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红札记:贾探春文学典型形象的,社会思想意义

C-J-G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作者:C-J-G</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音乐:电视剧插曲《分骨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图片:网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创作日期:2023.10.3.</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观园里的“贾氏四春”——元、迎、探、惜,都是“金陵十二钗”中的榜上人物,其中三姑娘探春是“四春”中着墨最多、形象刻画最深入人心的一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金陵十二钗”的排序中,她被排在“黛、钗、元春”之后的第四位,判词中说她“才自精明志自高”,被赋予了心志高远,具有“巾帼不让须眉”之灵魂的女子,可见她是作者曹雪芹所钟爱的人物。著名红学大师李希凡评价她“是小说中一个极富社会思想意义的文学典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分析和理解探春这个“文学典型”的“社会思想意义”,自然不能脱离这个典型形象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也就是说要从封建时代的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观念上进行深入的剖析,才能正确的理解和认识这个文学典型所具有的社会思想意义。任何忽视(或否认)当时社会现实、思想潮流对人物形象塑造的意义,都是不够全面的,同时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春和书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是同父异母的兄妹。宝玉的母亲王夫人是贾政的正妻,探春的母亲赵姨娘是贾政的“偏房”——妾。在封建贵族家庭的婚姻生活里,“妾”只是男人的附属品,地位卑微。按封建宗法等级规范,正妻所生的孩子叫“嫡出”,妾所生的孩子叫“庶出”,探春便是“庶出”的女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嫡”与“庶”在社会地位上是有严格区别的,比如在财产和爵位的继承权上,只有“嫡出”的才有继承祖制的优先权益,探春是个女孩,不存在继承权问题。但是在人们的世俗观念里,由于生母的身份地位卑微,“庶出”的后代如果不是很优秀就会被世人鄙视的,而“庶出”者本人也往往会有低人一等的心理阴影。与探春同父同母的弟弟贾环,便是最明显的例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书中所述,贾环模样猥琐,性格顽劣,虽然有着贵族子弟同样良好的读书环境,却学无长进。在一次中秋夜宴上,他写的一首诗也只有宁府的大老爷贾赦(就是欲强娶鸳鸯为妾致其自尽的大色狼)“连声赞好”。曹雪芹没有把诗文展示出来,我们也无从评判,但贾赦的人品本就低劣,他不夸宝玉和贾兰(李纨的儿子),偏夸贾环,可见其用心并非在诗文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春则不同。也许正是应了那句民间俗语“女孩像父男孩像母”的一般规律吧,探春的外表容貌和禀赋素质都遗传了父亲贾政的基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贾政虽然做着一个为官袭职的从五品小官,但他却是《红楼梦》里的男人中最正统、正派,也最出色的一个。他相貌堂堂,“喜欢读书”,“大有祖风”,“非膏粱轻薄仕宦之徒”。</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春在极大程度上像了她父亲。小说第三回林黛玉进府时第一次见到探春,书中为探春写照“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彩精华,见之忘俗”,是个标致的美人儿,且才思敏捷,精明能干,个性疏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惜墨如金的曹雪芹,为了刻画探春这位“庶出”女子的完美艺术形象,专门开辟章节对大观园诗社的创建和活动,以及“探春理家”的情节铺垫都作了详尽描述,使这一典型形象呈现出浓彩重墨立体丰满的艺术感染力而深入人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观园里的第一个诗社“海棠社”就是在探春的发起下成立的,这是个很有象征意义的事件,是《红楼梦》诗意化色彩的启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场诗会,探春是第一个交卷的。虽然大观园里才女如云,探春的诗才不及黛玉、宝钗、湘云等,但在第二场诗社活动——菊花诗会上,她的咏菊诗却排在了第二位(黛玉排第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大观园诗社的赛诗活动,给红楼诗意增添了悠远的韵味和品之不尽的艺术魅力的话,探春作为诗社的发起人是功不可没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曹雪芹用“精明才干”和“高洁之志”这样的性格特点来刻画探春的形象,把她描绘为大观园儿女中最有才干和志气的女子。探春的才干主要体现在“理家”和“抄捡”两大事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熙凤因小产亏虚而病倒,王夫人便命探春合同李纨,后又让宝钗协助,担负起“管家”之职。 探春果然不负王夫人重望,其“精细处不让凤姐”。她的精明才干侧重于见识远虑,具有兴利除弊的善政,连凤姐也不禁大加赞赏。从“理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不仅有主见,有抱负,而且是个办事练达、很有决断能力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抄捡大观园”是《红楼梦》里的一件大事,因为这件事具有象征贾府(实际隐喻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转折意义,是曹雪芹精心设计的一个桥段。</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抄捡”时,所有主子辈如宝玉、黛玉等处都被仔细搜捡了,宝玉的大丫鬟晴雯还因此被撵出大观园而丢了性命,只有探春不仅不让搜查她的丫鬟,还当众给了王善保家的一记耳光,连凤姐、平儿都忙着陪笑解劝。</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春是个志向高远的人,但是在“男尊女卑”的封建宗法制度下,女性是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个性被压抑扭曲,活动与思想空间都受到极大限制。她曾对生母赵姨娘说过:“我但凡是个男人,可以出得去,我必早走了,立一番事业,那时自有我一番道理,偏我是女孩儿家,一句多话也没得我乱说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封建时代,身为女性已是很不幸了,而如果还是“庶出”的女性,那就更是不堪了。假使像迎春、.惜春那样性格软弱与世无争的女性倒也罢了,偏偏探春又天性禀赋了贾府祖上的基因,是个心高志大、才华横溢、气傲骄矜的女子,而无生俱来无法改变的“庶出”身份,就像一根无法拔除的刺,深深地扎在她的心里,给她带来了一种极强的甚至连她自己也不愿承认的自卑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种自卑感强烈地刺激着她的自尊心,使她在黛玉、宝钗、湘云等姐妹们面前多了一层心思,一份屈辱。又由于她的生母赵姨娘“都是些阴微鄙贱的见识”,府里上下除了父亲贾政没一个人瞧得起,使她的这份“屈辱”进而成了一种耻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赵姨娘为人之妾身份卑微,在那个“尊嫡卑庶”的封建时代,如何才能改变自己和儿子贾环的命运呢?她那些“阴微鄙贱的见识”所能想到和苦心思虑的是如何除掉王夫人的命根子宝玉和执掌家务管理大权的王熙凤,让儿子贾环夺到家族的继承权,从而跻身主宰家族命运的主子的行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应该说,赵姨娘也是一个深受封建礼教与宗法等级制度压迫和损害极深的不幸女性,她身上既有阴暗丑陋的品质,又有着本能的不甘于底层卑贱命运的反抗性格。但她选择的方式却令人嫌恶,以至于贾府上下除了贾政和儿子贾环,几乎无人看得起她,就连亲生女儿探春也以她为耻,在心灵与情感上远避之犹恐不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宝玉有一次偶尔在探春面前提起赵姨娘,就像是触到了她的烦心事,“登时沉下脸来”,“益发动了气”。她对宝玉明确说过“我只管认得老爷、太太两个人,别人我一概不管”,“什么偏的庶的,我也不知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有红评家指责探春不认生母而只亲近王夫人是“一心往高枝攀”,是一种“毫无人性的行为”。我觉得此说有点偏颇了,因为分析任何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学形象,是不能脱离时代背景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春生于贵族之家,虽然是“庶出”,但也必然地接受了浓厚的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会自觉地遵循着宗法贵族的伦理纲常。事实上她也无法摆脱封建礼教等级森严的宗法关系的束缚。那么,她又怎么可能和生母赵姨娘保持着一种超出等级观念的纯自然的亲情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这个角度来说,探春的“无情”实际上并没有超出封建伦理教条所规范的“理”。也只有这样,她才能在这个封建贵族大家庭里立足。作者曹雪芹正是通过这些情节的铺垫,深刻地揭露了封建伦理道德的虚伪和对人性的扭曲与摧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探春后来远嫁海隅,从《分骨肉》曲中我们看到她也有着和昭君出塞同样的幽怨与悲苦。她的婚姻和元春、迎春等姐妹们一样,都是封建贵族家庭利益的牺牲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姑娘贾探春是曹雪芹浓彩重墨精心塑造的一个极富社会思想意义的文学典型,在这个艺术典型的生命里,熔铸了作者写作《红楼梦》的主旨,即“闺阁中历历有人”和对“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的讴歌,以及对腐朽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礼法与道德观念的无情揭露和批判。</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