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兰:赫尔辛基,岩石教堂、苏芬战争

力东

<div><b><br></b></div><div><b>芬兰:赫尔辛基,岩石教堂、苏芬战争</b><br></div><div><br></div><div>时间:2017. 08. 11 9:30—10:10<br>地点:芬兰 赫尔辛基,岩石教堂<br>天气:13—24度,晴有时多云转阴<br></div><div><br></div><div><br></div>▼岩石教堂的外观<div>门口排队的人们</div> <h3></h3><h3><br></h3> <h3></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岩石教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岩石教堂是几乎所有造访赫尔辛基的游客的必游之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座闻名欧洲的教堂是<b>从一整块岩石中开凿出来的</b>,由著名设计师Timo和TuomoSuomalainen设计,1969年完工。站在教堂外,映入眼帘的是一块巨大的岩石,看不到一般教堂所具有的尖顶和钟楼,只有一个直径20多米的淡蓝色铜制圆形拱顶暴露在岩石的最上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教堂的屋顶由100条放射状的梁柱支撑,同时镶嵌透明玻璃,丝毫感觉不到身处地下。内部墙面仍为原有的岩石,入口设计成隧道。教堂的正厅可以容纳约750人做礼拜,除了各种宗教仪式和举行婚礼,还不定期的举行包括交响乐在内的各种音乐会。由于大厅呈环形,音响效果非常好,适合小型乐队和无伴奏合唱团演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我至今参观过的最独特的教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风琴</p> <h3></h3><h3><br></h3> <h3></h3> <h3></h3> <h3><p><b><br></b></p><p><b>苏芬战争</b></p><p><br></p><p></p></h3><h3>在岩石教堂门前排队时,与团友们议论起芬兰。有人认为 “芬兰是个不值得一提的北欧小国……“。我对他们说:“芬兰是我最佩服的国家之一”。</h3><p><br></p><p></p><p>面对团友们的疑惑,我告诉他们:“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国,面对庞然大物苏联的侵略时,芬兰军民用轻武器反抗拥有飞机、坦克、大炮的苏军,并创造出震惊世界的辉煌战绩。<font color="#167efb"><b>这是现代战争史上最完美的游击战争,没有之一!</b></font>“</p><p><br></p><p></p><p>1939年的9月至10月,苏联刚刚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又与德国勾结在一起瓜分了波兰。紧接着斯大林又无耻地以苏联的边境安全为借口,要求芬兰割让一部分国土给苏联。这种无理取闹的要求,遭到芬兰政府的严词拒绝。</p><p><br></p><p></p><p>1939年11月30日早晨,苏联轰炸机突然出现在芬兰上空,对芬兰的几乎全部城镇进行无差别轰炸。当天,23个苏联红军师在2000多辆坦克装甲车的掩护侵入芬兰领土。</p><p><br></p><p></p><p>芬兰是一个只有300多万人口的小国,现在他们面对着数十万侵略军的大举入侵。</p><p><br></p><p></p><p>1939年的冬季,是欧洲近百年最寒冷的冬季。芬兰人面临着投降还是战斗的选择。尽管与苏联相比,芬兰的国力简直不值一提。但是成千上万的芬兰士兵还是默默的进入了曼海姆防线上的林海雪原之中。</p><p><br></p><p></p><p>战争开始时正赶上一场大雪,战区积雪深达1米,给苏联红军的行动带来极大不便,却给擅长滑雪的芬兰军队提供了一显身手的机会。</p><p><br></p><p></p><p>当苏军沿着狭窄的公路进入芬兰深处山区时,芬兰”白色魔鬼“便无处不在了。这些芬兰滑雪营士兵,都是神枪手,行动迅速,枪法精准,头脑灵活聪明。他们穿着白色伪装服在渺无人烟的森林,密布的湖泊周围神出鬼没的打击苏军。</p><p><br></p><p></p><p>芬兰军队缺乏重武器和成编制大部队作战的经验,但是富于狩猎经验,团结性强、身体素质超好的芬兰士兵充分利用了在冬季密林山地小股作战、各个击破的战法。以世界上最高强的游击战打的大兵团攻击的苏军晕头转向。在大雪中,穿着臃肿的绿色和褐色军装的苏军成为芬兰狙击手再好不过的靶子。虽然,这些专业猎手只有老式莫辛纳甘步枪,但是他们的远距离射杀,让他们有了白色死神的尊称。</p><p><br></p><p></p><p>苏军被地形分割成一个又一个的小部队。此时,那些主要由农民,猎手和伐木工人组成的芬兰军队就会突然在一个深夜出现在苏军周围射杀这些没有掩体,被严寒冻的难以动弹的苏军士兵。</p><p><br></p><p></p><p>在苏芬战争期间,芬兰军民总计击落了超过500架苏联战机。那些跳伞的苏军飞行员不是被愤怒的群众打死,就是进了战俘营。</p><p><br></p><p></p><p>苏芬战争,芬兰军队伤亡7万多人(死亡9000人),而苏军伤亡数字则高达60万(275000人死亡)。也就是说<font color="#167efb">战损比为1:30,苏军每死亡30人,芬军才死亡1人</font>。</p><p><br></p><p></p><p>芬军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以轻武器打重武器的战斗中,打出这样悬殊的战损比,堪称创造了奇迹。在这些芬兰狙击手中,最强的狙击手<b>西蒙·海耶</b>,他在苏芬战场上创造了505个可确认的击杀,创造了世界纪录。</p><p><br></p><p></p><p>苏联最终惨胜芬兰,令其割让与租借部份领土,而后于1940年3月13日双方签订《莫斯科和平协定》为结束。战争从1939年11月30日爆发,到1940年3月结束,历时3个多月。</p><p><br></p><p></p><p>一位苏军将领哀叹:这场战争我们得到了什么?只得到了20多万红军将士的墓碑!”</p><p><br></p><p></p><p>芬兰被瑞典统治了几百年,接着又被沙俄统治了100多年。列宁是从芬兰首都赫尔辛基回国发动 “十月革命”的,临行之前他许诺 “若能掌握掌权,就让芬兰独立”。“十月革命” 成功之后,芬兰于1917年12月6日宣告独立。芬兰人民珍视来之不易的独立和自由,即使面对着强敌,他们自愿地为了独立和自由而战,并创造出辉煌的战绩。</p><p><br></p><p></p><p>这场战争也使希特勒看穿了苏联这只”纸老虎“,最后下决心进攻苏联。</p><p><br></p><p></p><p>从圣彼得堡乘车去赫尔辛基,因为想到了 ”苏芬战争“,我一直仔细地观察沿途的地形地貌。一路上没有高山峻岭,也没有大河深谷,大多为平地,加上少许丘陵。就在这样无险可守的地带,芬兰打出了世界上最完美的游击战争。伟哉,芬兰!!</p><p><br></p><p></p><p></p><p>对照抗日战争,我们也可以看到其中的差距。我们必须承认芬兰人的在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团结精神,以及誓死反抗侵略的铁血决心,要远远胜于当时的中国。</p><p><br></p>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h3></h3> <div><br></div><div><b>编后语</b>:<br>我的美篇《俄罗斯+北欧4国游》系列共36集,于2017年8—9月发布后美友反响颇佳。<br>当时发布时,因未投稿,结果造成全部未“加精”(“加精”,即被美篇加“精选”)。说来惭愧,那时我对“投稿”、“加精”还真没有什么概念。孤陋寡闻,害死人。呵呵<br>故决定利用点时间将此系列加以编辑之后,再重新发布。<br>请理解!<br>感谢您的支持!!<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