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评价:这注定是不朽的美术印刷品

诚实人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名戏屏之《拾玉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当年鲁迅先生说“最好的印刷只能如此”时,他说的是一段注定会不朽的美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b><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癸卯中秋、国庆之季</b></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color:rgb(1, 1, 1);">癸卯中秋国庆之季,</span>我象往年一样,一家人从成都回到老家宗元公祠,与兄弟姐妹和侄儿侄女们团聚,和孙辈们一道,体会中秋佳节的喜悦与传统节日的礼仪氛围。祠中拜祖敬宗祭先辈,亭下赏月拉家常,荷塘月色忆往昔,品人生百态世间冷暖,话社会变迁述乡愁情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秋下午倒腾老屋</b></p> <p class="ql-block">  中秋下午在祠堂老屋,与兄弟侄儿一起拾掇老屋,拟为修缮老屋做准备。在清理祖父辈们曾经使用过的老旧物件时,“陈年旧味”扑面而来,每个老物件都透出家人曾经生活过的气息与使用过的痕迹,往事随风而至。倒腾老物件时,其中还发现二三年级做的作业试题,童年时期爬在田埂上做作业的场景瞬间被勾勒出来。</p><p class="ql-block"> 遥想当年,兄弟姐妹八人,与父母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同住这个老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走泥泞路脚无鞋,衣裤补丁轮着穿,饭同桌睡同床。生活粗茶淡饭,田园处处绿洲,房前屋后绿阴一片,充满人间烟火。邻里间相互帮助,衣食住行大同小异,少有势利眼,没有铜臭味,方圆百里其乐融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棕编箱里藏“瑰宝”</b></p> <p class="ql-block"> 倒腾破烂,书箱淘宝。在几小时的拾掇中,一个棕毛编织的箱子映入眼帘。我把它搬到天井石台上,除去尘土,打开棕编木制箱,一股潮湿霉菌味扑面而来。里面有破烂衣服和书纸杂物,在最下面一层,我发现两幅破烂“图画”,图画上,书法图案精美还有作者图章。从文字上看,分别为《拾玉镯》和《琴挑》,仿佛象古代工笔戏曲画卷。</p> <p class="ql-block">箱藏原件《拾玉镯》</p> <p class="ql-block">箱藏原件《琴挑》</p> <p class="ql-block">闲下之时,我对两幅“古画”上的大小字体、文字内容、作者印章、画面人物形象进行仔细研究分析,然后网上百度,而后再行请教书法印章剶刻专业人士。得出“瑰宝”基本信息和画卷上承载的“人文历史”典故与字画创作背景。</p> <p class="ql-block"><b>“瑰宝”古画,现</b>可拟出五条信息</p><p class="ql-block">①、该画,出自民国三十年左右,作品命名《名戏屏》,是民国时期上海“三一印刷公司”承印的彩色书画《名戏屏》画作复制印刷作品。</p><p class="ql-block">②、书画作品,原创于清代中晚期或民国初期,是清代知名书画家“竹宾”和“俊生”两人合作完成的。</p><p class="ql-block">③、书画作品承载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 和宋代“傅鹏与孙玉娇”两个不同时期的爱情故事。该画作,曾一度成为少男少女们的年度屏封首选。</p><p class="ql-block">④、两段爱情故事,后来被戏曲家改编成不同“唱词唱腔”的戏曲剧本。“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改编为《琴挑》(川剧)等,“傅鹏与孙玉娇”改编为《法冂寺》后来改编为《拾玉镯》(京剧)等。新中国成立后,两部作品被评为著名“戏曲文艺”表演优秀剧作,并传承至今。</p><p class="ql-block">⑤、该戏剧蕴含了许多中国戏曲的表演特征,特别是虚拟性——虚拟包食喂鸡、穿针引线、开门关门、三拾玉镯等。所以说“以歌舞演义故事”是中国戏曲最显著的特征。</p> <p class="ql-block"><b>民国时间,上海三一印刷公司承印的彩色画片、票证(下图来源于网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戏剧屏》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①《拾玉镯》和《琴挑》上面的文字书法,作者为: 沈焯,字竹宾,原名雒,又号墨壶外史,清代中晚期画家。沈焯工画,笔墨有两种;一种全摹王学诰;一种神似奚冈,而以似奚者为尤胜。笔墨波折遒劲,峭拔险刻。</p><p class="ql-block">②《拾玉镯》和《琴挑》戏剧屏人物画像,作者:俊生(暂未索检出对应人物)。</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民国时期:“三一印刷”公司简介: </b></p><p class="ql-block"> 1934年4月,一份8开全彩印刷,名为《美术生活》的期刊出版了。由于印制特别精美,选题高雅,内容丰富,该刊一经问世,就受到美术界、艺术界的高度重视,被时人誉为“全国唯一的美术杂志”。鲁迅曾对《美术生活》的印刷质量有很高的评价,他在1936年1月8日写给赵家璧的信中说:“回寓后看到了最近的《美术生活》,内有这回展览的木刻四幅,觉得也不坏,颇细的线,并不模糊……说明中国的最好的印刷只能如此。</p><p class="ql-block"> 上海三一印刷公司出版发行的《美术生活》月刊,创办人金有成。金有成(1886-1988),浙江余姚人,是中国近代印刷业的先驱人物。 </p><p class="ql-block"> 1928年,金有成与他人合作,在上海昆明路797号开办了三一印刷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福煦路839号)。发行所:上海福州路432号。公司业务以印制发行古今中外名画、历史人物、香烟牌子等画片为主,还承印公司股票、债券等印件。 </p><p class="ql-block">▲三一印刷公司承印的彩色画片、票证 金有成在三一印刷股份有限公司刚成立时就购买了对开双色胶印机一台,全张胶印机五台,对开单色机一台,新式照相、晒版等机器多台,这些设备都是当时世界上最新颖最先进的印刷器材。他还聘请留法归国的柳溥庆担任照相平版部长兼技师长,总管公司的印刷技术。柳溥庆(1900-1974),江苏靖江人,中国现代印钞业的泰斗。1924年4月赴法勤工俭学,专攻美术和印刷技术,期间与邓小平一起创办《赤光》杂志。上海解放后,任中国人民银行印刷厂总工程师兼印刷技术研究所长。1931年柳溥庆应聘于上海三一印刷公司,他一经到任,便开始推行新的印刷工艺,尤其是在《美术生活》的印制上首次采用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四色平凹版印刷工艺。柳溥庆还在《美术生活》上发表了《近代平版印刷术之理论与实施》《照相凹式平版》《平版印刷术之基础》等介绍印刷工艺的文章。 </p>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拾玉镯》典故简介:</b></p><p class="ql-block"> 戏剧《拾玉镯》 演义的是 明朝正德年间,陕西孙家庄少女孙玉姣坐在门前绣花,被青年世袭指挥傅朋看见了。傅朋爱慕上孙玉姣,便借买雄鸡为名,和孙玉姣说起话来。傅朋的潇洒多情也打动了孙玉姣的心。傅朋故意将一只玉镯丢落在她的门前,她便含羞地拾起了它,表示愿意接受傅朋的情意。两个人的心愿都被刘媒婆看出了,她便出头来撮合这件好事,完成了这幕喜剧。</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琴挑》典故简介:</b></p><p class="ql-block"> 戏剧《琴挑》取材于明代高濂《玉簪记》传奇的第16出。故事发生在北宋末年,书生潘必正赴京赶考,不中,只得到女贞观继续攻读。一天晚上,他在女贞观中散步,邂逅了美丽的尼姑陈妙常。潘必正借琴抒发自己对陈妙常的爱慕之情,陈妙常也对他产生了爱慕之情。</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所谓"琴挑"</b></p><p class="ql-block"> 说的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故事。《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载,司马相如听说卓王孙之女文君新寡,喜欢音乐,想要追求她,所以到文君家里去做客,弄琴,"以琴心挑之"。文君听到琴声,"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之后和相如私奔。 司马相如一代文宗,这个故事也成了佳话和典故,常被改编成戏曲故事,如《凤求凰》《琴心记》等。</p><p class="ql-block"> 在《西厢记》中,张生弄琴以挑崔莺莺时,已先自说明了"效的是司马、文君事"。《玉簪记》中,陈妙长、潘必正竹庵听琴,以《雉朝飞》应答《广寒游》。这一折的名目便叫做《琴心》。</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琴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但是,司马相如选择了琴作为爱情交流的工具,这一行为是个偶然事件,还是秦汉时期某种文化背景的体现呢?表面看起来,这件事似乎并无特别,因为古往今来,歌曲和乐器是男女情会的先天媒介。</p> <p class="ql-block">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洪安镇文安社区十二组(刘家大堰)。</p><p class="ql-block">清代至民国时期为:成都府简州义七甲均安乡清平围(刘家大堰)。</p> <p class="ql-block">刘家祠(刘氏宗元公祠):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709),粤东客家人刘运先入川之初建祠,其子刘宗元于乾隆三十年重建(1765),后世屡有修缮。该祠承载着“湖广填四川”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人文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现为,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单位”;龙泉驿区“不可移动文物”。</p> <p class="ql-block">宗元公后裔,家字辈裔孙</p> <p class="ql-block">五岁五个月的孙儿家佑。</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亭下赏月</b></p> <p class="ql-block">——癸卯中秋,亭下赏月述乡愁,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刘家祠现存古建筑平面图:</b></p><p class="ql-block">宗祠原有占地面积5000余平方米。</p><p class="ql-block">宗祠现存古建占地面积1104平方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