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重点展出绘画作品:</p><p class="ql-block">齐白石《聚珍十开册》、《荔枝图》</p><p class="ql-block">张大千《芳馨远闻》、《吹箫仕女图》</p><p class="ql-block">徐悲鸿《少陵诗意图》</p><p class="ql-block">傅抱石《金城图》</p><p class="ql-block">黄宾虹《吴淞记游图》</p><p class="ql-block">潘天寿《墨龙》</p><p class="ql-block">李可染《清漓风光》、《无限风光在险峰》</p><p class="ql-block">李苦禅《山岳钟英》</p><p class="ql-block">吴作人《熊猫》《水不在深》</p><p class="ql-block">吴冠中《长江万里图》</p><p class="ql-block">黄胄《丰乐图》、《载歌行》</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聚珍十开册》之一</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绿天野屋》</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雨后山光》</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荔枝图》</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寿桃》</p><p class="ql-block">以绛红和柠黄两种颜色没骨画桃,以浓墨画叶,对比强烈,色彩艳丽但不俗气,反而衬托桃子鲜艳欲滴。</p><p class="ql-block">左边树下题了两行大字,平衡了画面,他说这是我为你偷来的桃子,还带着清新的露气呢。</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多寿图》</p><p class="ql-block">bolo</p><p class="ql-block">133×32cm</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立轴</p><p class="ql-block">民生银行藏</p><p class="ql-block">以没骨大写意的画法,直接用洋红泼写出硕大的果实,再用一些柠檬黄,让桃子跃然纸上。然后以花青、赭墨画出叶子和枝干,用浓墨勾勒出叶茎。整体上寿桃颜色浓重艳丽,却艳而不俗,非常惹人喜爱。这是他开创的“红花墨叶”的大写意花鸟画风格。</p><p class="ql-block">年近60岁的他听从陈师曾先生的话,改变自己的风格,“衰年变法”,以花鸟画为中心开始变革,借鉴当时非常受欢迎的吴昌硕先生的作品,结合自身特点最终开创了“红花墨叶”派。墨叶继承传统文人画的大写意的手法;红花吸收了民问美术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芳馨远闻》</p><p class="ql-block">写意荷花,运用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摆脱了"自然再现"写实的束缚。画中印章和题跋文字占满了作品三个方向,右上角是大画家溥儒的一首咏荷诗。两人被称为"南张北溥",是相知相惜的挚友。</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荷花》</p> <p class="ql-block">华贵浓艳,"大千荷"。</p> <p class="ql-block">张大千《吹箫仕女图》</p><p class="ql-block">130x64.8cm</p><p class="ql-block">纸本</p><p class="ql-block">荣宝斋藏</p><p class="ql-block">画中仕女发髻简约,以牡丹花装扮,衣纹线条简洁流畅,面部体态雍容大方,慈眉善目,亦佛亦仙,再现盛世佳人的绝代风华。背景中大面积留白,仅以淡墨渲染了云雾,增加了古雅气氛。</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中的人物是张大千以敦煌菩萨为原型进行的再创作,其姿势略有变化,是临摹与创作的完美结合。1941年至1943年,张大千先生在敦煌进行了三年苦行僧式的生活,让他近距离接触了到佛教艺术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吴作人《金鱼》(水不在深)</p><p class="ql-block">晚年时期,他开始画金鱼,堪称一绝。他画的金鱼,身体有脉络,自然而生动,尤其尾巴的刻画,有力量且灵动。画面上方的题字"水不在深",既像游动的鱼儿又像出水的莲花,正合了吴作人自己说过的话,"我的字是画家的书法,不是书法家的书法,我用绘画的观点写字"。</p> <p class="ql-block">吴作人《熊猫》</p><p class="ql-block">大写意的画法,用浅色墨勾勒出熊猫的轮廓,深色墨染就熊猫的毛色。</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清漓风光图》</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清漓风光图》</p><p class="ql-block">298x155cm</p><p class="ql-block">青绿山水纸本立轴</p><p class="ql-block">1977年</p><p class="ql-block">北京文物交流中心藏</p><p class="ql-block">画家李可染先生一生钟爱桂林山水,这幅创作于1977年的《清漓风光图》就是他在创作成熟期的一幅作品。</p><p class="ql-block">他运用了“以大观小”的理念进行创作,这是北宋沈括提出的绘画美学思想,要求画家在观察事物时,不要把自己的视野固定死,要像大鸟和飞机一样翱翔在高空,俯瞰整个世界,以此来获得一种更广阔的更深远的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视野。</p><p class="ql-block">李可染先生还综合了平远、高远、深远三种构图法则,即仰视、俯视、平视三种视角。还将光引1入画面,厚重的墨体和轮廓光的强烈对比,既让人感觉眼前一亮,又构建出山的崇高。</p> <p class="ql-block">山中林木苍翠,掩映着村舍人家,江中帆影点点,顺流而下,远处群峰连绵不断、飘渺幽远……宛若人问仙境。</p> <p class="ql-block">李可染《清漓风光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span></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p><p class="ql-block">傅抱石(1904-1965),江西南昌人。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擅画山水,尤重石涛,尤好酒,中年创“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雄奇,苍茫迷离。人物画受顾恺之,陈老莲的影响较多,多作仕女、高士,形象高古。</p><p class="ql-block">抱石皴:为了把毛笔的性能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傅抱石“在运笔时加大了压力,将笔锋按倒,笔腹乃至笔根触纸,再略微捻转笔杆,笔毫便自为散开,一锋分为数锋,形成了独特的笔形——散锋开花笔”。</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运粮图》</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长白瀑布图》</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庐山胜境》</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西郊山景》</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 《三峡》</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袁安卧雪》</p> <p class="ql-block">傅抱石《金城图》</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长安画派:以赵望云、石鲁为代表的西安美术团体,以表现黄土高原古朴倔强为特征的山水画,和勤劳淳朴的陕北农民形象的人物画,地域色彩浓厚。代表人物有赵望云、黄胄、李梓盛、康师尧、何海霞、方济众、石鲁、刘文西等。</p> <p class="ql-block">赵望云(1906-1977),河北束鹿人。长安画派奠基人,现代著名国画家。擅长山水、人物,创作面向生活,画风于质朴厚重中蕴含秀雅,尤长于表现陕北山水和各族人民的劳动生活。</p><p class="ql-block">他的山水画不同于中国传统画的诗情画意。他关注民生与社会,以写生来展现山水的真实面貌,以及风貌之下的劳动人民。他说过,我是乡间人,画自己身临其境的景物,让我感到是一种生活上的责任。他描绘的大西北风貌作品,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和时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赵望云《茂林古松》</p><p class="ql-block">206×150cm</p><p class="ql-block">设色纸本镜心</p><p class="ql-block">1962年</p><p class="ql-block">北京文物交流中心藏</p><p class="ql-block">这幅《茂林古松》图,参天大树几乎占满了整幅画面,树冠遮天蔽日,树干浑圆粗壮,需要几个人才能环抱。松树松枝的画法比较传统,树千则用了大笔浓墨画出来,浓淡和谐。画中的点睛之处在于“人”。透过枝繁叶茂的松一条古道蜿蜒而来,古道上有一支欢乐向前的运货队伍。前面的人头上裹着白头巾,看装扮是一位西北老乡,他好像在和驮队的成员驴子及马们交谈,再往后看,隔了两棵树,有一只小驴子瞪大眼睛在低头吃草。而它身旁的老乡,则一脸慈爱地扭头看它。</p> <p class="ql-block">他画的毛驴、造型准确。笔简墨润、形象生动、活泼可爱,解放前人们送给他雅号——“赵望驴”。当今画驴名家黄胄,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而有所发展的。</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石鲁(1919-1982),因崇拜清石涛和鲁迅而改名“石鲁”, 四川仁寿人。“长安画派”的一面旗帜,“长安画派”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赵望云,石鲁将其进一步发扬光大。其绘画犷率、硬朗,有“黑、重、怪、野”之喻。</p> <p class="ql-block">石鲁《逆流过禹门》</p><p class="ql-block">141×66cm</p><p class="ql-block">1960年</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逆流过禹门》创作于1960年,描绘的是禹门的风土人情。禹门又叫龙门,位于今天山西河津县。黄河到了禹门,出峡谷由北向南而去,这里有一个渡口,波涛汹涌,如惊雷轰鸣。过去还没有黄河大桥时,渡口依靠大小船只往来。石鲁先生以画笔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峡谷里,黄河激流澎湃,几艘船只逆流而上。在近景处的一 艘船上一位船夫立于船头,他正奋力划浆,船头系着一根很粗的绳索,引导着我们的视线到画面中景处的山崖上,纤夫正在奋力地拉船。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黄河轰隆隆的水流声,和船工的吆喝呼喊声,磅礴气势呼之欲出。画中的黄河之水,水纹笔墨取自传统,但豪放酣畅、雄壮奔放。</p><p class="ql-block">石鲁打破了明清以来的传统绘画中色彩是笔墨的附庸,他使用赭石或者朱膘,来皴擦黄士和勾画水纹,强烈地表现出黄土高原和黄河浊流的效果,这是以往的水墨画所作不到的。可以说他的这一创造,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p> <p class="ql-block">石鲁《赤霞映碧流》</p><p class="ql-block">138×68cm</p><p class="ql-block">1961年</p><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藏</p> <p class="ql-block">60年代在西安美协,他团结一批国画家,成立国画研究室,提出“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的理念,对中国画笔墨语言进行革新,呈现出中国大西北的独特风光的新国画,他们的国画1961年在北京展出时,轰动画坛,被称为“长安画派”。</p><p class="ql-block">《赤霞映碧流》 是石魯先生这一时期的代表作。画作色彩使用了墨色、大红与绿色,强烈的色彩对比,用浓墨穿插其中,既稳定了画面结构,又衬托了地形的险峻异常。</p><p class="ql-block">为了表现黄河之水的激荡与湍急,画家采用了三种方法,一是在中间放置了一处三角形的山崖,以曲折河道增强流水的气势,二是用周围浑厚的山石与相对柔弱的流水进行对比,三是以小船来村托。三叶顺流而下的小舟,小船船身略倾斜,船上的人遇到急流,正在奋力转变船的方向。</p> <p class="ql-block">石鲁晚年作品《荷花》</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黄胄(1925年—1997年)原名梁淦堂,字映斋,生于河北蠡县,后迁居陕西西安。1940年随赵望云学国画。历任西北师范学院讲师、军事博物馆创作员、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等。多次到新疆、青海、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深入生活,尤以画新疆人物和驴著称,线条流畅,风格奔放。晚年自筹资金创建了我国第一座大型民办公助现代化艺术馆——炎黄艺术馆。</p><p class="ql-block">中国画驴第一人当属黄胄先生,人送雅号“驴贩子”。他称赞毛驴:虽不及牛马高贵,却能经风兩、耐霜雪,忍辱负重,辛劳终生,憨绝痴绝。黄胄的驴、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李可染的牛一起被称为“20世纪水墨画四绝”。</p> <p class="ql-block">黄冑《载歌行》</p><p class="ql-block">141×363cm</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北京画院藏</p><p class="ql-block">这一幅《载歌行》是黄冑先生描绘的新疆风情。在他的一生中,曾七次到新疆,创作了大量的速写和水墨作品。他本人性格豪爽,新疆的豪放大气与他的性格高度契合,他在新疆找到了直抒胸臆的对象。</p><p class="ql-block">本幅作品表现的是维族男女老少把自己种的蔬菜水果、饲养的鸡鸭、编织的挂毯拿到集市上去交换的场面。这幅画在构图和描述上明显有中国传统壁画的影子。画面中,人物多而不显杂乱,骏马和驴子欢快地奔跑,人物关系逻辑分明,面部真实流露。尤其是跟在大毛驴后面的那头小毛驴,毛绒绒的,憨头憨脑的很是可爱。</p> <p class="ql-block">黄胄 丰乐图</p><p class="ql-block"> 146×282cm 纸本设色 1962年 北京画院藏</p> <p class="ql-block">黄冑《丰乐图》局部</p><p class="ql-block">146×282cm</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1962年</p><p class="ql-block">北京画院藏</p> <p class="ql-block">《丰乐图》是黄冑先生1962年的作品,是表现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各族人民庆祝丰收、载歌载舞的经典之作。</p> <p class="ql-block">黄胄《葡萄熟了的时候》</p><p class="ql-block">220×86cm</p><p class="ql-block">设色人物纸本立轴</p><p class="ql-block">1978年</p><p class="ql-block">北京文物交流中心</p><p class="ql-block">一幅将西方速写融入中国水墨画的佳作。速写在黄青的艺术中占有重要位置。他通过速写,把生活中鲜活的人物活动记录下来。在速写基础上,他用毛笔,用传统笔墨表现出来,以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直追中国画的最高境界,形成独特的绘面风格。</p><p class="ql-block">画中新疆少女的线条,流畅有力,服装线条疏密有致,给人一种痛快豪爽、动感十足的气势,淋漓尽致地还原出了西北民族风情。</p> <p class="ql-block">黄冑《丰收》(赶集)</p><p class="ql-block">206×62cm</p><p class="ql-block">设色人物纸本立轴</p><p class="ql-block">北京文物交流中心藏</p><p class="ql-block">描绘的是两位南方少数民族姑娘挑着担子去赶集,一位姑娘挑着黄澄澄的果实和大公鸡,赤着脚稳步向前走,另一位姑娘则在安静地休息,回头凝望。近景处的竹子修长坚韧,远处的一片竹林,用笔墨晕染得有几分朦胧,使得画面层次分明。同样是黄胄先生创作的《丰收》图,这幅画不同于新疆风情的热烈奔放,显得非常婉约恬静。</p> <p class="ql-block">黄冑《牛》</p><p class="ql-block">纸本水墨</p><p class="ql-block">1987年</p><p class="ql-block">黄胄先生专门为国家图书馆创作</p><p class="ql-block">国家图书馆藏</p><p class="ql-block">黄冑先生以画驴著称,但是他也特别爱画牛因为他是属牛的。</p><p class="ql-block">这是在南方的一处水塘里,一头水牛悠闲的半闭着眼睛,它的身边有一些小鱼在欢快地游荡,浓郁的生活情趣扑面而来!黄胄这幅作品中,借鉴了西画的许多技法元素,有极强的透视感,他的牛是讲究造型,牛的双角有着优美的弧度,耳环铮亮,额头上的那一撮毛发也散发着健康的信息。左下角的水草与牛角、以及右上角的署名形成对角呼应关系。画的左边有一行题记,上书“北京图书馆存念”,这是典冑先生专门为国家图书馆创作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何海霞(1908~1998年),北京人,满族,张大千大风堂弟子,长安画派创始人之一,与石鲁、赵望云三足鼎立,作品个性鲜明,立意雄奇,有画坛“鬼手”之称。</p><p class="ql-block">历任陕西美协山水画家,西安美院国画教师,陕西国画院副院长、名誉院长,中国画研究院研究员等。</p><p class="ql-block">他的绘画老师韩公典先生是琉璃厂的坐堂民间画师。在那里他见到许多古代字面真迹,学会了临仿字画、补画、补字等技能,他也懂宇画鉴定,学到了全套传统笔墨功夫。</p><p class="ql-block">1935年,他拜在张大千先生门下,随师傅游历山东、川,继续大量临摹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真迹。</p><p class="ql-block">50年代,他的绘画进入成熟期,小青绿、大青绿,金碧、泼彩、泼墨和水墨浅绛,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与石鲁、赵望云一同进行山水画革新,从西北山水获得创作契机,共同创建了“长安画派”。</p> <p class="ql-block">何海霞的青绿山水</p> <p class="ql-block">何海霞《山水》</p><p class="ql-block">144x372.5 cm</p><p class="ql-block">1984年</p><p class="ql-block">北京画院</p><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何海霞先生进入了艺术创作的鼎盛时期,以青绿山水获得了中国美术界的盛赞。这幅山水画完成于1984年,正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作品。</p><p class="ql-block">他将青绿、泼彩等中国绘画的手法高度娴熟地融为一体,水乳交融,天衣无缝。以石青、石绿渲染群山,浓淡有致,层次分明。远山还使用了泼彩,营造出一种绚丽、朦胧的层次感和空间的纵深感。</p><p class="ql-block">在青绿山水画的创作中,何海霞深得张大千先生的真传,更是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大千先生的青绿山水是灵动的,海霞先生的青绿山水就是雄壮的。</p> <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黄君璧(1898—1991),广州南海人。台湾画坛把溥心畲、张大千、黄君璧称为“渡海三家”。尤以画云水瀑布为长;1949年迁居台湾,任今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教授。</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黄君璧《月夜松涛》</p><p class="ql-block">90x44cm (裱框) 67x34cm (镜心)</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p><p class="ql-block">1970年</p><p class="ql-block">台湾黄君壁艺术协会、香港白云堂艺术研究会藏</p><p class="ql-block">《月夜松涛》描绘的是夜晚,世界笼罩着柔和的月光,潮水涌向岸边,轻轻地抚着沙滩。沙滩是松软的,潮水是小猫爪儿,一跳一跳的,浪花像顽皮的地逗弄着沙滩。微风拂过,松树上挂着的细细藤蔓轻轻摆动,和浪花打着招呼,让这棵沉稳朴实的孤松添了几分平和与宁静。</p><p class="ql-block">黄君璧兼容中西方绘画,他的作品里也吸收了一定的西方绘画技巧,如构图和用光等方面。这幅画中对浪花的刻画就突出了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黄君璧《松涛扬帆》</p><p class="ql-block">76×50cm(裱框)56x30cm(镜心)</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原框)</p><p class="ql-block">80年代</p><p class="ql-block">台湾黄君壁艺术协会、香港白云堂艺术研究会藏</p><p class="ql-block">他是在取法古人的同时,用现代人的心境和感悟去营造画面。松树、巨石、孤帆、远山,青松散发着勃勃生机,波涛翻滚,风帆渐起,整个画面宁静祥和、丝毫体会不到孤寂之意。他的画简洁舒雅,透露出清新自然、干净明亮的气息,有着浓郁的现代气息。</p> <p class="ql-block">黄君璧《泉声松韵图》(黄君璧题签)</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立轴</p><p class="ql-block">1981年</p><p class="ql-block">台湾黄君璧艺术协会、香港白云堂艺术研究会藏</p><p class="ql-block">古人</p><p class="ql-block">一般是用线条勾勒瀑布,但是黄先生的瀑布很写实,是流动的,并且有一种倾泻无阻之感。黄先生不仅画“云和水”的造诣高,也是画松树的个中高手。近景处一棵松树的形象非常突出,在众树之中,卓然而立,作者使用了道劲有力的笔墨,使得它就像是隐居的君子。</p> <p class="ql-block">黄君璧《白云萧寺图》(黄君璧题签)</p><p class="ql-block">纸本设色立轴</p><p class="ql-block">1980年</p><p class="ql-block">台湾黄君壁艺术协会、香港白云堂艺术研究会藏</p><p class="ql-block">画中近景处,几棵青松遒劲挺拔,一 道溪水曲折而来,沿溪流而上,中景处云雾蒸腾,高峰耸立,如拔地而起,主峰的一侧有一道飞瀑布倾污而下。远景处是缥缈的云山。山下小小的房舍和山上精美的楼阁,就静静地掩映在其中。黄君壁先生笔下的云雾富有层次,中景处的云团有厚度有明暗、可流动、上下翻腾,同时又不失飘渺之感。远景处的云雾,则朦胧悠远。</p><p class="ql-block">古人对云雾的绘画,几乎是单纯用空白、或者勾勒和晕染来表现,非常僵硬呆板,于是,他一改这种陈旧的方法,大胆地使用笔法去擦,结果增加了云层的厚度,也画出了云雾的动态。</p><p class="ql-block">张大千曾说,云瀑空灵,吾仰黄君璧。</p> <p class="ql-block">李苦禅《蕉叶八哥》</p> <p class="ql-block">吴作人《任重道远》</p> <p class="ql-block">吴作人《群驰》</p> <p class="ql-block">黄君璧《柳荫八哥图》</p> <p class="ql-block">林风眠《鹭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