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天高云淡,露凉水浅,明月皎皎,桂香飘飘,又是一年秋风爽。送得暑去,迎来秋凉,吹得榴裂,染得菊黄。是夜,清风习习,袅袅娜娜,宛如儿时母亲的催眠曲,夹杂着牛乳一般簌簌洒落的月光,在醉人的夜色中,水一样脉脉地流淌着,如梦如幻,柔柔地将我包围,让我沉沦其中,如梦如醒,如醉如痴。将半未半,温润可人的上弦月,一份娇羞倾倒世间,如一个挽云撩纱半遮面的古代女子,含情脉脉地告诉我:再过几天,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就要来了!</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又称祭月节、团圆节,是我国规模和影响力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代的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为“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恰逢秋半,暑热才退,冬寒未至,不热,也不冷,不湿,也不燥。草青木秀,花繁叶茂,风清云淡,露凉水浅。我们的老祖宗刻意安排在如此美好的季节里的节日,一定不会辜负了人间这美好的惬意时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的童年是泡在月光中,听着嫦娥奔月的故事,唱着“月亮光光,装满筐筐,抬进屋去,全都漏光”的童谣一起长大的。可能是神秘而美好的月宫里有飞天的嫦娥,伐桂的吴刚,捣药的玉兔,高大的桂树的缘故吧,对于一轮圆月的向往和热爱,更胜于爱太阳爱星星。小时候家乡还没有电,自然就没有电灯。似乎家家都很穷,一毛钱一瓶的煤油,几分钱一盒的火柴也觉得很贵,所以尽量节着省着用,能不点灯便不点灯。于是到了晚上,月亮便成了我们心中的太阳,稀罕得不得了。为了能省点煤油,吃完晚饭,大人们便聚集在巷道里,坐在皎洁的月光下,谈天说地讲古论今侃大山。我们一些小屁孩便呼三喊四地聚在巷道里,或者选一块闲地,开心的疯来疯去。一会儿捉迷藏,一会儿老鹰捉小鸡,一会儿斗斗鸡,一会儿滚铁环,一会儿又借着月光跳房子打沙包……开心地打着,闹着,吵着,嚷着,逐着,唱着。在没有电灯又不得不节省媒油的岁月里,晚上只要有月亮,便是我们梦中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请原谅我的无知与浅薄,彼时的我,只知道八月十五,不知道什么是中秋节,也不知道中秋节就是八月十五,八月十五就是中秋节。只见过吃过妈妈烙的小圆饼,没见过什么月饼,更没有吃过月饼。院子里供着的只是几个老冬果,几个老沙梨,红扑扑的,像寒风吹裂的小孩子的红脸蛋。没有石榴,没有香蕉,没有葡萄,也没有大西瓜小蜜桃。可能也没有供桌,只有大人膝下跪着的虔诚。等祭完月,母亲便把碗中的几个老冬果和老沙梨拿菜刀切成几瓣,一人一瓣分给我们吃。偶尔有几个山核桃,母亲便小心翼翼地砸成花码,一人一两瓣分给我们吃,父亲和母亲就坐在旁边看着我们吃,看我们吃香了吃开心了,他们也便吃香了吃开心了。等我们吃完了,八月十五便也结束了。期待了很久,盼望了很久的八月十五,就这样匆匆结束了,一点也不隆重,也没有仪式感,丰满而骨感,浪漫而寒酸,简单而仓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村子东头的园屲上,原本是一大片朝阳的山坡,弯弯绕绕的小径虽陡虽窄,里面的梯田却平平整整,错落有致。远远望去,犹如一幅浓墨泼就的山水画,又如一架直通天际的登天梯。蓝天如洗,白云如絮,层层叠叠,绵绵延延,如风舞飘带,如雨梳长河。再添上蜿蜒曲折的羊肠小径,纵横交错,上下翻飞,如诗如画,如梦如幻。后来栽上了苹果树,成了生产队的苹果园。为了防止小孩子祸害,生产队专门轮流派人看护。园屲上的苹果树品种很杂,尽管好多品种早已灭绝了,我到现在都能清楚地记得那些苹果树的名字:黄元帅,红元帅,青蕉,红芋,美夏,青冠,老冬果等。在数量上,尤以老冬果居多,但色度、甜度、嫩度、个头等各方面都是老冬果最差。入秋以后,园屲上的苹果便成了我们一些淘气鬼的主要偷袭目标。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还真是如此。在那缺吃少喝的年代里,偌大一个苹果园的苹果也是稀罕物了,于是也常被我们惦记着。午饭后,太阳热辣辣的晒着,看苹果的人便钻进坡顶的窑洞里面睡觉了,我们就学着几个大男孩的模样,把背心下摆塞进裤腰里,再扎紧裤腰带,跟在人家的后面,从西边的地里跳下去窜进果园,或从下面的崖上爬上地埂,钻进园子里,猴子似的爬上树,不管好赖,不管生熟,只要能够着,就摘下来从背心领口塞进去。不大一会,便满载而归,一个个胸前后背塞满了苹果,肚子鼓得像十月怀胎的孕妇,走起路来也没有平时灵活了,滑稽笨拙,妥妥的一群憨鸭子。那种洋洋自得,得意忘形的神情,一点也不亚于打了胜仗归来的士兵。或者吃完晚饭后,天渐渐黑了下来,看苹果的人看不清,或者下雨天看苹果的人去窑洞里避雨了,我们便出发了。由于有大男孩策划,统一指挥,大多时候都是顺利得手,满载而归。当然了,也有失手的时候。偷的次数多了,看苹果的人也了解了我们行动的规律,就故意下个套,摆个空城计,专门等我们自投罗网。即使被抓住了,看苹果的人也不会打我们,不会骂我们,也不会告队里找家长。往往都是先吓唬我们几句,再把我们领到有熟好了的苹果的地方,让我们各自摘一些苹果拿回去。临走又叮嘱我们,以后天黑了,下雨天不要再偷苹果来,太危险了,偷几个苹果事小,万一擦伤胳膊摔伤腿就麻烦了。</p><p class="ql-block"> 担心父母知道了会挨揍挨骂,偷来的苹果不敢直接往家里带,我就偷偷的藏在后院里自己挖好的窑洞里偷着吃。如果是老冬果的话,就等父母上地干活了,放在锅里面煮着吃,或者埋在灶膛里烧着吃。皮糙肉厚的老冬果,一烧一煮之后,便完全变了个样,吃起来软软的,棉棉的,簌簌的,酸酸甜甜,入口即化,生吃时有的那种酸涩也全然不见了。不断的轮流换人看护的缘故吧,园屲上的苹果,一天天会越来越少,到了该采摘的时候,基本上只剩不为数不多的一些老冬果了,稀稀疏疏的,风吹剩的残叶一样挂在树上。最后生产队统一采摘后,一家只能分得为数不多的一些苹果了,而且往往都是长得最小,面相最差的老冬果。等分来的苹果拿回家,便被饿怕了,馋疯了的孩子们一哄而抢,洗都不洗,直接狼吞虎咽。好在大人们会悄悄地藏几个苹果,等到八月十五再拿出来献月亮。</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起来,颇是怀念那段美好而幸福的童年时光,尽管贫穷,吃的不好,穿的不好,却是人生中最美好,最快乐,也最幸福的时光,深深地刻在生命的年轮里,流淌在血脉之中,与生命同在,不可复制,无可替代。</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月饼在当时算是稀罕物了,比肉还稀罕。绝大多数人是吃不上的,只有极个别大人在外面工作,家里条件好一点的人家才能吃到中秋节的月饼。记得有一年八月十五,班上有个女同学上学时带了一个月饼,大家看到后一个个眼睛里都放着光,羡慕得不得了,馋得口水直流。课间活动时,女同学放在抽屉里的月饼不见了,便哭哭啼啼的找到老师。老师再三追问,全班同学就是没有一个人承认。</p><p class="ql-block"> 在接下来的体育课上,老师宣布,这节课要做个游戏,并通过这个游戏选举新的文体委员。大家听了兴奋不已,纷纷欢呼着雀跃着,掌声雷动。老师在一张纸条上写上“文体委员”四个字,再揉成小纸团,连同其它的一些空白纸条揉成小纸团一起,放在一个同学的帽子里摇晃了一番。老师接着说,我会把这些纸团一个个放在大家的口袋里,写有“文体委员”四个字的纸条放在那个同学的口袋里,这个同学就是班上新的文体委员。为了公平公正,防止作弊,在同学们的注视下,老师自己拿领巾蒙上眼睛。然后老师让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圈,再后转面朝圈外,拿各自的领巾蒙上眼睛。老师又叮咛道,你们一定要听到我的指令之后,才能摘掉领巾,转过身来,再检查各自的口袋的小纸团。一番忙碌之后 ,老师摸索着依次往大家的兜里各塞了一个小纸团。等大家迫不及待地摘下领巾,从口袋里掏出小纸团,急不可耐地揉开看着时,被幸运之神眷顾了的那个同学,开心地挥舞起他手中的纸条,兴奋地喊着,蹦地三尺高。在同学们的羡慕和掌声中,老师郑重宣布,这个同学就是班上的文体委员了。然后,老师突然变戏法似的,从他自己的口袋里掏出一个拿纸包着的圆圆的月饼来,亲手交给了那个女同学,问这个月饼是不是她的。小月饼失而复得,女同学终于破涕为笑,开心的点了点头。最后,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大家一定要记住,不是你的东西,就千万别动心思,更不能动手,因为它不属于你!本来香甜可口的一块月饼,被你偷拿了,也就变味了。”</p><p class="ql-block"> 多年之后,有多人多次问过老师,当年到底是哪个同学偷人家月饼了,老师笑着说:“我和你们一样,也是蒙着眼睛的。当年你们都还小 ,不懂事,不管是谁做的,上帝都会原谅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古时代,因为无知,人们对自然界的事物都有敬畏心理,把日、月、山、川、雨、电都奉为神灵,加以膜拜。而月亮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仅次于太阳,自然也成为重要的祭拜对象。古代帝王有春祭日,夏祭地,秋祭月,冬祭天的习俗,民间也有秋季祭月之风。时间久了,秋季祭月就渐渐演变成现在的中秋节。到了后来,随着人们认知的逐渐提高,对一些美好事物,渐渐的由最初的敬畏转化为热爱与欣赏,于是,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也变成了家人团聚,一起轻松愉悦的赏月。</p><p class="ql-block"> “中秋”二字,最早见于儒家经典《礼记》:“仲秋之月养衰老,行糜粥饮食”。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由传统的祭月节转化而来,兴起于隋末唐初,流行于两宋,到了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八月十五的晚上,每当圆月升起,辉洒人间,人们纷纷在院子里摆上香案,将月饼,石榴,苹果,枣子等瓜果供于桌上,燃烛焚香,祭拜明月,祈求福佑。拜月之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谈天说地,月饼月果,分而食之,一起赏月,思念祈福在外的家人,共享天伦之乐。</p><p class="ql-block"> 有关中秋节的来历,有一个凄美的传说。后羿射日有功,王母娘娘赏赐他两粒不死药,吃一粒长生不老,吃两粒飞天成仙。后羿舍不得离开妻子嫦娥,不愿独自吃了仙药,便把不死药交给嫦娥保管。后羿的徒弟逢蒙,是一个奸诈小人,早就对不死药垂涎三尺。一次后羿外出打猎,逢蒙便假装生病没有随从,乘机威胁嫦娥交出仙药。情急之下,嫦娥拿出药放进嘴里,不小心却吞了下去,随即飞向天空,进入月宫。嫦娥奔月之后,后羿日夜思念,念妻心切,便在院子里面设立香案,摆上嫦娥最爱吃的各种水果,以表念妻之情,也盼望嫦娥能回来夫妻团圆。邻里乡亲也纷纷在院子里摆下供桌和水果,祝福善良美丽的嫦娥幸福平安。从此,中秋祭月,拜月的风俗,便在民间纷纷传开了,年年如此,代代相传,渐渐的就演变成了现在的中秋节。</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作为祭拜月神的供品,又称团圆饼,其由来历史悠久。“月饼”一词最早出自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中。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也有诗句赞美月饼:“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月饼最初只是一种点心食品,并非中秋节专有。一直到了明代,中秋节吃月饼才在民间逐渐流传,并逐渐把赏月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寄托思念。月饼同时也是中秋节亲戚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月饼寓意团圆,也是从明朝开始有文字记载的,明代的《西湖游览志会》记载:“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意”。月饼内馅多采用植物种子做原料,如核桃仁、杏仁、芝麻仁、瓜子、山楂、莲蓉、红小豆、枣泥等,香甜可口,营养丰富,对人体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中秋月饼形如满月,寓意团圆美满,皮酥馅饱,油而不腻,香甜可口,老少皆宜,食之令人回味无穷,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吃月饼,相传始于元代。元朝时,中原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元朝统治阶级的残酷统治,纷纷起义反抗,朱元璋联合各路反抗力量,准备在八月十五夜起义。但朝廷重兵把守,盘查的又十分严密 ,传递消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献上一计,命令把藏着“八月十五夜起义”的纸条藏入饼子里,分头送到各地起义军中 ,通知他们在八月十五夜同时起义。到了起义那天,各路义军纷纷响应,里应外合,很快就歼灭了敌军,攻下元大都,起义顺利成功。为了纪念这次起义,建国之后,朱元璋传下口谕,每年的八月十五,全天下人都须吃月饼,君民同乐,举国同庆。并将当年起义时秘密传递信息的月饼,作为节令糕点赏赐群臣。于是,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便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秋节祭月,选择供果还是挺有讲究的,一般选外形光圆,寓意美好的水果作为供果。柚子是一种圆形水果,符合中秋节家人团聚的主题,同时,“柚”与“佑”谐音,代表了人们祈求护佑的美好愿望。柚子也谐音“有子”,象征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因此,柚子常被选作中秋节的供果。桃为“五果之首”,选作供果寓意福寿满堂,祈福老人健康长寿。枣在传统文化中一直都被视为“吉祥果”,寓意早生贵子,以枣祭月,祈求早生贵子,子孙安康。苹果向来被誉为“平安果”,选作供果寓意平平安安,健康吉祥。石榴红火多籽,作供果寓意多子多福,人丁兴旺。柿子红红火火,惹人喜爱,作供果寓意事事如意,红红火火。供桌上摆放鲜花,代表了生命和美好。当然也有禁忌,一忌奇形怪状的水果,如榴莲。二忌寓意不好的水果,如梨子,栗子,李子,都与“离”谐音,有分离,离散之意,不适合出现在中秋团圆的日子里。此外,中秋节还忌讳男性拜月,我国自古就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讲究,所以拜月只能是由女性完成。</p><p class="ql-block"> 中国地广人众,民族繁多。除传统的祭月、赏月外,中秋习俗因地而异,各具特色。中秋前后,桂花盛开,香气扑鼻,“桂”是“贵”的谐音,寓意着富贵美好。因此,南方有中秋夜赏桂花,饮桂花酒的习俗。中秋佳节,有些地方会在公共场所挂上很多写有谜语的灯笼,让大家赏花灯,猜灯谜,既丰富了中秋生活,又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在江浙一带,中秋观潮也是又一中秋盛事,寓意思念亲人,期盼远方亲人好友的归来。大文豪苏东坡诗中写道:“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广东潮汕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俗谚云:“河溪对嘴,芋囝食到”,“芋头”谐音“胡头”,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先祖,不忘胡人屠城之恨。南京人中秋节要吃桂花鸭,寓意着团圆和幸福,也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许和祝愿。在福建蒲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挂灯,作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福建一些地方还有中秋之夜“抛帕招亲”的习俗。台湾中秋之夜,有未婚女子“偷菜求郎”的习俗,俗语云:“偷着葱,嫁好夫,偷着菜,嫁好婿”。</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岁月如流,人生如梦,仿佛只是做了一场梦,只是看了一场戏,只是眨了眨眼,只是偷了会懒,蓦然回首,大半辈子人生便没了,同时没了的还有辜负了的数十个中秋节。泼出去的水,吐出去的烟,曾经做过的梦,随风扬起的一把土一样,风一吹,说没就没了,拿橡皮擦擦过似的,不留一点痕迹。感觉什么都还没有做,感觉还没有好好年轻过,感觉才刚睡醒,感觉才要上路,却早已流年虚度,空剩一副空空的的皮囊,了度余生。曾经挥霍了的数十个中秋节里,留下来的,只有挥之不去的念想,记忆中又大又圆的明月,还有小小的五仁月饼,红着脸蛋的老冬果老沙梨的味道。当然,还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圆”,苏轼的“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还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王建的“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所有这一切,都成了我生命中不可或缺一部分,刀刻斧凿过似的,越来越深,越来越沉,越来越亲切,越来越清晰。</p><p class="ql-block"> 时光不居,岁月如流。圆月还是儿时那轮圆月,中秋节也还是儿时那个中秋节。但是,在一轮圆月之下,院子当中摆放的一个粗瓷小碗里,几个老冬果,几个老沙梨,几个五仁月饼,分别切成几瓣,一人一瓣分着吃的岁月,早已成为历史,一去不返了。到了今天,吃过的,没吃过的,应季的,反季的水果都有了。听过的,没听过的,见过的,没见过的月饼也都有了。但是,怎么也吃不出当年那一人一瓣老冬果,一瓣老沙梨,一瓣五仁月饼的中秋节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秋风带爽,月饼含情,丹桂飘香,银蟾辉满,几多期待,几多感慨。岁岁中秋,今又中秋,在一轮圆月的见证下,岁月的年历又将翻过一页,我们即将迎来又一个中秋佳节。漫漫人生,任世事沧桑,岁月无常,亘古不变的是那一轮明月,在岁月的长河里,一路陪着我们,走过春秋冬夏,走过岁月绵长,默默相伴,不离不弃。犹如父母爱意满满的双眸,默默地陪伴着我们,照亮着我们的旅途,一路走来,从未走远。</p><p class="ql-block"> 中秋,你好!无心云,梧桐雨,总把良辰美景欺。用我三千烦恼丝 ,换你当空月皎皎!</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