湖滨区统计局农调队队长、湖滨区委组织部组织科长,这期间忘我工作,沉浸书海,勤学不辍,笃行不怠,恭笔文书。前十年,是青年尚柏仁奋斗、积累、沉淀、韬晦待飞的十年。</h3></br><h3>1992年起,尚先生先后任共青团三门峡市湖滨区委书记,交口乡乡长,崖底乡党委书记,三门峡市中密度纤维板厂董事长、筹建处主任、总经理。1997年9月起先后任三门峡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中共三门峡市湖滨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兼湖滨果汁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2002年起,任三门峡市交通局党委委员、副局长,2010年元月起,先后任三门峡市交通运输局党组成员、调研员。中间这二十年,尚先生在领导岗位上,踌躇满志,纵横捭阖,施展着自己的抱负,决定着周围很多事的走向,帮助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是官员尚柏仁意气风发、鲜花着锦、大开大合的二十年。</h3></br><h3>2019年11月任二级调研员,直到2023年3月任一级调研员,再到现在退休,他自称是官场边缘人。尚先生在这个岗位上时,没有虚度光阴,妄自菲薄,而是挣脱官场消耗,调转方向,毅然决然投身调研,潜心写作。正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的那样,“不避迷茫,不拒彷徨,不惜破碎。”</h3></br><h3>不再被官场暗流和世俗名利牵绊的尚柏仁,脚踏厚实大地,思考沉疴社会,重构世观,重塑认同,重释地方文化,重建自赎,自洽而内求,清醒且坚定。这一时期他一头扎进农村,双脚踏进土地,奔走于普通百姓之中,以悲悯的气度与情怀,以一种极具锋芒的悲壮姿态,做着令人肃然起敬的事情,千言万语话三农,三言两语写人生。这十年,是尚柏仁专家、学者、作家、评论家的十年。</h3></br><h3>(二)</h3></br><h3>尚先生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映象网特约评论员、三门峡特约社科专家,三农、古树、古村落、地域文化是他的重点研究领域,他对崤函大地上的古关、古道、古渡口、古树、古建筑、古门楼、古寺、古庙、古村落,进行了大量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有其独到深刻的见解。他敏锐且客观,他的很多论断,早于政府的决策,他的很多即兴汇报、发言、论谈,尽显底蕴和格局,被赞是“教科书级别的答案”。此间的尚柏仁,是一名无奈遁世的“归隐者”,更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践者,是一个凭良心做事、为信仰而活的大写的人。</h3></br><p data-track="7">尚柏仁先生多年来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公开发表三农方面论文150余篇,诗歌900余首,支撑着朋友的《三门峡古村》公众号,为三门峡600多棵古树拍照立档,为60多个古村落古宅院写下严谨、准确、完整的调研报告,他有30余篇论文获省级以上奖励。二十年间尚先生还出版了多部书:2003年的《情系三农》,2004年的《感悟人生》,2006年出版了《尚柏仁文集》,2011年《尚柏仁诗集》付梓印刷,2012年的《三农问题调查与思考》、2014年的《乡村行走》是三农方面的两部力作,2021年整理了《尚柏仁文选》,2023年夏退休之前,又整理出了《苦旅十年——尚柏仁诗集(二)》和这上下两部随谈体短语集《三言两语》。他所有创作的作品,总字数近400万字。</h3></br><p data-track="8">他埋头作学问潜心著文章的事迹被《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网》《决策》杂志等上百家媒体报道。与此同时,他还潜心学习,与时俱进,尝试着在微信、微博等各种平台,进行直播和文字、音频、视频创作。</h3></br><p data-track="9">尚先生在三农和乡村振兴领域,其学术研究成果斐然,有着较高的成就和威望。他甘为三农鼓与呼,把文章写在大地上。近几年来,他的论文《扶贫西坡》于2021年4月19日获国务院第四届“费孝通田野调查奖”征文一等奖,《乡村振兴中的交通元素》获2021年度河南省社科普及规划课题评审一等奖,《对农民理想的引导和精神扶贫重于物资支持》2015年11月18日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规划问计、求策谏言全文刊登,《一言难尽村干部》2012年12月在全国第六届县乡干部论坛征文中获一等奖,《乡村行走》一书于2015年7月被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评为第八届河南省社会科学普及优秀作品二等奖,2012年在以“崤函”署名的“七论五谈”中被三门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授予“2012年社科特别奖”。不仅勤奋,他还有着敏锐的感觉和超前的意识,从某些事情某种意义上讲,他是一个敲钟人、吹哨人,是一个“先知先觉、走在历史前边的人”。</h3></br><p data-track="10">尚先生1997年提出善待农民上访者,1998年提出减免农业税,2003年提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2005年提出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2006年提出要构建农民自己的精神家园,2010年提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2年提出未来的一些农村可能会出现基层政权被黑社会势力控制、文化权被基督教占领、经济权被富人把控的严重问题,2013年提出在乡村应该进行一场卫生革命,2015年提出美丽乡村建设,2022年8月15日接受采访提出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问题……这些想法、建议,都早于国家政策的出台。他的确是把住了三农发展、乡村振兴的脉搏,很多观点与国家政策不谋而合,在田野上树立起一面理论研究的旗帜,并匍匐下身子,甘为国家三农发展、乡村振兴建言献策,作一块踏踏实实的铺路基石。</h3></br><h3>文如其人。为文者,大多是一个脱离了功利羁绊、葆有纯粹本真的人。从尚先生的书中可以看到,尚柏仁其人:实、刚、勤。其话:白、简、真。其文:通俗、准确、客观。人评:勤、廉、才、正(不欺人),连纪委的一些干部都评论:尚先生能俗能雅,能大能小,能粗能细,“想不到你能如此清贫”。尚先生的性格直、实、诚、刚,他的特点勤奋、执着、慎独、淡泊,他崇尚“踏实做人,耕读传家”的家风,他坚守“事在人为要努力,随遇而安且乐观,水到渠成追求结果,顺其自然豁达超脱,但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处事原则。他堂堂正正做人,凭良心做事,大声疾呼做人要有底线,多方多处多事多时强调自己的底线:可以先公后私,但不可损公肥私;可以不说真话,但不要说假话;可以不做好事,但不要做坏事;可以保持沉默,但绝不胡说八道。</h3></br><h3>“室雅何须大,主贵客来勤。案桌几尺许,书中有乾坤。”尚先生给自己的书房取名斋号为采艺轩。他是酷爱读书的,也勤于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付诸笔端,因为只有记录下来的人生,才是真正留下的人生。作为专家、学者、评论家、作家身份的尚柏仁,每每想起,他所对应的形象往往会闪现出夸父、沙僧、鲁迅诸如此类人物的模样。他不是温润、自由的小楷,也不是洒脱、不羁的狂草,他是严谨、方劲的古隶,抱朴守拙,内敛雄浑,板板正正。尚柏仁先生是一位坚定修行的跋涉者、苦行者、思想者,在自己认定的道路上,且行且思,为信仰而活,热烈又虔诚,高昂恣纵,掷地有声。踏遍崤函两万里,苦旅三千六百天,《三言两语集》是他十年酝酿的一声浩叹,心血集,赤诚至,十年一剑,万物荣华。</h3></br><h3>(三)</h3></br><h3>我是无意间整理编辑了尚先生的《三言两语集》的。</h3></br><h3>之后,我提过几次,想把尚先生微信朋友圈QQ空间平时发的随笔、说说编辑整理出来,尚先生一直没有答应。他打算退休后静下心来,抽出一年时间自己慢慢来整理,“哪怕一年两年,总能整理出来”。他反复说:“知识有限,文化有限,见识有限,又身处基层,信口开河的话,不要误了他人。”今年5月份在整理完他第二本诗集《苦旅十年》后,他才同意了。于是,2023年6月,我开始了他这10年来近万条浩浩40万字心灵感悟思想结晶的《三言两语集》的整理编辑。</h3></br><h3>经过认真仔细的收集、查重、校对、编辑,历时一个多月,终于集结成册。看到成形的书稿,非常欣喜,如同把蚌中的珍珠取出清洗,闪耀出夺目的光华,璞玉经过仔细打磨,露出了绝世的容颜。</h3></br><h3>尚先生是异常勤奋的,他十年来学习、调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勤思苦行,笔耕不辍,脚步和头脑,一直都在路上,不问收获,不计功利,且读且思且行,把脚印留在了大地上,把文章写进了泥土里,把平时所感所思所悟的三言两语记录下来,却积累成40万字的篇章。零碎的点点细雨,微弱的星星之火,不经意的动作,他坚持了十年。经过十年的酝酿厚积薄发,凝聚成璀璨的星辰大海,结出智慧的真知灼见,闪耀着精神和思想的光华,熠熠生辉。《三言两语集》是勤思的结晶,是生活的记录,浓缩了尚先生半生智慧的精髓,是心灵的自我救赎,亦是其思想生生不息的永恒。</h3></br><h3>(四)</h3></br><h3>《三言两语集》的内容脱胎于尚先生最早的写日记习惯,后来的博客、QQ空间说说和微信朋友圈,记录了他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点点滴滴,留下他人生风风雨雨的痕迹。《三言两语集》分三农视野、社会百态、人生感悟、读书随笔、时事点评等诸多类别,内容庞杂博大,涵盖了方方面面:</h3></br><h3>有对历史的回观,对文化的重构。有对王莽新政、汉初三杰、布衣宰相、姚崇贤相等历史的深思,有对世界历史的深入了解,“不读中国历史不知道中国的伟大,不读西洋历史不知道中国和外界的差异。”他的历史观是宏大的,他的视野放眼世界。他汲取历史传统文化的精髓,将儒释道的敬、静、净迁移到生活工作中,从儒家学习人民幸福的真谛,从道家领悟人民自由的法门,从法家追寻国家强大的途径。他对历史的重新学习,活学活用地融入到对现实的反思中。</h3></br><h3>有对时政的评论,对社会的洞察。对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抨击,对信用、创新、廉政、选举的讨论,对教育医疗产业化、一窝蜂上项目、地方债、创业园、娱乐至死、形式主义、权力的任性和失控、对“欺诈战胜诚信庸才领导人才”等等社会锢疾的反思和深深的忧患……语言辛辣幽默,妙趣横生。他针砭时弊,入木三分,且在针砭时弊的同时,不落讽刺挖苦、批评否定的窠臼,失意不失态,失意建新言,弘扬正能量,给人信心、光明和力量。</h3></br><h3>有对工作的思考,对责任的警醒。“权力是服务的,不是索取的”,“ 只有两袖清风,才敢一身正气!”“不知民间疾苦,难做人民公仆。”……他力劝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对工作中沟通的失灵与壁垒、提升政府公信力等等,给出了大量的意见和建议,他也讲逻辑和方法论,支招广大干部要善于抓住工作重点要点,提高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益。功利往往能撕碎公正,他却用语言的利器,发出振聋发聩的拷问,撕碎功利,直抵决策的根本。</h3></br><h3>有对学术的探讨,对理论的研究。他反思治学和学术的独立性,提出“用政治的标准去衡量学术,把学术问题上升到政治高度,学术的价值还有吗?还有创新吗?”。他倡导实践出真知,呼吁作学问务必求实、严谨,写文章定方案必经深入调查研究,绝不闭门造车,“到乡村去,到农民家里去,到田间地头去走走看看,了解了解他们的生活,听听他们的心声”他苦口婆心地谆谆叮咛……他理论研究的基础在基层干部、一线群众、小老百姓、弱势群体。所以,他的根基异常牢固,但能得一等奖,他的成果又非常高标拔萃,常人难以企及。底层和一线,才是他文学创作、学术研究的真正土壤。</h3></br><p data-track="11">有对文化、文学、美学、文艺评论的理解与阐释。他说”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和魂,甚至是立国之本,文化没了,国也就亡了。”“写文章要充分考虑受众,话说给谁听,文章写给谁看”“写文章必须得是历史的真实,站到几十年后再看自己的文章,你的文章能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他主张语言文字应浅显易懂,作学问务必求真务实,他强调语言的平民化、乡土化、保持个性特色。</h3></br><p data-track="12">他很多平易浅显的话语,体现了很深的哲理,他用大白话讲大道理,体现了他的文学观、美学观、文艺评论观。他写的一些俗语,听了让人忍俊不禁。他写诗不拘格律,为文只取意境,决不为格律而改分毫,“看诗不看韵律,看气看局看器宇。”他的很多语言大气霸气,这不是读书人搬用文字就能写出来的,而是经过生活中的血与泪、爱与恨、成与败、生与死的磨砺,才提炼、领悟来的奥妙与真谛。</h3></br><h3>有对生活的写照,对做人的修行。他写踏青,他写回乡,他写采风,他写调研,他写与亲友小聚,写对家乡的眷恋……充满了对田园时光、对慢生活的向往。他写赏花不仅赏花,他还种花、怜花、研究花,还写赏花少一人的悼念,写对亲情、友情、爱情、人性的精辟分析。也写生病时、工作压力大时、风雨欲来时他的脆弱、无奈和真性情。他是有精神洁癖的,他极其痛恨形式主义和文字的腐败。他更是有傲骨的,“世人多媚骨,唯有君如故”,他说“辩论的最高境界就是不辩”“不与层次不同的人争辩”“不争辩,是一个人深到骨子里的修养”,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配得起你的解释”。喜不言,累不语,苦不诉,伤不说,跌倒了爬起来依然从容淡定前行,这便是虽无奈却有担当的中年男人尚柏仁。</h3></br><h3>有对原则的坚守,对良心的叩问。“良心不存,体健何用”“有原则和底线,你就拥有尊严和幸福。”“没有骨节,没有脊梁,你就站立不起来,迟早会被踩在脚下。”……尚先生律己极严,极其爱惜自己的羽毛。“反驳不如反省”,他常常这样提醒朋友,因为反省也是他自己一贯的作风。从他的文字中不难看出他的严格、他的原则、他的自律。“人在做,天在看”。道德、律条、民心,就是他心中的天,他对人对事,有敬畏之心,持正直的态度,他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慎独以防自堕,以高标准的原则、道德准则约束自己,仰不愧天、俯不怍人!</h3></br><h3>有对人生的哲思,对精神的观照。“有一种胜利是输出来的。”“拐弯和转身也是前进的另一种方式。”“很多时候熬和争的结局是相同的。”“不倒翁的长处是不摔倒,短处是不前进。”心地清净方是道,退却常为向前迈。自古潇洒皆知足,此门关罢他门开。”……等等等等,金句频出。他从生活中悟出了人生的哲理,他的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地走到了“主而不宰,持而不有,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圆融境界。</h3></br><h3>……还有很多很多,《三言两语集》所涉及的内容丰富广博。通读下来,细细领悟,仿若跟智者、长者长谈,这些思想的结晶人生的智慧,对年轻人的成长能起到非常大的引领作用,能给读者以生命的启迪,“让自家的后辈们知道他们的前人当年是如何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他们的长辈在位时干了哪些事,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是怎样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让后辈们从中借鉴得失,吸取经验、教训,少走弯路、偏路,是尚先生写作编印此书的目的。</h3></br><h3>(五)</h3></br><h3>整理校对修订本书的三个多月来,我如同坐着时光机穿越时光隧道,站在异样的视角和高度,以第三只眼在观察。一次次盘旋飞掠而过,像一个偷窥者,领略了尚先生近十年的峥嵘人生;又像一个透视者,戴着VR眼镜,亲历他笔下的一个个场景;我更像一个追随者,循着尚先生的脚步、心路和灵魂的轨迹,感其所感,悟其所悟,理解他的三言两语,洞悉他没有说出的言语。回过头再来看,涓涓细流已成江河,微土卵石已成高山,他挥动时间的如椽大笔,将生活工作的点滴如同熬药,九蒸九晒,取其精华,浓缩凝炼成三言两语,谱写成了恢弘的人生文章。</h3></br><h3>金刚怒目以降伏四魔,菩萨低眉以慈悲六道。尚先生的直和刚是远近闻名的,他的很多语言是辛辣的,很多观点是入木三分不留情面、极具杀伤力的。但他铮铮铁骨下,是侠骨热血,是度人济世的柔情。很多时候他直言不讳,针砭时弊,言人所不敢言。很多时候他嬉笑怒骂,当头棒喝,以期自己的微言大善,能直指人心,顿悟菩提,以期这个社会,在哪怕一丁点小事上能有所改善,拨乱反正,云开月明。他喜欢用“骨节”这个词,他在自己尚处于人生的逼仄之地时,依然不忘为他人、为社会做提灯之人,他有着悲悯的情怀,身上有着士的风骨,有做学问人的气节和使命。</h3></br><p data-track="13">他还有很多语言是诗意的,优美的。有时候很难想象,一个如他一般板正、硬刚的人,居然能写出“我是当年牧童郞”这样的诗句,如他这般一个犀利、严厉的评论家,也会有揉春为酒、剪雪成诗的情愫、情节、情怀。时而,他同古村两相悦;时而,他共桃花笑春风;时而,他与古树亲厮磨;时而,他邀白云待明月。多少次,他凭舟大河上,御风赴云端。多少次,他张手揽星月,壮怀飞九天,他能写下“得失何所惧,顶天立地人”“夜静常思坎坷路,面对苍天不愧心”的诗句,他有着豪放派诗人的冲天气概。同时,尚先生又有着田园诗人的闲适悠然,“半个红薯一盆花,绿意盎然满屋春。”清新的语句像用白描手法画的极简的文人画,取舍之间尽显局面。</h3></br><p data-track="14">他常常提到牛铃、炊烟,青山、溪涧,菜蔬瓜果,鸡鸣犬吠,荷锄、摸鱼,放羊……他的话语中充满对老家的深情,对童年的眷恋,田园风光的表象下,藏着他对乡土、乡情、乡愁的深深怀念。尚先生七年来坚持自种一亩三分菜地,这一亩三分地,是他的实验田、理想国、乌托邦、伊甸园,是他在如局的宦海、茫茫的人海、风云莫测蝇营狗苟间,为自己建立的一片净土,一方乐园。历经了入世的煊煊赫赫,尚先生思想的内核和精神的底色,更多的是出世的旷达与超脱。</h3></br><p data-track="15">笔耕人间世情百态,阅尽生活无字天书。以实践和思辨涵养出的文字里,蕴含了尚先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生态观、审美观、文学观、以及方法论,也显现了他朴素的情感和悲悯的情怀,是对他官员、学者、评论家多重身份的全面诠释,也是他对自己人生苦旅十年的深刻实践和宏大驾驭。书中有文章挥就、工作成功时的高光时刻,也有如夜深人静时独自舞剑的侠客般的寂寥与落寞,跟人生过招,与社会战斗,同自我和解。他有过迷茫,有过失意,精神上的饥饿或许令他不安,但他不虚无、不妥协、不屈服,颇具坚定的信念,绝不变色。</h3></br><p data-track="16">康德说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陈寅恪说,学术的灵魂在于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书中,隐隐约约能看到一颗忧患的灵魂在辗转腾挪,在夹缝生存。这些年不可替代的生命体验,塑造了尚柏仁先生完整的人格,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灵魂。</h3></br><h3>(六)</h3></br><h3>“吃茶翻闲书,听雨观落花。”</h3></br><h3>“桥头看溪水,推窗望青山。”</h3></br><h3>“室有书,院有竹,朝饮甘露午种谷;一壶茶,三五友,醉卧松下度闲余。”</h3></br><h3>“山隐隐,云悠悠,古树断桥看牧牛;满怀风,一肩云,故人把酒话桑麻。”</h3></br><h3>“身居柴门成隐客,犹观天下兴亡事。不求名利只羡仙,桃花源中喜耕田。”</h3></br><h3>过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生活,以琴棋书画诗酒花的精神为佐,觅人间清凉处,居精神丰富地,著书自慰,种田自乐,坚信着诗和远方,在现实与理想间自由游走。尚柏仁先生早早地找到了自己的精神归宿,也早早地追寻到了自己的终极目标,他破译了自己的人生密码,那就是大道至简。于是他世事洞明,人情练达,和光同尘,与时舒卷,安之若素地过好每一天。</h3></br><h3>“我们的生命是从故乡开始的,也要在故乡里结束。”尚先生的人生理想,大抵是如此吧。</h3></br><h3>(七)</h3></br><h3>功名若粪土,正义铁肩担,清白两袖风,万世天地安。</h3></br><h3>仕风日趋下,归途两茫茫,清莲不污泥,静心著文章。</h3></br><h3>翻阅《三言两语集》,一页页书页中,一个人物跃然纸上,立起来,走出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完全,迎面而来的,是一个有独立人格和思想的人,不趋炎附势坚持走自己路的人,敢讲真话说实话的人,有家国情怀为百姓鼓与呼的人,坚持不懈地深入基层一线研究问题的人,在大千世界能洁身自好做一个对国家和人民有用的人,凭良心做事、为信仰而活的人,而这,便是——尚柏仁!</h3></br><h3>尚柏仁先生人生的上半场告一段落,即将开启幸福的退休生活。新的人生阶段,将与官场渐渐松绑,远离喧嚣热闹,不被外力所裹挟,心内只装好物。</h3></br><h3>书中的隐士、侠者向读者走来,凭良心做事,为信仰而活,披魏晋之风,立傲然之骨,行走在高山大野,漫步在空山雨后初霁时。</h3></br><h3>吐纳至大至刚浩然气,凌御闲舟千里快哉风。</h3></br><h3>竹杖芒鞋,吟啸徐行,</h3></br><h3>尽享风华千丈,</h3></br><h3>山河万里,</h3></br><h3>水远山长。</h3></br><h3><strong>策划:尚柏仁</strong></h3></br><h3><strong>责编:曹安月</strong></h3></br><h3><strong>邮箱:2529525639@qq.com</strong></h3></br><h3><strong>电话:13839836271 15890250728</strong></h3></br> <p class="ql-block"><b>三门峡古村</b></p><p class="ql-block"> 繁华落尽,平淡归真,分享古村生活。公众号</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