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战斗在四县边的革命先驱

故道隐士

<p class="ql-block">(河道村志)</p> <p class="ql-block">李先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先贤,又名李建书,化名刘玉峰,1918年出生于河南省洑阳县两门镇一个中农家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李先贤,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38年9月参加工作。1940年10月,中共冀鲁豫六地委</b><b style="font-size: 15px;">(1943年改为四地委),</b><b style="font-size: 20px;">书记赵紫阳把李先览派往卫河以西敌占区工作,建立卫西委工作委员会,李先贤任工委书记。根据上级指示和当时形势,卫西委确定:秘密发展地下党组织,壮大抗日力量,在敌占区"隐蔽精干,长期潜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期”,进入延津地区从事革命活动,广交朋友,结识上层开明人士和知识分子,宣传抗日,爭取敌伪人员,为四县边的革命斗爭,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40年到1942年,先后介绍张克瑞、李汉儒、张希富、张胜天、李清泉、刘木先等有志青年加八中国共产党。以行医为掩护,讲故事,个别交谈等形式宣传革命,占燃延津革命之火。1943年冬开始筹建四县边第二条地下交通线,由联络员张智松介绍,李先贤、姚步宵核审,河道村姬太聚参加交通线武壮保卫人员,对发展壮大河道村民兵队伍、成立农会,由敌占区变为游击区到后来的红色保垒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b style="font-size: 15px;">摘抄自《中共延津县党史人物》第一卷第三页</b></p> <p class="ql-block">姚步霄</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姚步霄,原名:姚升云,字步霄。1904年4月24日出生于河南省浚县淇门一个亦农亦商的富裕家庭,1937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延</b><b style="font-size: 15px;">(延津)、</b><b style="font-size: 20px;">汲</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汲县)、</b><b style="font-size: 20px;">浚</b><b style="font-size: 15px;">(浚县)、</b><b style="font-size: 20px;">淇</b><b style="font-size: 15px;">(淇县)</b><b style="font-size: 20px;">边区发动群众,建立抗日行政办事处,任主任,以延津县马庄、原屯为根据地,领导予北地区革命斗爭,使处于敌战区的罗滩、河道、南皮等村,由敌战区成为游击区发展至后来的红色保垒村,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革命,织建民兵武壮队伍</b><b style="font-size: 15px;">(模范枪班)。</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延津县笫六区武工队的中坚力量源自罗滩、河道、南皮三村的武壮民兵,在抗日行政办事处的领导下,对巩固、发展四县边的革命斗爭,做出了巨大贡献。</b><b style="font-size: 15px;">摘自《中共延津县党史人物》第一卷第14页</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魏正</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魏正,1916年5月出生在河南省延津县丰庄镇南皮村一个贫寒家庭,1923年秋,因庄稼欠收,生计无望,随父母逃荒山西安泽县,青年时代,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弃农从军,1937年5月考入“山西省国民兵军官教导团,同年加入“山西省牺生救国同盟会,后更名为"抗日救国同盟,</b><b style="font-size: 15px;">(领导人:薄一波),</b><b style="font-size: 20px;">历任战士、班长、指导员等职并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10月,在卫滨县一区工作</b><b style="font-size: 15px;">(当时丰庄属一区),</b><b style="font-size: 20px;">任区干事、副区长等职,带领区武工队</b><b style="font-size: 15px;">(六区武工队)</b><b style="font-size: 20px;">和广大群众同日、伪、顽、杂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爭,魏正同志热爱家乡,为家乡劳苦大众求解放,英勇奋斗。全国解放后,历任延津县监察委员会主任、副县长等职</b><b style="font-size: 15px;">摘自《中共延津县党史人物》一卷第74页</b></p> <p class="ql-block">范泽</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范泽,原名:崔筌古。1917年出生于河南省清丰县巩营乡崔吉村。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0年10月任中共清丰县仙庄集区委书记,后调中共顿丘县/五区书记,1941年调任中共内黄县宣传部长。1945年调任延、汲、浚、淇四县边工委组织部长,兼抗联主任。1946年4月。根据形势需要,任中共延津县组织部长,1947年7月,任延津县委副书记兼敌工部长,1949年1月,晋升中共正津县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在革命战争年转战沙河丶马庄一带。同豫北人民同甘共苦,同心同德,被称为群众革命的领路人。</b><b style="font-size: 15px;">摘抄自《中共延津县党史人物》第一卷135页</b></p> <p class="ql-block">张登瀛</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张登瀛,1917年10月出生于河北省武邑县请清凉镇后豆屯村。1937年,参加家乡组织的抗日民兵自卫队并担任队长。1940年5月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军,被武邑县政府分配至县九区武工队负责农会工作。1947年5月份未能随军南下,7月份被分配到延津县第六区任区委书记,通讯员是河道村鲁法儒,因调老区参加整风学习,在常新庄战斗中免遭王三祝袭击,成为六区惨案的少数幸存者。1954年任延津县县长,1958年调任河南省科学技术委员会规划处副处长、处长、情报处处长等职,等等(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范泽同志非常熟悉热爱河道民兵,河道村人和范泽同志在战争年代休戚与共,生死患难,搞抄《中共延津县党史人物》第一卷144页</b></p> <p class="ql-block">明远</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明远</b><b style="font-size: 15px;">(曾用名明永知)。</b><b style="font-size: 20px;">1911年10月19日出生在滑具半坡店乡黄塔村一个贫寒家庭,幼年丧父,其母历尽艰辛供他上学读书五年,后在本村教书。1942年河南大灾,迫于生计,携妻子儿女外出逃荒,1944年参加冀、鲁、豫四专署训炼班学习,1944年4月参加革命工作,任卫南县四区中心校长兼教员,同年8月,任延汲浚淇四县边二区民教助理,1945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7月任卫滨县一区、六区民教、财政助理,1947年任延津县六区副区长,1953年任延津县公安局长,中共延津县委常委,1980年八月离休,1983年7月24日于世长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20px;"> 明远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革命战争年代,曾与河道村六区队员鲁兴茂、鲁德水、姬太聚、苗景新,鲁玉坤,鲁得义…等生死患难,志同道合的挚友。</b><b style="font-size: 15px;">摘录《中共延津县党史人物》第一卷第108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