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国庆节,我在武汉,我想寻觅历史留下的踪影,让我多了解这个英雄城市的光辉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在黎黄陂路上,时尚的年轻人正在拍照,我一抬头,看到路标上清晰的指向“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我不再留恋身边风景,三步并作两步,急匆匆的赶往位于长江边上的旧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急急匆匆的走近,不是担心闭馆时间,而是出于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仰。少年时我在人民日报上经常看到“国母”宋庆龄的形象,慈祥,淡定,温和,美丽,她在我的心中的形象一直是高大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专门读了《宋氏三姐妹》中有关她的章节,第一次看到了她年轻时的容貌,惊叹一个什么样的人,可以将美丽、善良、智慧、勇敢、坚定等等这些词汇集于一身</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评价她:“外表看来是一朵柔美的花,内心里则是一头无畏的狮子。”</p><p class="ql-block">著名记者海伦·斯诺形容她是:“经过历史回旋加速器冲击之后不碎不裂的人类原子。”周总理则赞叹她是“国之瑰宝”。</p><p class="ql-block">而这一次,我将走进她曾经生活工作了七个月的旧居,我缓缓走进古老的大门,轻轻的走上她曾无数次走过的木楼梯。走进她当年的办公室、会客厅,仿佛听到她正在和世界各国友人畅谈中国革命,在她用过的打字机面前,仿佛听到了她向全世界发出的宣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庆龄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是二十世纪当之无愧的伟大女性之一。她是中国革命的先驱孙中山先生的夫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之一。一张张黑白照片,复原了她光辉灿烂的一生,十几分钟的印象视频,浓墨重彩的展现了她在汉口的七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故居是一座高三层的小楼,外表杏黄色,是一座典型的俄罗斯风格的建筑,当时是中央银行的办公楼,宋庆龄来到汉口,时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的宋子文专门安排了二楼,作为她生活起居和工作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值国庆,小楼正中的圆拱形大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黑色牌匾,上面的字苍劲有力:宋庆龄汉口旧居纪念馆。三楼上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小楼二楼复原了宋庆龄女士当年生活的卧室和会客厅,陈列着梳妆台、床等珍贵文物,严整而又肃穆。一件件浏览过去,宋庆龄女士伏案工作、会客谈话、床头读书的身影彷佛就在眼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纪念馆展示了与孙中山、宋庆龄有关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其他实物,如当年使用过的打印机、相机等等。据记载,1926年12月10日,宋庆龄女士和国民政府先遣人员到达武汉,随即住进了这幢小楼,并在此生活、工作了7个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在这幢小楼里,宋庆龄接待了美国著名作家文森特·希恩、安娜·露易斯·斯特朗等人,并通过他们向世界介绍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史实;发表了“讨蒋通电”和“七一四”声明,以维护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她每日奔波于武汉三镇,兢兢业业地工作,参与了收回英租界、创办妇女训练班、参加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等活动,直至7月17日因时局动乱被迫离开汉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整个展室来来回回流连忘返,多次拿起手机准备拍照,却不知道怎么拍才能无限接近历史。秋风阵阵,从长江直吹进来。我看着一群群的人走进来,又离开,他们用相机拍下房间陈列的文物,正巧一束阳光从窗户透进来,通过床边的镜子反射进镜头,聚焦的一瞬间历史与现实交汇,恍然间竟觉得跨越了百年,在时间的长河中与宋庆龄女士对视了一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旅游攻略中看到,游览宋庆龄汉口旧居需要半小时,而我足足用了一个半小时,依然意犹未尽。我一遍遍默读那些承载着沉重历史的文字资料,我渴望在一张张老照片中追寻宋庆龄更多的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