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悠悠走街巷(续一)——从玄妙观到春晖堂

郭明蕴

<h3> 姑苏古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吴文化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深深地吸引着我。国庆佳节,秋日杲杲,天高云淡,我走在走读古城的路上。踏在一块块石板或水泥砖铺就的小路上,透过一座座古建,感受着时代的兴衰,人物命运的起伏,几多嘘唏,几多感慨。<br>  这次走读从玄妙观出发,经观成巷,乔司空巷,穿过人民路,经蒲林巷,马大箓巷,再穿过中街路,到包衙前,王洗马巷,西百花巷,最后到汤家巷口的春晖堂,很多精彩的故事,很多新的知识,让人耳目一新。</h3> <h3>正山门的圆妙观匾额</h3> <h3>正山门正中的王灵官</h3> <h3><br><br>玄妙观是江南著名道观,始建于西晋咸宁二年(276年),初名真庆道院。唐代改称为开元宫(故正对着玄妙观的街叫宫巷),宋称天庆观,元成宗元贞元年(1295年),诏改天庆观为玄妙观,观南面的街称为观前街,清康熙时,为避讳改称圆妙观,民国元年恢复玄妙观之名。<br>  </h3> <h3>王灵官是道教的护法镇山神将,和佛教的韦驮相似,有的书说他是武当山中五百灵官的统帅,叫华光元帅,又叫五显灵官。到了宋代,又出现了一位&quot;火车王灵官&quot;,镇守道观山门的灵官一般就指这位王灵官。今天,除了正山门,我们没有走进玄妙观其他殿堂深入学习,只在外面稍作了解。</h3> <h3>玄妙观概况</h3> <h3>玄妙观重修三门记</h3> <h3>三清殿,玄妙观的主殿,中国长江以南最大的木构古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三清殿主体建筑重建于南宋淳熙六年(1179),估计后来进行了多次修缮。<br>三清殿屋脊两边的魑尾龙吻高3.5米,较为少见。</h3> <h3>三清殿前后及东西山墙壁檐柱,是30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子露出墙外的六面,每面都凿有一个天尊圣号,共有180个天尊圣号。</h3> <h3>无字碑 原为明代方孝孺所书《清理道教碑》,因方孝孺不肯效忠明成祖朱棣而被诛十族,碑上文字也被悉数铲除。</h3> <h3>弥罗宝阁(照片来自网络)</h3> <h3>1936年的中山堂(照片采自网络)</h3> <h3>三清殿后的中山堂,是在玄妙观原弥罗宝阁的旧址上建造的。弥罗宝阁建于明代正统3年(1438),规模巨大,气势恢宏,堪称道教万神宝殿,咸丰10年(1860)毁于太平天国兵火。光绪年间著名商人胡雪岩捐资重建,1912年又毁于大火。在苏州市绅张一鹏倡议下,于民国22年(1933)建造中山堂,以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那时,中山堂是苏州的会议中心。此地现为苏州滑稽戏剧团和苏州少儿喜剧实验院所在地。</h3> <h3>现在中山堂门口的两块牌子:苏州市滑稽戏剧团,苏州市少儿喜剧实验院。</h3> <h3>乔司空巷</h3> <h3>乔司空巷,东连皮市街,西接人民路,与范庄前相对。相传三国时乔玄官居司空,曾居此,故名。</h3> <h3>施相公弄</h3> <h3>玄妙观西的施相公弄,弄内原有施相公庙,故名。</h3> <h3>承德里</h3> <h3>承德里牌子,上有建造年代。(照片采自网络)</h3> <h3>在粤海大药房的对面,可以看到一片具有民国风情的建筑,石库门,红砖墙,红屋顶,十分漂亮。这是承德里,民国二十年(1931)由庆泰钱庄老板叶振民及“承德银团”筹资兴建并命名。</h3> <h3>《旧学前因果巷改造工程记》碑<br>此碑字迹不太清晰,大致意思是旧学前古称弦歌里,因果巷古称乘鲤坊,二街已历千年之久,旧学前西有小河并行,自西至东有五桥相连,河道于1958年填塞。</h3> <h3>蒲林巷<br>蒲林巷东起人民路,西至河沿下塘。民国《吴县志》载:“蒲老巷,考《平江图》、《吴郡志》,桥名作蒲老,则巷名当与之相同。旧志称蒲菱,疑沿俗。”后讹“老”为“菱”,又转为“林”。苏州的金银箔和金银线行,清代嘉道年间分别建立三个行业公所,两处在蒲林巷。</h3> <h3>蒲林巷东端的邹宅,为邹樑臣律师于民国13年(1924)建造的楼房,此照片左侧可以看见两根罗马柱,此宅为中西合璧的民国建筑。</h3> <h3>蒲林巷24号为赵宅,据说赵氏为宋太祖赵匡胤的子孙。</h3> <h3>赵宅界碑,上刻“赵佩鱼界”四字。</h3> <h3>赵宅,墙体上刻着线条,据说这是阿贝尔克风格。(阿,是art 的译音,贝尔克是什么意思,没有查到资料,在此请大方之家指教。)</h3> <h3>蒲林巷28号,门框是石条做的,外框是长方形,内框长方形的上端两边还有一点圆,制作十分考究。</h3> <h3>吴梅故居<br>吴梅,近代戏曲理论家,教育家,著名词人,在文学上多有成就,在戏曲创作、研究和教学方面成绩尤为卓著,被誉为“近代著、度、演、藏各色俱全之曲学大师”,曾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任教,他是上课堂带昆笛的第一人。</h3> <h3>门框是石条做的,现在已经少有了。</h3> <h3>楼房的长窗</h3> <h3>蒲林巷跟河沿下塘相交处的转运盘<br><br>转运盘象征生生不息,以圆为和,象征家庭美满,以圆为愿。寓意新的一年财源滚滚,时来运转,好运连连。<br></h3> <h3>因为房子转角处正在蒲林巷与河沿下塘交接处,上面的墙体是方楞出角的,下面部分将方角抹去了。此名“”转弯抹角”,名副其实。</h3> <h3>马大箓巷<br>马大箓巷位于花驳岸北面,东起王天井巷,西至中街路。《宋史》:“马光祖,迁浙西安抚使。岁饥,荣王府积粟不发。光祖具道其详,得粟活民甚多,进同知枢密院”事,未审是否此人。</h3> <h3>太平天国军械处遗址,原为明代邱氏宅第“慎修堂”,1982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对大厅进行了全面整修,辟为和平里书场。</h3> <h3>和平里书场门厅山墙上的月梁</h3> <h3>山墙上的雕花</h3> <h3>和平里书场旧址</h3> <h3>和平里9号门前古井</h3> <h3>和平里9号 大门做得很好看</h3> <h3>朱葆良故居 建于光绪年间。朱葆良是位名医,颜文梁的好朋友,颜文梁成名作《厨房》就取材于朱家的厨房。</h3> <h3>顾宅,是控保建筑,现在是一家名为“华府”的民宿。民宿负责人耿先生与我们中间的某群友相熟,他热情地引着我们看了一座又一座砖雕门楼,还详细地作了介绍,使我们受益匪浅。</h3> <h3>顾宅第一个砖雕门楼,上刻“保世滋大”,意思是保持世代滋生光大,保持爵位或王朝的世代相传,并且能够长久增大。此门楼上面和下面都是暗八仙图案。</h3> <h3>第二座砖雕门楼,上刻“黼黻文章”,黼黻,古代礼服;文章,花纹。出自《荀子.非相》:“故赠人以言,重于金石珠玉;观人以言,美于黼黻文章。”</h3> <h3>第三座砖雕门楼:“纯嘏尔常。”出自《诗经.卷阿》,意思是天赐的鸿福永远享受。苏州有砖雕门楼1000多座,上面的题额大多是些表示美好祝愿的话语。</h3> <h3>耿先生是个很有文化品位的人,爱好收藏砖雕,他向我们展示了他收藏的部分砖雕藏品。这个是琴棋书画。</h3> <h3>砖雕藏品2</h3> <h3>砖雕藏品3 (图中“转”字应为“砖”)</h3> <h3>砖雕藏品4</h3> <h3>砖雕藏品5</h3> <h3>耿先生的砖雕藏品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让我们大开眼界。</h3> <h3>耿先生在为我们热情讲解</h3> <h3>马大箓巷师俭堂 仅有标牌,不得入内。</h3> <h3>马大箓巷周宅 六扇大门好气派!</h3> <h3>包衙前 包衙前东起中街路,西至汤家巷,原名纯孝坊巷。包衙,来历不详。</h3> <h3>诵芬堂雷宅位于包衙前22号,雷允上是苏州中药行业的龙头老大,已有一百多年历史。雷允上制作的六神丸是名闻遐迩的著名中药。</h3> <h3>雷宅,为雷允上国药店业主住宅。</h3> <h3>谢鸿权博士后在为我们讲解</h3> <h3>雷宅里面这次没能进去,两张照片是须老师提供的。衷心感谢须老师!</h3> <h3>从这两张照片来看,雷宅很有点西洋风格的。</h3> <h3>敦仁里,又一处民国建筑。</h3> <h3>窗子两边的雕刻花纹和顶上的雕花都很漂亮</h3> <h3>包衙前34-1,以前的向阳院。记得有部儿童小说叫《向阳院的故事》,还拍成了电影,于是很多居民大院就有了向阳院这个名称。时代的烙印!</h3> <h3>王洗马巷,洗马,古代官职,如太子洗马,因为有个王姓洗马曾经居住此地,故名。</h3> <h3>砖雕门楼“川之方至”<br>院子里有点杂乱,但是砖雕门楼题额“川之方至”还看得清楚。“川之方至”出自《诗经.天保》,意为河水涨潮,比喻事物不断增长。四字左边题款的一块砖头已经掉落。</h3> <h3>门楼题额左侧题款的一块砖头已经掉了,谢老师从地上捡起来,一看,上书“陈梦英书”,四字下方有两个印章,一为“陈梦英印”,另一个没有看出来是什么字。</h3> <h3>王洗马巷26、28、30号为汪鸣銮故居<br><br>汪鸣銮(1839-1907),字柳门,号郎亭,一作郇亭,钱塘人,先世由徽经商迁苏,侨寓吴门。同治四年进士,历官编修、内阁学士、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行走、五城团防大臣、吏部右侍郎等。'翁门六子'之首,'后清流'、'帝党'中坚,与翁同穌等人在清末维新运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甲午海战后汪鸣銮成为翁同稣、李鸿藻'反对阻挠《马关条约》的签订、反对割台、拒和再战'主张的具体实施者,因上书直谏,切直奏对',1895年被革职永不叙用。看来,汪鸣銮是一位正直,清廉,有见识,敢作敢为的好官。汪后归杭州书院教席,精于说文之学,他的书法人谓“秀润天成,超然尘表,不愧名笔”,其楷书临阁帖轴,为故宫博物院收藏。<br><br></h3> <h3>大门上是“汪鸣銮故居”五字,右边是“柳门大臣巷中居,唯爱藏书守清贫”。</h3> <h3>备弄长长的,黑咕隆咚的,刚走进去时什么也看不到,慢慢地视觉才恢复了一点。备弄中有几张图,是介绍汪鸣銮的艺术成就的。</h3> <h3>汪鸣銮的扇面</h3> <h3>汪鸣銮书法</h3> <h3>对汪鸣銮的介绍</h3> <h3>王洗马巷16号为春申君庙 春申君黄歇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受封于吴地,他看到上海一条河常常洪水泛滥,老百姓苦不堪言,就对此河进行治理,使之不再泛滥,造福了当地的百姓。人们为了怀念他,将这条河改称为春申江或黄浦江,简称申江。后来,“申”字就成了上海的代称。黄歇疏通河道,抑制水患,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当地人纷纷以其姓或号为许多山、水、地方命名,如浙江吴兴的黄浦,江苏江阴的申港、黄田港,苏州的黄埭等。人们还建春申君庙来纪念这位为百姓做好事的古人。<br></h3> <h3>墙上的春申君黄歇画像及介绍</h3> <h3>王洗马巷7号为万氏宅园蔼庆堂。蔼庆堂为典型的园林宅第,清光绪时为浙江巡抚任道镕拥有,民国初归万姓人家。</h3> <h3>西百花巷位于中街路西侧,与东百花巷隔街相对,西至汤家巷。传说巷内旧时有百花庵,故名。西百花巷4号曾经是苏州剧装戏具厂,为全国生产剧装、戏具、影视服饰的重点企业。</h3> <h3>西百花巷1号燕诒堂程界</h3> <h3>程笏庭旧居</h3> <h3>潘曾玮故居正在修缮<br>潘曾玮(1818~1886),字季玉,一字玉泉,清代文学家,苏州状元潘世恩之四子,由荫生历官刑部郎中,记名道员。有《玉泉词》《自镜斋诗钞》。</h3> <h3>吴振声故居,现在是苏州丝绸服饰陈列馆。</h3> <h3>吴振声,出身吴中望族,民国时期苏州著名画家,曾为苏州美专校董,吴振声以及吴家兄弟都是丹青高手。该楼建造于上世纪三十年代,由吴氏兄弟设计,是中西合璧的别墅建筑,在当时别具一格,建成后成为苏州文人雅士聚会之所。</h3> <h3>吴振声故居</h3> <h3>吴振声故居</h3> <h3>西百花巷31号,申宅,是明朝苏州状元申时行后裔的住宅。</h3> <h3>西百花巷这一带的墙壁下面均用花岗岩石块砌就,可想而知,里面定是深宅大院,名门望族居住之地。</h3> <h3>苏州中药制剂厂</h3> <h3>位于汤家巷南端的春晖堂,本为申时行宅,清乾隆年间归毕沅(苏州状元),后归汪氏,光绪时为珠宝商杨洪源所有。春晖堂是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br>此座砖雕门楼上的题额已经遭到破坏,原来的字已经看不出来了。</h3> <h3>春晖堂的庭院似乎没有人打理,有点荒芜。但是大厅里的落地长窗雕刻精细,典雅美观,屋子顶上的船篷轩,鹤颈轩十分气派,还有墙上的雕花,无不显示着此宅昔日的豪华。</h3> <h3>墙上雕刻的梅花,虽然有点斑驳,但掩不住曾经的美丽。</h3> <h3>南屋的船篷轩</h3> <h3>北屋还有廊轩,是鹤颈轩,和屋内的船篷轩相连,好气派!</h3> <h3>北屋的窗子上海棠花和如意头交错排列,下面的板壁(可能说得不对,请行家指教)雕刻着梅花,这样精细,这样考究,在别的民居里似不多见。</h3> <h3>我们所见的春晖堂南屋可能是第二进,北屋可能是第三进。因为南面景德路上有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可能是第一进,那里进行了修缮,雕梁画栋,面目一新,是另一个天地。时间关系,没来得及参观,这里发几张群友顾晓的照片。</h3> <h3>苏州市中医药博物馆</h3> <h3>春晖堂</h3> <h3>民国时期的医师执照</h3> <h3>苏州中医药博物馆,有机会一定要去看看,长长见识。</h3> <h3>谢鸿权博士后,知识渊博,学养深厚,对苏州古城很有研究,且对很多问题有独到见解,此次走读,从谢老师那里学习到很多东西,受益匪浅。</h3> <h3>感谢此次走读活动领读者谢鸿权老师的辛勤付出!🌹🌹🌹</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