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秋雨送秋意,绵绵故乡故意情——癸卯仲秋为父母立碑记

高山之上

<p class="ql-block"> “秋风秋雨秋意长,故乡故情故意浓”应该是秋雨之中意境很深的句子,而“秋风秋雨送秋意,绵绵故乡故意情”更应该是秋雨之中最很写实的句子。</p><p class="ql-block"> 癸卯仲秋,跨过绵绵事务,终于伫立在故乡的村道,眼见故乡的风物时,“一场秋雨,满目清秋”的“怼感”一下子“醉”满心头。</p><p class="ql-block"> 农历八月十六下午,我与妻回到故乡老家,在大哥家见到久违的亲人。“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雨绵绵秋意长”的禅意弥漫在灵魂的沟壑卯梁之间。</p> <p class="ql-block">【父母碑文】</p><p class="ql-block"> 先父生于一九三六年农历三月廿二日 逝于二零一零年农历七月廿八日 享年七十有五 少时家贫 于艰难中体味人生 多有深入之积累 勤奋好学 睿智多思 精通木瓦石诸工之匠能 名著乡梓 外号全能把式 又义德丰满 善育儿女 恩泽后人 惠及社会 老而自得 居家为乐 躬耕田园 寿终正寝 </p><p class="ql-block"> 116字</p> <p class="ql-block">【父母碑文】</p><p class="ql-block"> 慈母生于一九三六年农历十一月十八日 殁于二零二零年农历八月十七日 寿享八十又四 吾母高风 勤劳为本 传统美德 集于一身 妯娌相谐 事有主见 曾任女生产队长多年 影响一方 福泽乡里 相夫教子 别有淑端 常以规范戒儿女 善因小事启善行 四男一女 终养成人 艰辛备至 恩德昭著</p><p class="ql-block"> 116字</p> <p class="ql-block"> 近年来,虽有时间、有机会在字里行间弘扬父母的恩德,但要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几乎没有一天)完整、深刻而又全面地予以总结,依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当母亲去世将满三年,就要为父母立碑时,我还是很快地为父母撰写了“碑文”。父母碑文共 232字,各 116字,行文流畅,文白相间,写远追虚,颂行铭德,怀恩记勋,光采允集。一如《文心雕龙·诔碑》所期望的那样“垂示后裔、作范后昆”,并努力达到“观风似面,听辞如泣”的良效!</p> <p class="ql-block"> 当亲眼看到勒石为碑变成现实时,就不自觉地掏出手机,记录下了这至真至纯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2023年9月30日农历八月十六下午】</p><p class="ql-block">【接灵】</p> <p class="ql-block"> 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家中父母最后一位去世三年后的“忌日”,或是第二年清明节前,儿辈应“勒石为碑,以资纪念”。俗言:给父母立碑!</p> <p class="ql-block"> “给父母立碑”可选择,但, 家中父母去世三年后的“忌日”,却应:脱服!即:脱去孝服。</p> <p class="ql-block"> 脱服,即“三年大典”的重要两步,是:一,父母忌日前一天下午“接灵”;二,父母忌日当天中午“送灵”。</p> <p class="ql-block"> 如果立碑,“接灵”时应将提前做好的“碑”的外裹绸缎去掉,并叠绸成花,悬系碑的上端。</p> <p class="ql-block"> 去掉“碑”的外裹,叠绸成花,是“接灵”仪式最重要部分。对“碑”揭开后的“擦拭”,俗称“擦碑”,是“接灵”仪式中最庄重的部分。这两部分,动的人少、事少、活细,其余人均以行注目礼为主。</p> <p class="ql-block"> 注意:“接灵”的核心人物是“扛幡”。长孙扛幡,是最基本的讲求!</p> <p class="ql-block"> 庄重、严肃的注目礼!</p> <p class="ql-block"> 修坟,是要提前做好的准备工作!</p> <p class="ql-block"> “接灵”的整个过程,庄严、肃穆,不得喧哗!</p> <p class="ql-block"> 有心者敬读碑文!</p> <p class="ql-block">【2023年10月1日农历八月十七】</p><p class="ql-block">【母亲忌日】</p><p class="ql-block">【这天上午,我与妻儿回到老家。</p><p class="ql-block">【中午,参与到“为父母立碑”的“三年大奠”行列之中!</p><p class="ql-block">【送灵】</p> <p class="ql-block"> 三年立碑的基本仪式之一:换门联!</p> <p class="ql-block"> 按我们习俗,在中国人的传统讲求里,老人去世的当年起,儿子家进入“服孝”期,应“守孝三年”。这三年,为尽孝当“三年不逢喜”,即讲求老人去世后的三年内,儿子家不举办喜庆的事。“服孝”,就是“守孝”。这期间,要穿孝服!</p> <p class="ql-block"> “三年不逢喜”的标志之一,就是不贴春联,不挂灯笼。其次,就是儿不婚、女不嫁。</p> <p class="ql-block"> 在中国,逢年过节,贴春联。春联是红色的;遇人去世或夭折,贴丧联。丧联是白色的;老人去世,家人服孝,贴孝联。孝联是蓝色的;而老人去世的三年内,过年都不贴春联,而要贴孝联。三年到后,出服去孝,就要“换门联”!</p> <p class="ql-block"> 三年立碑的基本仪式之二:鸣炮!</p> <p class="ql-block"> 鸣炮,就是要祷告上苍和世人,我们脱服了!</p> <p class="ql-block"> 三年的基本仪式之三:脱服!即脱下孝服,穿上平常衣服。</p> <p class="ql-block">【即将送灵,秋雨拟至。】</p> <p class="ql-block"> 三年的基本仪式之四:吃饭!</p> <p class="ql-block"> 为什么要在“接灵”后吃饭,而“送灵”前却要在先吃饭。注意,吃饭在“接灵”“送灵”之间,从文化意义上讲,就是要那些先祖看看,托他们的福,后人们衣食无忧!</p> <p class="ql-block"> 至于说,“吃饱了好干活”的想法和说法,均与文化相去甚远!</p> <p class="ql-block"> 敬爱的父亲、母亲,今天是你们的大日子,在另一个月光下的世界里,你们好吗?</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大嫂,我们敬重的人。在那个世界里,你可安好?</p> <p class="ql-block"> 托你们的福,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请你们放心!</p> <p class="ql-block"> 在敬受先逝者恩德中,我们【送灵】。</p> <p class="ql-block"> 在汉语字典中,“灵”(拼音:lí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春秋金文。“灵”本是楚方言中对跳舞降神的巫的专称,引申又可指“神灵”。古人认为人死后会化为“精灵”,所以灵又指与死人有关的,如:灵堂。又可指善,引申之后又可指聪明、通晓事理。还有灵活、灵巧,如灵敏、机灵、心灵手巧等意思。</p> <p class="ql-block">  由于中国古代人迷信,专意地认为巫能通神,并认为是神的化身,所以“灵”以后又引申指神。《九歌·湘夫人》中有“灵之来兮如云”的诗句,“灵”就是神仙。因此,“神”和“灵”这两个同义语素可以组合在一起,合称“神灵”;向神佛求助叫“乞灵”,比喻乞求不可靠的帮助。</p> <p class="ql-block">  在传统文化视野中,“灵”是形声字,其繁体,始见于春秋金文,上部是霝,霝是“零”的古字,意为降雨,此处为声旁,一说霝寓指降临;下部是示,指祭台,与“灵”字本义“事神”有关,本义为跳舞降神的巫。</p> <p class="ql-block">  战国文字、《说文解字》小篆写作“𤫊”,上部是声旁“霝”,下部改从“玉”。 “灵”为什么会以“玉”作为表意符号,《说文》作了这样的解释:“灵巫,以玉事神。”意思是说:巫者是用玉来与神灵相沟通的。这一点与“礼”的古文相似。 </p><p class="ql-block"> 在古人的心目中,“玉”是最能获得神灵好感的物品,所以它也就自然地成为祭祀讨好鬼神的常物。秦代文字中“𤫊”字已出现“靈”这一或体,下部为“巫”,表示通过舞蹈来祈求神降临的巫。</p> <p class="ql-block">  “灵”由神又引申为神异、灵异。神异的光辉称为“灵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上说:“玺潜汉水,伏于渊泉,辉景烛耀,灵光彻天。”大意是说玉玺虽深藏在水底,但它神异的光辉却穿透水面,直射天空。“灵”由神异的意义又引申指有效,灵验。如灵验而有效的药称为“灵丹妙药”。</p> <p class="ql-block">  “灵”由神又引申为神异、灵异。神异的光辉称为“灵光”。《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上说:“玺潜汉水,伏于渊泉,辉景烛耀,灵光彻天。”大意是说玉玺虽深藏在水底,但它神异的光辉却穿透水面,直射天空。“灵”由神异的意义又引申指有效,灵验。如灵验而有效的药称为“灵丹妙药”。</p> <p class="ql-block">  “灵”还用来指人的精神、灵魂,并多指人死后的灵魂。尽管从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人死后是不会再有灵魂存在。但,古往今来一些人总还认为人的精神可以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并认为这是很神异的事情,所以语言中就出现了像幽灵、亡灵、英灵,在天之灵之类的词语。这些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尽相同,“幽灵”“亡灵”指一般人死后的灵魂,感情色彩是中性的;“英灵”“亡灵”“在天之灵”指才能、贡献出众人或我们亲爱者死后的灵魂,感情色彩是褒义的。</p> <p class="ql-block">  在传统文化视野中,“灵”这个字还是对逝者的尊称。“接灵”“送灵”中的“灵”,即是指已经去世的尊称。在这样一个时刻,“灵”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有温度和亲情。也正是在这样一个时刻,“灵”更具有阴阳相通、相合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也似乎在这样一个时刻,我们仿佛能与我们的先祖,进行神秘的沟通。以至于,甚至是他们的声息,我们也能倾听得到!</p> <p class="ql-block">【送灵结束回家的路上,秋雨突起。】</p> <p class="ql-block">  秋雨,不像春雨那样细细蒙蒙,也不像夏雨那般嚎啕倾盆。秋雨,却真是飘飘洒洒、淅淅沥沥啊,像一片幕布,更象一把大伞,拟或就是一张浩大的天篷,朦朦胧胧,无边无际,广布人间,无穷无尽,洒落在每一个人的心头。</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父母亲啊,我们今天为你们立碑,未曾想老天也这般多情慷慨又大义,竟如此多的雨水尽洒人间。</p> <p class="ql-block">  这哪儿仅仅是秋雨啊,这分明是老天爷深情的眼泪,是苍天要替我们将您二老的恩德颂扬,把您二老的功德铭记!</p> <p class="ql-block">  真是“观风似面,听辞如泣”,敬读给您二老撰写的碑文,确是晃如您二老养育我们成长的事事件件如在目前,永记心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