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0.3万寿寺

马英浩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长河北岸的万寿寺。抬眼望去,参天古木,红墙古刹,一派肃穆。万寿寺由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慈圣皇太后出资修建,至今已有445年的历史。后经明清两朝的兴修、扩建,形成了集寺院、园林、皇家行宫于一体的大型古代建筑群。 2018年,万寿寺修缮工程全面启动,这是建寺以来第五次大型修缮,也是120余年来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修缮工程。经过四年的修缮万寿寺于2022年重张对外开放。 重张后的北京万寿寺,果然不负皇家庙宇盛名。踏进这座古刹,历史的年轮仿佛在殿堂、碑石、古松间缓缓回转。 本次开放区域包括万寿寺中路前六进院以及东路方丈院。 穿过天王殿、慧日长辉殿,进入第三进院,这里有万寿寺最高建筑万寿阁。 阁内“吉物咏”吉寿文物专题展上,一件件器物、服饰、书画、文房四宝,一个个寓意吉祥的符号,不仅传递出自古以来人们对健康长寿的期盼,还可以一窥古人的审美趣味。 第四进院是大禅堂,这里正在举办“万几余睱”清代皇室及其后裔书画作品展。北京艺术博物馆现有藏品约13万件,品类和数量十分丰富。其中乾隆御笔《岁朝图》是首次公开亮相,这是乾隆皇帝为生母崇庆皇太后亲手绘制的‘新年贺卡’,图中绘有如意、梅花、柿子等吉祥物件,寄托对母亲长寿安康的祈望。乾隆一生留下吟咏这里的诗作多达46首。 绕过“后花园”,便是乾隆御碑亭和无量寿佛殿。佛殿两侧是中西合璧的“西洋门”,始建于乾隆时期,门上雕刻具有西洋风格。只见御碑亭旁,苍松、翠柏、银杏等错落有致,亭亭如盖。 走近山门殿,映入眼帘的是殿门上方悬挂的“欶建护国万寿寺”匾额,这是顺治帝的御笔。山门殿顶彩绘的近百只形态各异的红色蝙蝠,飞翔于青天流云之间,寓意“洪福齐天”。 有“长河第一闸”之称的广源闸就位于万寿寺前。 万寿寺门口的长河连接着积水潭(今什刹海)和瓮山泊(今颐和园昆明湖)。元朝郭守敬开凿通惠河时,引白浮泉和西山诸泉汇入翁山泊,再经长河流进积水潭,长河因此成为大运河北京段的重要一环。 这条长河引水通道,在清代经过治理,成为连接紫禁城和颐和园的水路,是皇家来往停留休息和换船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