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者心语】 如来佛画像创作纪实

灵动色彩

朋友相约求我一幅如来佛油画像,我心中忐忑,不为别的,这题材我不敢怠慢。<br><br>我年幼时曾随长辈在佛堂中感受过庄严肃穆的神圣氛围,在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敬佛的萌芽。这种意识一直伴随着我的人生走过少年、青壮年直至当下暮年。虔诚之念永驻心间,我崇尚佛教的某些哲理和为人处世的道德准则。朋友的画约成为我既忐忑,又极愿成全的一桩心事。这不是普通的绘画,可以优哉游哉消遣一番,而是要以虔诚的心来认真投入的。 从开始酝酿画稿到脑中初步有型,费了不少周折。按理说,我国历来的传统造像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隗宝,应该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宝贵素材,我翻阅了很多资料,但总不尽人意。恕我直言,石窟造像与现代气息格格不入,不在考虑之列,多数寺庙中的佛像流于刻板而缺乏灵气,或者无从谈及审美情趣,网上的图样,又不乏商品气息太重,或者过于世俗。 于是我就从记忆中去搜寻生平走过的名山大川、名寺古刹,追寻曾经给予我深刻感受的形象,发现三亚的南海观音和无锡的灵山大佛,确实曾留给我心灵的震撼。上述两处的菩萨形象,无论从艺术欣赏,还是心理感应上,都能带来赏心悦目的愉悦和荡涤灵魂的感动。 于是,我给自己提出一个目标:我画的佛像,既要继承传统文化的形象,更要有自己的创新;既要表现出圣灵的庄严肃穆,又要体现人性的慈祥亲和;既要画出镀金铜雕的坚毅刚性,又要给人以真人般的温顺随和。所以我决意用绘制人物画的手法来刻画一尊雕塑,塑造出刚柔并济的视觉印象。可谓是一场自我挑战。<br><br>初稿完成之后有点沮丧,感到没有表达出初衷意境,便纠结于力不从心。夜不能寐,朦胧中与天庭对话寻求神助,次日清晨醒来,突然悟到,功夫不到家,应该以净心来克服急于求成的浮躁。 我发现症结在于描绘铜质雕塑的刚性有余,刻画人像的柔性不足。于是我神凝气定,改变了面部的画法,改用肖像画的笔法来创作。此后,又在明暗对比、色彩浓淡和体现铜像质感的反光上进行反复调整。<div><br></div><div>背景设计也破费心思,反复推敲后,终于表现出佛光普照、祥云升腾,紫气东来,云蒸霞蔚,在莲花座中飘然入仙的效果。刚性的雕塑身体,加上柔和的人像面貌,就是我的创新,如来佛的形象创作中,这样的结合是否能算有点突破性了?</div> 油画如来佛像终于定稿了。这样的题材,似乎效果还不仅限于我给了观赏者怎样的视觉感受,还应该有一份画作与观赏者之间的心灵互动!希望画作呈现时,能引起观赏者的敬仰并进入虔诚心境。若然,我的心路旅程也许就可以功德圆满了。<br> 创作是个永无止境的过程,尤其是这样的题材,再多修改也会留有遗憾,但我很享受这个过程,感谢我朋友给了我一次自我修炼的机会,也算以我的微薄之力,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添了小小的一片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