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让五年级的小学生了解“心脏的内部结构和它四个腔室所连接的血管”本不在课标范围之内,但考虑到小学科学要与中学生物对接,以及以后的深度学习,我决定用两个课时来拓展这一内容。</p> <p class="ql-block"> 第1课时,则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孩子们对“心脏暗盒”有一个从“完全抽象”到“稍微具象”的认识。</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整堂课孩子们学得很认真,大致明白了心脏的结构,初步且“模糊地”建立了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生物学概念,</span><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为的是三年后翻开生物学课本那一瞬的“似曾相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第2课时,我让孩子们用橡皮泥制作心脏截面模型。这是一个由抽象到形象的认知思维过程,整堂课孩子们合作得很快乐。</p> <p class="ql-block"> 通过“动手做一做”,他们基本弄清楚了心脏四个腔室的位置关系,以及与血管的联系:左心室连主动脉,右心室连肺动脉,左心房连肺静脉,左右心房连腔静脉。</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55, 138, 0);">知识虽枯燥不易懂,但他们学知识的过程却充满了乐趣。孩子们乐于探索的积极态度,令人感动。</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