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重庆之旅第一篇

还没想好:彭萍

<p class="ql-block">2023.9.12日上午,江西省、上饶市老年大学舞蹈团一行30多人,分别乘坐高铁1757次,前往成都参加全国老年大学舞蹈比赛。我是随舞蹈团去成都旅游的。</p> <p class="ql-block">和团长副团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途径重庆西站时,下车拍了一张部分人的合影照。</p> <p class="ql-block">晚上19:24分到达天府之国成都。</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16日,由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和四川省民政厅共同主办的“第九届全国老年大学文艺汇演”在历时三天紧张激烈的比赛后顺利落下帷幕。来自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66所老年大学、93个老年艺术团队的近3000人齐聚成都,在舞蹈、健身、服饰表演、合唱大赛等环节进行展示与角逐,上饶老年大学选送的原创舞蹈《向灯行》荣获本次文艺汇演一等奖:金牡丹奖!</p> <p class="ql-block">上饶市老年大学舞蹈团荣获金牡丹奖!</p> <p class="ql-block">池团上台领奖!</p> <p class="ql-block">2023.9.15日比赛结束后,去游玩三星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三星堆博物馆于1992年8月奠基,1997年10月建成开放,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星堆遗址东北角,地处广汉城西鸭子河畔,南距成都40公里,北距德阳26公里,是中国一座现代化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是西南地区最大的遗址类博物馆单体建筑。三星堆博物馆有两个展馆,其展示面积近12000平方米。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现有保存最完整的东、西、南城墙和月亮湾内城墙。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昭示了长江流域与黄河流域一样,同属中华文明的母体,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的主人是鱼凫王,从文物考古发现来看,广汉三星堆自第二期文化开始,就出现了与鸟有关的器物,第三期所出的大批器物上不仅有鸟图案,而且同时还有鱼图纹饰,所以,很多学者认为鱼凫氏蜀人是三星堆文明的主要创造者,三星堆的主人很可能是鱼凫氏蜀王。</p> <p class="ql-block">商戴金面罩铜人头像: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金面罩是用金块捶拓成金皮,然后依照人头像造型,上齐额,下包颐,左右两侧罩耳,耳垂穿孔,眼眉镂空。面罩与人头像的粘和方法,系用生漆调和石灰作为粘和剂,将金面罩贴于铜头像上。</p> <p class="ql-block">商铜立人像:此文物为商代的青铜器,立人像采用分段浇铸法嵌铸而成,身体中空,分人像与底座两部分。人像浓眉直目,高鼻阔嘴。头戴花状高冠,身着三层窄袖半臂式右衽上衣。人像双臂抱握于胸前,双手环握中空。脚戴足镯,赤足站立于方形怪兽座上。现收藏于三星堆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三星堆牙璋是商代牙璋发展的巅峰时期。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牙璋,数量多、造型丰富,共计40余件。其中,有一件长为94厘米的玉牙璋,工艺精湛,通体抛光。整器呈窄长条形,微向一侧屈折,两面扁平,中部微弧拱,两侧楞边圆滑,柄部较其他部位稍厚。它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大的玉牙璋。</p> <p class="ql-block">铜顶尊跪坐人像,是出土于三星堆遗址3号祭祀坑的国宝级文物,顶尊跪坐人像造型奇特,人像呈跪坐状态,双手交叉合拢,头顶有龙形</p> <p class="ql-block">金面罩,是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三号坑中出土的金器,宽28.5厘米、高17.4厘米,净重97克,整件器物保存相当完整。</p> <p class="ql-block">青铜摇钱树是东汉文物,1990年四川省绵阳市何家山二号汉墓出土。 通高198厘米。整体由基座、树干、树冠等共二十九种部件衔接扣挂而成。基座为红陶质,树用青铜浇铸。因青铜铸就的叶片上有各式各样的钱币图像,民间多称其为“摇钱树”。</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树</p><p class="ql-block">青铜神树高达396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神树三层九枝及其枝头分立九鸟的形象,下端山形底座,有挺拔直立的树干,也有树枝、果实和鸟。</p> <p class="ql-block">铜虎</p><p class="ql-block">这件器物系三星堆遗址出土。铜虎巨头立耳,张口露齿,昂首怒目,虎尾下曳,尾尖翘卷,一面微拱呈半浮雕状,光素无纹,另一面全身铸有虎斑纹凹槽,槽内由小方块绿松石镶嵌填充平整。</p> <p class="ql-block">商铜纵目面具通高66厘米,宽138厘米。呈方型,倒八字形刀眉,眉尖上挑,双眼斜长,眼球极度夸张,呈柱状外凸达16厘米;耳尖部呈桃尖状;鹰钩鼻,口角深长上扬,似微露舌尖,作神秘微笑状;下颌前伸;额部正中有一方孔。</p> <p class="ql-block">金杖原本是金皮包裹在木杖上制成,但木杖早已炭化,只剩这精美的金皮。在其一端,有巫师和鸟、鱼、箭的图案,据推测,这根金杖象征着古蜀王的王权。这种文化更接近于西方文明,而不是古代中原文化用“鼎”来象征王权。这或许也说明,神秘的三星堆与西方文明有交流?</p> <p class="ql-block">青铜神坛共分为四层,底层是兽形座,是整个神坛的基座;第二层居住着四个大立人;第三层是高山;最上面一层是最神秘的,这似乎是一个方形的匣子,里面镂空雕刻着五个古蜀人。</p> <p class="ql-block">2023.9.16日登青城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青城山镇青城山路,距成都市区68千米,距都江堰市区16千米,属青城山--都江堰旅游景区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青城山周围120平方千米,包括前山与后山,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文物古迹多;后山自然景物原始绮丽。景区有36峰、72洞、108处胜景。它处在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峰峦叠嶂,林木青翠,终年常绿,诸峰环绕,壮如城郭,故名青城,意为青色的城。景区幽深清静,故又有“青城天下幽”之称誉。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是道教十大洞天的第五洞天。</p> <p class="ql-block">汉安二年(143年)道教创始人"天师"张陵来到青城山,选中青城山的深幽涵碧,结茅传道,青城山遂成为道教的发祥地,被道教列为“第五洞天”。全山的道教宫观以天师洞为核心,包括建福宫、上清官、祖师殿、圆明宫、老君阁、玉清宫、朝阳洞等,至今完好地保存有数十座道教宫观。建筑充分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的思想,一般采用按中轴线对称展开的传统手法,并依据地形地貌,巧妙地构建各种建筑。建筑装饰上也反映了道教追求吉祥、长寿和升仙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月城湖</p><p class="ql-block">月城湖座落在景区丈人峰和青龙岗之间,湖水来自青城山上老霄顶的小溪,湖泊周围草木茂盛,湖水碧绿,四周山谷,倒映水中。堤上有长廊,给人以景歇憩、品茗;湖中有游船。</p> <p class="ql-block">一路走一路欢歌笑语,手舞足蹈。😁</p> <p class="ql-block">老君阁位于青城第一峰老霄顶绝顶,以徐悲鸿在青城的遗作《紫气东来》为蓝本。下方上圆,寓意天圆地方;层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观呈塔形,顶接三圆宝,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在这里能够俯瞰青城全景,体验一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p> <p class="ql-block">上清官始建于晋代,现存庙宇为清代同治年间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宫门“上清宫”三宇由蒋介石题写。富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经》五千言木刻,还有麻姑池、鸳鸯井等传说遗迹。</p> <p class="ql-block">龙隐峡栈道位于青城后山五龙沟中游,修建在半山中,是古时金川驿道必经之处,现栈道为重修,全长约600米,建在半山中,紧靠峭崖,绝壁处还有凌空架板通行,是观山赏景、避暑探幽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宽窄巷子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p> <p class="ql-block">宽巷子:一个有着老脸庞的怀旧地带宽巷子在清朝宣统年间的名字叫兴仁胡同。宽巷子多有清末民初的建筑,其中还有一些教会留下的西洋风格建筑。宽巷子是“闲生活”区,是老成都生活的再现。宽巷子上有老成都生活体验馆,风土和老成都民俗都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窄巷子:一条小资最爱的情调延长线窄巷子是“慢生活”区,展示了老成都的院落文化,这些院落大多被颇有格调的酒吧、餐厅占据,游客和文青们扎在巷子里,闲散地度过整个下午,感受时光的停驻。窄巷子是以各西式餐饮、轻便餐饮、咖啡、艺术休闲、健康生活馆、特色文化主题店为主题的精致生活品味区。</p> <p class="ql-block">拴马石位于窄巷子32号门头的老墙上,离地约1.2米。已风化斑驳,是宽窄巷子仅存的三个拴马石之一。百年前这里曾是北方满蒙八旗及家属的居住地,有骑马出行的习惯。拴马石是北方文化在川西的符号性表现。</p> <p class="ql-block">井巷子:一处市井老成都的情景再现井巷子紧邻窄巷子南面,清代名为如意胡同,或明德胡同。辛亥革命后改名“井巷子”。改造后的井巷子在剩下的半边街上,在街的另外一面建了一道500米长的历代砖文化墙和500米长的民俗留影墙。</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春熙路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春熙路街道,覆盖北新街以东、总府路以南、红星路以西、东大街以北、南新街、中新街以及临街区域,面积大约20公顷。春熙路热闹繁华,现大约有商业网点700家,网点面积大约220000㎡,被业内誉为中国特色商业街。</p> <p class="ql-block">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汉族,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原籍湖北襄阳。是现实主义诗人,生活在唐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因其在诗歌创作上思想与艺术造诣极高,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被后世誉为"诗圣",诗作流传至今约1400多首,例如“三吏”“三别”等。</p> <p class="ql-block">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走在墙上全是各种书法字体的诗文的走廊上,不免觉得自己穿越回了那个诗词歌赋通达的唐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