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西游记》中说唐僧历经万般磨难后,到达“凌云渡”,在接引佛祖的帮助下,登上一只无底小舟到了彼岸。歌词《翩翩》中唱到“未到绝境路,彼岸花不开。”在佛经中“般若波罗蜜”的意思是这样的:“般若”指的是无上的智慧,“波罗蜜”指的是到达彼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指的是到达彼岸获得无上智慧的心法,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指获得无上智慧的强大办法。心法是是世界观,办法是方法论。所以读懂《金刚经》就好像找到了一叶摆渡的扁舟,能帮助我们渡过翻滚着欲望的苦海,到达充满着阳光与幸福的光明世界。</b></p> <p class="ql-block"><b> “大乘正宗分”中,世尊说“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理实见分“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离相寂灭分”“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化非真分”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经书中世尊反复告诫诸人,要破除一切相。执于四相是世人不能解脱,痛苦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凡是以自我为中心,遇到什么事情第一考虑的就是“我会怎么样?”极端的就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是“我相”;对他人提要求,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要求人家怎么样,这是“人相”;“是牛就得学耕田,是马就得学骑。”这是众生相;宇宙无穷,时空无穷,希望自己寿与天齐,而忘记了时间如流水,逝者如斯夫,这是“寿者相”。</b></p> <p class="ql-block"><b> 凡是执着于四相就一定走不出痛苦的深渊,唐代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怀才不遇,回乡后冤屈而死。柳宗元被贬后,心如寒江之雪,英年早逝。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乃至于路人甲乙,都会因为某种缘分而产生或深或浅的纠缠,如果执着于“人相”,也会痛苦不堪。著名的如陶渊明,人们都知道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淡泊从容,却不知他面对自己子女不求上进、不学无术时的烦恼,在《责子》一诗中,他无奈地说“虽有五男儿,总不好纸笔。阿舒已二八,懒惰故无匹。阿宣行志学,而不爱文术。雍端年十三,不识六与七。通子垂九龄,但觅梨与栗。”才华高如陶氏,子女不成器,除了内心煎熬,无法可解,只能借酒浇愁。执于众生寿者相亦是如此,秦始皇派徐福入海求仙方,终如镜花水月一场空,就是一证。</b></p> <p class="ql-block"><b> 宋绍昙和尚有一言,“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有闲事,就是放下所有的事。这四相就好像唐僧过凌云渡时的肉眼凡胎,破除他,丢掉他,就会得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得到智慧,澄明透彻,也就见到了心中的如来。</b></p><p class="ql-block"><b> 也有人问笔者,说得这么多,那么你当如何?我说,“世尊”的话就好比指路明灯,人们或因“习性难消”仍在欲望的水中挣扎,但至少知道了幸福的方向,就如看到了一叶摆渡的小舟,就能逐步改变习气,以柔软的心待人,以仁慈的心待所有的有情众生,“非己所安,不加于物。”那么就会功德增加,爬上那艘小船,到达幸福的彼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