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东明老师拍摄的滩涂追鸟人</p> <p class="ql-block">麋鹿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麋鹿(学名:Elaphurus davidianus)是鹿科、麋鹿属唯一的鹿类动物。因为它头脸狭长像马、角像鹿又与其它鹿略有不同、蹄子宽大像牛、尾细长像驴,因此又名四不像。</p> <p class="ql-block">它的角形独特,形状与其它鹿的犄角正好相反,前杈再分小杈,而后杈几乎不分叉。头大,吻部狭长,鼻端裸露部分宽大,眼小,眶下腺非常显著。四肢粗壮,主蹄宽大、多肉,有很发达的悬蹄,行走时带有响亮的磕碰声。麋鹿喜好沼泽湿地生境,以青草和水草为食物。性好合群,善游泳,喜欢以嫩草和水生植物为食。夏季求偶发情,比其它大多数鹿类都早一个季度。</p> <p class="ql-block">麋鹿曾广布于东亚地区,后来由于自然气候变化和人为因素,在汉朝末年就近乎绝种,最后的麋鹿种群残存于长江中下游湿地。元朝时,为了供游猎,残余的麋鹿被捕捉运到皇家猎苑内饲养。到19世纪时,只剩在北京南海子皇家猎苑内一群。在西方发现后不久被八国联军捕捉并从此在中国消失。直到1898年被英国购买并繁殖到255头,并在1983年将部分个体送回中国。之后有更多的麋鹿回归家乡,并有部分被放生野外。</p> <p class="ql-block">截至2021年,麋鹿在中国的种群数量上万头,已有24个省份引进麋鹿,饲养点和放归地总共84个</p><p class="ql-block">截至2023年底,全国麋鹿数量达到1.3万只,麋鹿重引进项目圆满顺利完成。</p> <p class="ql-block">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小青脚鹬。</p> <p class="ql-block">小青脚鹬(学名:Tringa guttifer)是鹬科鹬属的一种动物。全长约30厘米。上体黑褐色,羽缘灰色,次级飞羽灰,下背和尾上覆羽白,后者具少许窄的黑色横斑。下背和尾像夏羽。额、头的两侧和整个下体白。</p> <p class="ql-block">繁殖期主要栖息于稀疏的落叶松林中的沼泽、水塘和湿地上,非繁殖期主要栖息于海边沙滩、开阔而平坦的泥地、河口沙洲和沿海沼泽地带。</p> <p class="ql-block">主要以水生小型无脊椎动物和小型鱼类为食。性情胆小而机警,稍有惊动即刻起飞。 分布区域狭窄,数量稀少,繁殖于俄罗斯东部,越冬于印度、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地。</p> <p class="ql-block">东方白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小勺嘴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p> <p class="ql-block">勺嘴鹬(学名:Eurynorhynchus pygmeus)是鹬科勺嘴鹬属鸟类,又叫匙嘴滨鹬、匙嘴鹬、琵嘴鹬、篦鹬。腿短;头圆;喙短而前端呈勺状。眉纹白色;虹膜褐色;喙黑色;脚黑色;上身主要为黑色,有皮黄色至淡赤褐色的羽缘;下体白色。繁殖期成鸟头、颈及胸均为红棕色并带暗褐色纵纹,非繁殖期成鸟淡褐灰色及覆羽具有白色羽缘。</p> <p class="ql-block">勺嘴鹬分布于北欧及亚洲,在中国见于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p> <p class="ql-block">繁殖季节栖息于冻原和冻原森林地带中的湖泊、河流、水塘和芦苇沼泽岸边与草地,冬季主要栖息于滩涂、沼泽等湿地。主要以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昆虫等无脊椎动物为食。繁殖期在6—7月份,通常每窝产卵4枚。雌雄亲鸟共同孵卵,孵化期20天左右。</p> <p class="ql-block">勺嘴鹬因迁徙地滩涂面积大量减少和越冬地的捕猎,造成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该物种已被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年6月26日发布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认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极危(CR)物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