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僧吟稿2:一副中堂楹联的制作

我像阿Q

制作:二O二三年九月三十日<br> 农历癸卯 兔年8月16日<br><br>原创:曾宜华 <b><font color="#ed2308">  题记</font></b>:日前,老家师友罗良知老师来信说,其在农村老家修建新居,即将竣工,要我为之制作一副永久性中堂楹联,并嘱我能将其祖辈的一些家风体现在楹联里。<div> 我十分钦慕罗老师一家“好家风”,儿孙个个勤奋上进,继世德、奋耕读、共争光,均有作为和建树。只是我第一次制作这样的永久性中堂,心里忐忑不安,但还是非常愉快地答应了。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琢磨、几易其稿,终于写成了一副自我感觉较为满意的7字短联。</div><div> 楹联发出后,赢得了知名楹联家孙福奎老师热忱鼓励、精彩审评!还赢得了中华楹联群方留聚会长无微抬爱,支持编发在2023年10月2日《对联天地(公众号)》。特此制成美篇,以收藏与纪念!<br></div><div> </div><div><div><br></div><div><br></div></div> <h1><font color="#ed2308"><b>为罗良知老师新居制作中堂楹联</b></font></h1> <h1></h1><h1><b>世德争光耕读共;<br></b><b>家声继美孝慈常。</b></h1><div><b><br></b></div><br><b><font color="#39b54a">【创意说明】</font></b><br><font color="#39b54a"><b>先解释几组词语。</b></font><h1><br><b> 世德</b>。据《百度词典》解释,本义是喻累世的功德;先世的德行。《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联中取引申义,即指祖德(德勋)。《文选‧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 诵先人之清芬。”<br><br> <b>家声</b>:谓家族世传的声名美誉。《新唐书‧狄兼谟传》:“卿,梁公 后,当嗣家声,不可不慎。”<br><br> <b>争光</b>:本义以喻与之比试光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虽与日月爭光可也。”此取引申义,即谓竞相显出光彩。 ”<br><br> <b>继美</b>:承继前人之美德。语出唐 岑参 《苗侍中輓歌》之二:“平生门下客,继美庙堂中。”<br><br> <b> 耕读</b>:化用《曾国藩家书》::"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耕读一词在本联中,是为动词兼用名词(并列结构,谓耕田与读书,是齐家立业之本)。<br><br> <b>孝慈:</b>此指孝慈之道。对尊长孝敬, 对后辈慈爱。《礼记‧礼运》:“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br><br> <b> 上联创意:</b>以喻罗家祖辈勤耕苦读之美德。罗家胤嗣勤耕、勤读,均有作为、均有建树。有如琼枝玉树, 承家继业昌盛有象,共为先祖先德增光添彩。<br><br> <b> 下创意:</b>以寓罗家胤嗣仁慈宽厚、淳朴善良,“对尊长孝敬, 对后辈慈爱。”胤嗣后裔都懂得和睦邻里,好行义举善。罗家祖辈一贯衍传的孝慈之道,时常继承并发扬光大。<br><br><br></h1><h1><br></h1><h1><b>再写一副9字联:</b><br></h1><h1><b>贤并千秋,勤诚嘉世德;<br>善齐五福,耕读瑞书田。</b></h1><div><b><br></b></div><br> 罗良知老师一家的美好家风,确是宝贵的精神财富,确能给予世人深深启迪。感谢罗良知老师信任我,给予我很好的学习机会,在此特向罗老师表达诚挚敬意!以上撰题,不知妥否。诚请罗老师雅正!<br><br><h1><br></h1> <h1><font color="#ed2308"><b>知名联家孙福奎老师精彩评赏</b></font></h1> <h1><font color="#39b54a"><b style="">家风淳厚 福泽绵延</b><br> ·孙福奎</font><br><br> 有幸读了曾宜华老师为罗良知老师新居撰作的中堂楹联,禁不住竖指点赞!罗老师向曾老师求联,曾老师欣然应允,可见二人交情甚笃。曾老师堪称联界高手,撰写的联意韵十足,让人百读不厌。下面就读后感受试作简析。联曰:<br> 世德争光耕读共;<br> 家声继美孝慈常。</h1><h1><br> 这副七言联可谓言简意赅,言近旨远。<br> 先看上联。世德,指累世的功德或先世的德行。《文选‧陆机<文赋>》:“咏世德之骏烈, 诵先人之清芬。”争光,谓竞相显出光彩。《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推此志,虽与日月爭光可也。”耕读,即耕田读书。《曾国藩家书》:“久居乡间,将一切规模立定,以耕读二字为本,乃是长久之计。”</h1><h1><br> 这里描述和赞扬罗老师一家彰昭祖德,耕田读书,让家业兴旺,子孙优秀。据悉,良知老师祖辈皆是农民,祖父是种田的能手,解放初曾获得县劳动模范。父亲解放后一直担任基层干部,一生品行端正,待人真诚。母亲勤俭持家,和睦邻里,重礼教、明义理,督促孩子好好读书。罗老师夫妇皆为教师,罗老师任中学校长。儿子、女儿、孙子、外孙,有的是幼儿园园长,有的是大学教授,个个勤奋上进,均有作为和建树。联作以生动的词语,展现了罗老师家庭的光彩。这些都是与继世德、奋耕读、共争光分不开的。</h1><h1><br> 再看下联。家声,即家庭声誉。《汉书.卷六二.司马迁传》:“李陵既生降,隤其家声。”孝慈,指孝慈之道,对尊长孝敬, 对后辈慈爱。《礼记‧礼运》:“礼行于祖庙,而孝慈服焉。”这是对上联的拓展,写罗家延续家风,丕振家声,把祖辈一贯衍传的孝慈之道,不断继承发扬和光大,树立了学习典范。</h1><h1><br> 我们习惯于把一个家庭或家族多年来形成的传统风气、风格和风尚称之家风。“有麝自然香,不用大风扬。”家声是由家风决定的,好家风带来美家声,二者密不可分。</h1><h1><br> 综观全联,曾宜华老师满含深情,为罗老师撰写了这副由衷之作。咏世德,赞耕读,讴孝慈,颂家声,为罗家家风唱一曲优美赞歌。真乃良好家风是多彩鲜活的教科书,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读曾老师楹联,看罗老师家世,确给人深深启迪。在此特向两位老师表达诚挚敬意!</h1><div><br></div> <h1><font color="#ed2308"><b>罗良知老师介绍他们家的好家风</b></font></h1> <h1><p><b style=""><font color="#39b54a">罗良知家风</font></b></p><p><b><font color="#39b54a">------(罗良知老师自述)</font></b></p><div><font color="#39b54a"><br></font></div><br> 我家祖辈皆是农民,依靠勤劳农耕,家境还好。祖父是个种田的能手,质朴勤劳,解放初曾获得县劳动模范。他年轻时读过些私塾,略能写算,深知文化知识的珍贵。婚后育有二子二女。我父亲罗性善是长子,也和祖父一样,成为了勤劳的耕种能手。我叔叔年轻时外出经了商,最后落户在上海。虽然他们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但都有勤劳、乐善、聚力、健康的品行。<div><br> 我父亲除了会耕作,年轻时也习得武术,为人刚直善谈,好行义举善事。解放后一直担任基层干部,为群众办实事,帮助大家共渡困难。他一生品行端正,待人真诚,不畏强暴,人称“铁骨头”。经过文革时期,也受了不少磨难,但都挺了过来,群众称他为“钢骨头”。父亲16岁亦或18岁那年娶了泰和县南溪镇的周彩姬,也就是我的母亲。母亲家境尚好,算是个大家闺秀,来了我们家也一生操持家务,勤俭持家,和睦邻里,待人平等,对我们仁慈宽厚,可称贤妻良母。母亲善良,无论是对待自己家的孩子还是亲戚邻里家的孩子都温柔以待,孩子们都极爱她。尽管那些年月物质匮乏,但我父母的情感极好,父亲知道母亲喜欢吃猪肝,去赶集的时候,总不忘记给她买猪肝回来。父亲负责种地,从不让母亲做过重活,母亲也没有让父亲洗涮做过家务。父母结婚时或许尚年轻,很多年竟未生育儿女,于是抱养来一个女儿,取名来喜。大姐来到我们家后,果然为家里“添喜”,我是父母亲第一个子嗣,后续他们又相间生下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罗家从此开枝散叶。</div><div><br> 我的母亲没有念过书,但和父亲一样,对孩子重礼教、明义理,督促我们读书。在父母的教导下,我们家风严正又上进,淳朴又善良。我于1964年高中毕业,因病未能参加高考,1965年作为社会青年考取了江西医学院,后因病未入学,未能完成大学学业,此事便成为心中憾事。所幸1970年我在泰和县参加了师训班培训,从此走上教师岗位。兢兢业业几十年认真的教学得到学生的欢迎。后来到石山中学担任校长,直至退休,获中学高级职称。</div><div><br> 我此生所幸的还有在文革时期我寻得一生良人,知识青年刘启珍到泰和石山插队,我们相识、相知、相爱,最终皆为连理。我们夫妻二人皆为学校教师,三尺讲台育桃李,一支粉笔写春秋,成为我们此生共同的追求。婚后我们育有两子一女,风雨人生路一起携手共进。一家人和谐美满,孩子都懂事、孝顺,继承了罗家勤耕苦读的美德。</div><div><br> 我的大儿子罗少华中专毕业在八一八厂工作,他工作踏实,努力上进,也顺利成家立业。大儿媳现在泰和文田小学担任副校长,县人大常委。他们两人育有两个儿子。我大孙子在盐城工业学院学习,小孙子尚年幼,刚读一年级。</div><div><br> 我的女儿罗湘华在吉安师范毕业后在天和煤矿幼儿园工作,后来担任园长。她独立自主,持家有方,养育两个女儿都很优秀。大外孙女南昌大学毕业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留学,现在北京工作。小外孙女在吉安重点高中就读,即将考大学。<br>我的小儿子罗应华最善读书,他是整个大队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1996年他考取山东大学,2001年又考取广西大学硕士,2004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大学老师。2006年他再考上中山大学博士。同年与广西大学教师世家的女儿结为连理,在广西大学成家立业。如今他们育有2个女儿。我的两个外孙女也乖巧懂事,学习上进。她们年纪尚小,还在中小学读书。</div><div><br> 今时今日,岁月静好,家人安康。罗家开枝散叶,枝繁叶茂。子孙皆活泼健康,聪明好学。家风一脉相承,一家人均为祖国的教育事业奉献力量。</div><div><br></div><div>(作者系中国知名联家、中华楹联主评)<br> <br></div><div><br></div></h1> <div><font color="#ed2308"><b>杨正温老师精彩留言</b></font></div><div><br></div> 孙福奎老师精彩点评曾宜华先生为罗老师所撰中堂联作,对宏扬优良家教、家规、家训、家风,具有深远影响与启迪。家庭乃社会结构之细胞,家庭规训对检验整个社会风度气质,所产生的引领、规范、准绳、标杆之作用,非同寻常!如何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重视,读完此文相信会有明确的目标,方向!为此对此评述佳作欣赏点赞 嘉兴南湖游(2023.9) <h1><font color="#39b54a"><b>作者简介</b></font></h1> <br>  曾宜华,笔名华僧,网名我像阿Q、华僧好帅。老家江西泰和,客居上海闵行。自学获江西大学新闻专科文凭。做过农民和县外贸局职员、办公室主任。<div><br></div><div> 在单位工作时,曾为江西科技报、井冈山报特约记者,泰和县委宣传部特约通讯员。2009年,主编《泰和县对外经济贸易志》。2010年,主笔《泰和县军事志》。</div><div><br></div><div> 退休下岗后,潜心学习诗联创作,参与社会征联,并加入上海楹联学会、上海诗词学会和江西庐陵诗词学会。创立《古诗联对群》,受聘上海《漕韵诗刊》编委。</div><div><br></div><div> 参与全国诗联竞赛获奖60多次。主要获奖作品:有诗作《我和我的祖国》、《百年五四颂》、《砥柱颂》、《沁园春·颂精准扶贫》等作品获全国竞赛等级奖;有联作选入《新世纪对联大典(2010年卷)》并获银笔奖,选入《2018对联中国》并获年度佳作奖。“中华楹联同题”优秀作品选入《中国当代楹联评析》。先后出版诗联作品集《文田联草》、《银都拾诵》。</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