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5年,谭友林将军被“解放”出来,军委想要他继续做工程兵司令员,但是被将军拒绝了。理由是:他如果回去了,那些曾经整过自己的干部,他们的工作不好做。即便是在这种时候,将军依然是为别人着想,这份高风亮节,着实让人感动不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任新疆军区司令员的杨勇,趁机请求中央军委将具有指挥施工工程经验的谭友林安置在新疆,协助自己修筑天山战备公路、南疆铁路。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谭友林来到西域边疆。1975年6月任新疆军区副司令员、继任新疆军区副政委,1979年5月任乌鲁木齐军区副政委,1980年1月开始任乌鲁木齐军区政委,1979年9月-1983年4月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直至1983年10月调任兰州军区政委。期间,坐镇新疆八年,尤其是协助、落实杨勇司令员经营天山、构筑“两路(南疆铁路、天山战备公路)”功不可没,名垂新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疆期间,谭友林多次莅临我们惠远边防部队视察。先后两次与杨勇司令员一同下边防,检查指导工作。中间陪同军委副主席杨尚昆到部队视察、接见。尔后又与司令员肖全夫一起来到惠远部队,指导部队建设、边防工作,并和部队干部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首长排右七是谭友林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右一是谭友林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排左六是谭友林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排左一是谭友林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多次来到惠远边防部队视察,谭友林将军的英雄事迹和传奇人生,经身边人、下属相传,不胫而走,广播开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一,贺龙“枪口夺人”,救下“谭娃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友林的第一个伯乐和上级,就是“两把菜刀闹革命”的贺老总。说起来,贺老总不但是谭友林的第一个伯乐,还是他的救命恩人。那还是1931年的一天,刚刚从湖北石首洪湖军校毕业不久的谭友林,被夏曦扣上“改组派”帽子抓起来要枪毙。不满15岁的谭友林委屈得哇哇大哭,恰巧被贺老总碰见。贺老总了解详情,当场发了火:“一个洪湖边上没有爹的苦娃子,他能是啥子改组派吗?”“放调他,我打包票!”幸运的谭友林捡回了一条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贺老总的羽翼下,勤奋好学的谭友林迅速成长,1935年2月当上了团政委。半年以后,19岁的谭友林成为红二军团5师“娃娃政委”,搭档22岁的师长贺炳炎,成为红二方面军的开路先锋。后来,红5师改编为红32军96师,王尚荣任师长,谭友林继续任政委。过草地时,谭友林得了伤寒,高烧不退,受伤的右臂也感染化脓,警卫员只好把他绑在马背上跟着大队行军。贺老总听说以后,给军医杨云阶下死命令:“无论如何也要把谭友林救活。”杨云阶不敢怠慢,采集、配置50多副草药,才让谭友林逐渐好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谭友林很感激党,感激贺龙的多次救命之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二,周恩来为“娃娃政委”疗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7年初,谭友林作为红二方面军选派的将领进入红军大学。行前,亲身携带一封由贺龙、任弼时、关向应三位首长联名给周恩来写信:请求照顾“娃娃政委”谭友林,有条件的话,最好给他的右臂做个手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友林一到延安报完到,就拿着贺老总的信找到了周副主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副主席和贺老总早在南昌起义就成了莫逆之交,一听说贺老总来信,急忙拆开阅读,看了贺老总的信,又看看一脸稚气的谭友林,温和地说:“小同志,你们的师政委现在哪里啊?”谭友林一听,知道周副主席把自己当成送信的警卫员了,脸蛋一下红了:“报告周副主席,我就是96师的师政委,我叫谭友林。”周副主席一听哈哈大笑:“小谭政委,你多大了?”谭友林大声回答:“报告周副主席,我21岁了,是虚岁。”周副主席又问:“你这么小年纪就当了师政委,战士们服你管吗?”谭友林认真地回答:“报告周副主席,我不是一个人,我的背后是师党委组织。”周副主席点点头:“你这个娃娃政委,很有师政委的水平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周恩来副主席专程请国际友好人士马海德医生为谭友林检查伤势,马海德说:“为保住右手,务必马上手术。”但当时不具备条件。以后在周恩来、贺龙的亲自安排下,谭友林乔装成青年学生,于1937年5月来到西安广仁医院,开了5刀,才把进攻塔卧镇时留在谭友林右臂两年之久的子弹取了出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三,彭雪枫“点将抢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夏,谭友林在武汉汇报工作时见到了周副主席、叶参座。在这里,谭友林还见到了新四军留守处处长彭雪枫,他刚刚奉命组建新四军游击支队,正是用人之际。彭雪枫久闻谭友林的大名,但一直没有机会单独相见,这一次遇到岂能再放他走。谭友林本来就有上前线作战初衷被彭雪枫打动了,说:“这事要请示周副主席同意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彭雪枫决心一定,亲自“挖人”。 遂几经请示周副主席和叶参座后,终于得到批准,将谭友林搞到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随后,谭友林直接随彭雪枫来到河南确山竹沟镇,任留守处教导队队长兼政委。10月,新四军豫东游击支队成立,彭雪枫任司令员兼政委,谭友林任政治部副主任。年底,彭雪枫派谭友林带着5名干部,去改造收编河南杞县土著武装李寿山大队。区区6人去收编200多人的队伍,不仅要勇气,更需要智谋。冒着生命危险,经过艰苦斗争和倾心教育,谭友林终于在翌年1月,将该部完整带到安徽亳县,与游击支队二大队合编为游击支队二团,谭友林亲任任政委,李寿山任副团长。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9年春,谭友林等率二团开赴处于敌占区与蒋管区结合部的安徽萧县开展游击战。临近的宿迁地区驻扎着一支以张振福为首的汉奸队伍,打着“抗日”的旗号,索粮要饷,鱼肉乡里。谭友林决定智取张部,利用张振福口头上“抗日”,邀请他率部来二团驻地联欢之际,仅半个小时便结束激烈战斗,缴获轻重机枪13挺,步枪200余支,驳壳枪50多支,迫击炮2门,在萧县迅速站稳了脚跟,打开了局面。1939年11月,游击支队正式被改称为新四军六支队,谭友林任三总队队长兼政委。1940年6月1日,六支队举行五卅运动15周年纪念大会暨阅兵仪式。由于汉奸告密,日军快速部队在坦克的掩护下向会场袭来。担任阅兵总指挥的谭友林镇定地指挥八团掩护支队领导安全转移,他命令战士们隐蔽到交通壕里,避开坦克专打躲在后边的步兵战术,打退了日军一次次地冲锋,一直坚持到黄昏,待新四军援军赶到全线发起反击时,日军仓皇逃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短短的两年时间,新四军六支队由300多人迅速发展到1.7万余人。7月,被改编为八路军四纵队,谭友林任六旅旅长。1941年皖南事变后,四纵队改编为新四军四师,谭友林任十二旅旅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四,当选延安七大代表的殊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豫皖苏边区党委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后改番号为新四军第六支队),于1939年9月1日在涡阳以北曹市集召开第一次党代表大会。大会遵照党中央的指示,选举出谭友林作为豫皖苏边区和新四军游击支队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当时,谭友林虽已经改任八路军四纵六旅旅长、旅党委书记,党中央仍然批准他作为新四军游击支队的唯一七大代表,前往延安参加具有历史意义的七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0年冬,按照党中央通知,出席党的“七大”的代表起程赴延安,参加即将召开的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临行前,谭友林到八路军四纵队(即原先的新四军第六支队)司令部去向彭雪枫司令员兼政委请示汇报工作,彭雪枫与谭友林进行了一次难忘的促膝谈心。彭雪枫委婉指出了谭友林的缺点:心直是好的,但口快不一定好,因为口快容易出毛病,容易伤害别人自尊心。由此可见,彭雪枫对谭友林的珍爱与期望。为了谭友林等安全奔赴延安,彭雪枫给他们准备了“护身符”。这个给七大代表团准备的“护身符”,是板桥击落的日本飞机残骸。谭友林等人带往郑州、洛阳等地用于展览激发国人士气。多亏彭雪枫的精心准备,骑2军军长何柱国一路放行,还开了通行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国内外形势发生急剧变化,七大数次延期召开 。来延安参加七大的军队代表组成军事高干队,由杨勇任队长、谭友林任支部书记,他们一边学习,一边等候七大召开。后军事高干队并入中央党校一部,谭友林与陈赓、邵式平等属于一个支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七大多次延期,谭友林在延安一待5年,再也没能和彭雪枫见上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五,陈云盼得“望眼欲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5年11月,谭友林任松江军区哈北(第四)军分区司令员,后兼东北民主联军三五九旅副旅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东北匪患严重,北满尤甚,有6万匪众,且多为国民党收编的政治土匪,他们占山为王,祸害四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央北满分局书记陈云把剿匪作为建立巩固的北满根据地的重要任务,决胜一环,急调三五九旅到北满剿匪。因严冬大雪交通不便,部队行动受阻。陈云几乎每天都要问三五九旅到了什么地方,他的秘书说:“陈云同志盼得望眼欲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五九旅到北满后,按照陈云指示,经过3个月的追剿,歼灭了大量土匪。但“四大旗杆”匪首谢文东、李华堂、张雨新、孙荣久纠集残匪,化成几十股分散钻进深山老林。1946年,陈云提议成立了合江省军区剿匪指挥部,贺晋年为总指挥,谭友林为副总指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友林率三五九旅主力部队进入土匪出没的老爷岭地区,根据残余土匪分散游击的特点,他认为集中兵力围剿,等于拳头打跳蚤,于是提出了“小分队进剿”的策略,这便是《智取威虎山》中“小分队”的来历。到1947年4月,合江省内的土匪被全部肃清,这其中,谭友林战功卓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六,彭德怀夸三十九军打得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0年10月25日,谭友林任志愿军三十九军副军长,第一批跨过鸭绿江赴朝参战。云山是朝鲜北方的交通枢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守敌是南朝鲜军第一师。志愿军总部将攻克云山的重任交给了三十九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总攻时间定在11月1日19时30分。1日下午,谭友林带作战参谋深入前沿阵地,逐团逐营检查总攻前的准备工作。15时30分,前沿观察员报告:敌人活动频繁,部分坦克、汽车开始发动,有撤退的迹象。此时距原定总攻时间还有4个小时,战机稍纵即逝。谭友林立即返回军部,与军长吴信泉等商量对策,决定急报总部,立即发动攻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5时40分,在炮兵向敌方阵地实施炮火覆盖后,三十九军各部以排山倒海之势向云山守敌发起向心突击。在与敌激战中,志愿军惊异地发现对手并非南朝鲜军,而是号称“160年没打过败仗”的美军“王牌”骑兵第一师。云山之战也就成为志愿军入朝后与美军的首次交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三十九军突然发起的猛烈攻击,将美军打了个措手不及。谭友林与吴信泉等指挥部队发挥夜战、近战的优势,采取正面攻击与侧后突击相结合的战法,激战至3日夜,全歼被围云山守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云山之战中,志愿军首次以劣势装备打败了现代化装备的美军。此役共毙伤俘美骑兵第一师八团、南朝鲜军第一师十二团各一部共2046人,其中美军1840余人,击落飞机3架,缴获飞机4架,击毁与缴获坦克28辆、汽车176辆、各种火炮119门及大批枪支弹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东北三只虎:38军、39军、40军,哪一支部队堪称抗美援朝的“虎王”?三十九军的云山之战打出了国威、军威。彭德怀高度评价:“三十九军打得好!美骑一师这个‘王牌军’从未吃过败仗,这回败在了我三十九军手下!”毛泽东幽默地点评云山之战:“实践证明,美军不可怕,纸老虎毕竟是纸老虎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紧接着谭友林和吴信泉又率部参加第二、第三、第四战役,取得了痛击美二十五师、收复平壤、解放汉城、横城大捷等胜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七,不计荣誉重事业,罗荣桓元帅当面道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55年的一天,公安部的办公室内,罗荣桓元帅正和一个人相对而坐。略微寒暄几句后,罗元帅诚恳地说:“你的军衔授低了。凭资历、职务,与你同期的战友授的都是中将军衔,我向你承认错误,我们的工作不够细致。”作为中将、少将军衔评定的负责人,罗荣桓元帅的话里满是歉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罗荣桓元帅说得没错。由于一些资料的遗漏,确实有一个人的军衔给低了。此人不但资历老,而且战功赫赫。别的不说,光凭着胸前4枚亮闪闪的勋章,他也应该更进一步。那么此人是谁?为何会被称为“五星少将”呢?他的军衔评定,后来又引起了怎样的一场风波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此人,名叫谭友林,新中国的开国少将。相信不是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恐怕没怎么听说过他。那么,说一个熟悉的:抗美援朝时候的“常胜军”听说过吗?就是那支在朝鲜战场从头打到尾,而且无一败绩的英雄部队。他的正军长是吴信泉将军,而副军长,就是谭友林。当然谭友林的战功,远远不止抗美援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事情的缘由是,1955年谭友林被授予了少将军衔,对于这个军衔,谭友林自己没觉得有什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反差,一些老战友却是坐不住了。王震、萧克、李达、甘泗淇、贺炳炎、余秋里、王尚荣、杨秀山等八位开国将军联名给总政治部写了一封信,希望能改授谭友林中将军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时任总政主任的罗荣桓经过了解后表示,确实是他们的工作犯了错误。于是向谭友林当面道歉,并且说军委可以给他增补为中将。但当即遭到谭友林拒绝,谭友林说:“和我同期参加革命的许多战友为革命早就牺牲了生命,我现在有了家,儿女满堂,我还有什么不满足的呢?”常胜将军谭友林最终还是心安理得地成为少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八,全军唯一获得五枚一级功勋奖章的开国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国1955年的授衔大会上,除了授予军衔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活动,那就是授勋。在授衔大会上,共有三枚勋章被授予不同的开国将领。这三枚勋章分别是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这三枚勋章在我国1955年的授衔大会上共被142人获得,其中能同时获得这三枚勋章的只有14位少将,而在这14人当中,唯有一个在后来又获得了两枚一级勋章,他也是我国唯一一个获得五枚一级勋章的开国少将,比元帅大将都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所以,谭友林是全军唯一获得中朝两国5枚一级功勋奖章(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荣誉勋章,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的开国少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说到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授予的一级自由独立勋章,还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1991年,已经退休多年的原入朝作战的39军副军长谭友林,应邀组团访问朝鲜。这次访朝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因为40多年前,他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了惊人的战功,为抗美援朝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因此被朝鲜政府授予了二级自由独立勋章。时光荏苒,再次踏上朝鲜的土地,对于谭友林而言,这是一次强烈的回顾和留恋。然而,在朝鲜待了一段时间后,得知谭友林将军一行人准备离开,金日成立即下达紧急命令:“延迟这趟航班起飞!”看到这样的举动,谭友林将军一行人有些困惑,这时朝鲜政府代表赶到机场,传达金日成主席的指示:为谭友林将军颁发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待人员告诉谭友林,其实当年朝鲜方面想要给谭友林授予一级勋章,但由于谭友林已经回国,就没能颁发。金日成指示为谭友林补发迟到了几十年的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举行一场隆重的授勋仪式,将谭友林的二级勋章升级为一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半个世纪前的云山之战中,谭友林作为39军副军长,指挥着我军歼灭了美军的王牌部队,创造了关键性的胜利,对整个抗美援朝战局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纪念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同时也为了弘扬中朝友谊,金日成决定亲自将谭友林的勋章升级并授予他。那个年代,39军的英勇事迹传遍大江南北,而谭友林更是抗美援朝事业的不朽象征。在令人瞩目的颁奖仪式上,谭友林佩戴着新授的朝鲜一级自由独立勋章,站在了历史的高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九,遭受“文革”迫害致残,又坚强站起来的不屈将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革”中,谭友林坚持正义,与林彪、“四人帮”反党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遭到诬陷与迫害。他在北京被关押三年后,以疏散为名被遣送到河南工程兵农场继续关押,1971年转移到徐州又被关押两年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此期间,所谓“贺龙专案组”的人员多次要他提供贺龙所谓军阀、叛徒等黑材料,谭友林立场坚定、旗帜鲜明,给专案组予以有力回击,从而激怒了他们,“造反派”用各种手段批斗他。他的腰部被打成重伤,留下终身残疾,到1972年病情危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友林的妻子鲁方拄着拐杖四处奔波,设法营救谭友林。王震副主席几经周折,亲手将鲁方的申诉信交给周总理。总理看后十分气愤,立即要秘书打电话,解救谭友林,要允许亲属前去探望。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谭友林于1973年初回京治病。经过“文革”磨难,他又一次奇迹般地站了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军委拟安排谭友林回工程兵任司令员,征询个人意见。这位深受迫害的将军,此时却替那些曾在运动中丧失理智整过自己、有过激行为的干部着想,深怕自己回去后他们不好工作,便向组织表示还是不回去为好。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上文所说,此时杨勇司令员向军委建议,派谭友林到新疆军区协助自己工作。谭友林就随杨勇到新疆,一头扎进修筑南疆铁路和天山独库公路的指挥工作。在建国30周年前夕,“两路”全部竣工,忍辱负重的谭友林将军又向党和人民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故事十,旷世奇缘,一生受到三个“爱人”的生死之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个生死恋人邱云“牺牲噩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38年春,谭友林与钱瑛(新中国第一任监察部长)一起回到洪湖沙市重建鄂西特委。谭友林化妆成流亡学生,在七七事变后从北京迁来的朝阳学院“借读”。秘密工作中,谭友林结识了出身大户人家的朝阳学院进步女生邱云。在邱云强烈要求下,经过考察,钱瑛和谭友林发展邱云入党,并成为她的单线联系人,谭友林与邱云从此建立了革命恋情,许定终身。不久,由于谭友林的身份暴露,党组织要求他马上离开沙市,临别时邱云送给谭友林一块怀表和一封信,谭友林对邱云说:“我会在延安等你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友林在延安学习期间,多次向组织打听邱云的行踪,却等来了一个撕心裂肺的噩耗:1944年,钱英在延安见到谭友林,并告诉他:三年前,邱云从宜昌去重庆的船上,因叛徒出卖遭敌人抓捕,跳江牺牲。谭友林悲痛欲绝,为了祭奠邱云,他亲自在延安立了一块墓碑,时常过来祭奠,思念阴影一直难以忘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个生死恋人、周恩来干女儿鲁方(姜汝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党校大龄学员纷纷恋爱成家,唯独攻不开谭友林这座顽固堡垒。无奈大家积极调兵救援,最终在叶剑英、胡耀邦、罗瑞卿、陈赓、邓颖超、邵式平等诸多首长的命令式“攻心”下,经中央批准,谭友林和邓颖超干女儿、女战士鲁方成亲,于1944年3月18日,在周恩来夫妇腾出的窑洞中走进婚姻殿堂。周恩来和邓颖超特意翻箱倒柜找出一块红绸子,饱含深情地写上:</span></p><p class="ql-block">谭友林 姜汝芳(鲁方)</p><p class="ql-block"> 新婚之喜!同心同德!互敬互爱!</p><p class="ql-block"> 周恩来 邓颖超</p><p class="ql-block"> 一九四四年三月</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当晚杨家岭大礼堂舞会上,这对新婚夫妇成为舞场瞩目的焦点,毛主席着意点名江青与跳舞高手谭友林共舞祝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令他(她)们无比悔恨的是,文革中周恩来夫妇赠送的红绸子结婚赠联被抢劫,无影无踪。谭友林被关押,作为北京芭蕾舞学院党委书记的鲁方被红卫兵剃成全北京第一个“阴阳头”,也从不向江青屈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从此,谭友林鲁方恩爱夫妻,生儿育女,相守一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郭林祥、谭友林、辛元林可谓革命路上“三剑客”,情同手足。三人同是1930年参军、同是长征师团干部、同是延安中央党校学员、同是开国少将、同是在“文革”遭受迫害后一起来到乌鲁木齐军区工作的并肩战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个生死恋人段群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5月19日,鲁方因乳腺癌去世。临终前专门特意嘱托老上级、老战友郭林祥:走后请把知根知底的老战友、老邻居,已故副司令员辛元林夫人段群景介绍与谭友林相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6年8月,郭林祥不负相托,将段群景接到北京与谭友林等老友相聚,征求双方意见。半年后,在两家子女簇拥下谭友林和段群景走进新的婚姻殿堂,共度人生第二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心随谭友林68年的第一个生死恋人,“死而复生”终老九华山寺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再回到硝烟弥漫的战场。就在谭友林与鲁方在延安结婚的同年同月,一个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新四军四师女干部,正风雨无阻地奔波北上延安的征途。她就是谭友林的初恋情人邱云,化名韩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原来,邱云当年执行任中落难,但又奇迹般活了过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4年7月赶到陕北五堡,当邱云从刚刚自延安社会部调来的新县长口中得知:谭友林前些时刚结婚的消息后,一道晴天霹雳,顿时晕倒。但她最终接受了这个事实,为了不影响谭友林的生活,此后她选择在延安的一个偏远医院二十里铺医院为革命救死扶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47年8月,邱云与钱瑛在苏北不期而遇。钱瑛为邱云死而复生震惊不已,喜出望外。她这才把谭友林听到邱云牺牲消息的悲痛磨历如实相告,并劝解应重新寻找属于自己的爱情。邱云听说后,思念激情更加强烈,并恳请钱瑛务必保守秘密,绝不能告诉谭友林她还活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邱云时刻都在关注着谭友林的信息,始终秘密地跟随着他的脚步。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谭友林被派往东北剿匪,她追到东北。建国后,谭友林以志愿军三十九军副军长的身份,率队入朝作战。邱云收到消息后,她马上向组织申请,前往朝鲜救死扶伤,支援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就这样,邱云一个人改性埋名生活了几十年,终生不嫁。</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直到1987年春节过后,邱云粉碎性骨折在医院卧床八个多月时,得知谭友林的妻子鲁方因癌症去世快一年了,邱云唏嘘不已,犹豫了好几天,最后还是决定去北京与谭友林见上一面,或想“有情人终成眷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明节前赶到北京,急忙通过原昆明军区司令员张铚秀电话询问谭友林地址,张铚秀不知道自称韩雨者就是邱云,还特意请她参加战友谭友林与段群景结婚的礼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命运再一次把邱云击倒了,她别无选择,在清明节这一天悄悄消失在北京川流不息的人群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06年5月29日新华网消息:原中顾委委员、兰州军区原政委谭友林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5月22日在北京逝世。谭友林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十二届中央委员,十三届中顾委委员,中共十四、十五、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五届全国人大代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92岁的谭友林在段群景怀中走到人生终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邱云听到消息后,泪如雨下。这些年,谭友林一直都是她活下来的信念,现在他死了,已经没有任何牵挂,她的心也跟着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10年8月,九华山的一座寺庙里,一位学了二十多年中医的九旬老尼仍在座堂把脉,悬壶济世。香客们回忆,老尼已经在这里行医施善好多年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邱云是在谭友林逝世后走进山门的。这就是邱云坚定不移心随谭友林68年,不离不弃、终身未婚的最终归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备注:本文历史资料来自:各级首长口口相传的故事,后经参考屈全绳《西陲将星》“穿越硝烟的恋情”、(2015年9月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及主编段群景的《铁血将军旷世情》资料,比对、核实,敬请知情首长、战友指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值此,特向以上诸位老前辈、老首长致以崇高敬礼、衷心感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右二是《西陲将星》作者屈全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4年9月5日,时任乌鲁木齐军区组织部副部长的屈全绳,随从政治部主任李宣化视察惠远部队并特意考察了团育才学校,一起合影留念。</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