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岳麓书院的九宫格

丢丢

<p class="ql-block">多年后,人到中年的我再来岳麓书院,内心竟犹如初见时的激动。</p><p class="ql-block">记得年轻时来岳麓书院,直奔朱张讲堂,不曾细品其他地方。这次得闲信步,便在书院曾经快闪的地方驻足停留,慢慢品读那几个字,那一句话,那一幅对联。在慢慢的品读中,我浮想联翩,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些名人在眼前不断闪现。不喜在景点打卡的我,兴致勃勃地用手机留了九张照片,给自己凑了个难忘的九宫格记忆。</p> <p class="ql-block">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岳麓书院,从唐末动乱的五代二僧开始,到公元976年,被政府收回交给儒者管理。此后,宋、元、明、清数代相沿办学,<span style="font-size: 18px;">在长达千年的文化接力赛中,它的神奇与传奇吸引了一代又一代读书人。<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里大师曾经云集,其中还有朱熹、张栻、王阳明这种顶流大师。</p> <p class="ql-block">“岳鹿书院”四个俊朗大气的字是宋真宗的手迹。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的第三个皇帝,在重文轻武的宋朝初年,宋真宗也是尊重儒学的典范。他爱好文学,擅长书法,“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他好书的总结陈词。书院博物馆所存的“岳麓书院”刻石,便是当年宋真宗的手迹。看着这发黄厚重的石刻,我仿佛穿越千年来到大宋的书院,化为一名读书人,呼吸这一方诗意的空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幅对悬挂在书院大门,霸气十足。对联写于</span>清朝嘉庆年间,时任岳麓书院山长袁名曜,和门生张中阶,一个上联,一个下联的合作成果。对联的字面意思简洁明了,“楚地有栋梁之才,这里的人才最多。”冥冥之中,正如袁山长的预言,历史竟给了这句话最好的佐证。曾国藩、魏源、郭嵩焘、左宗棠、胡林翼等为代表的湖南一大批人才,在晚清大变局中井喷出现;谭嗣同、黄兴、蔡锷等为首的又一批湖南人才,推动了旧民主主义革命进程;毛泽东、蔡和森等一批湖湘俊杰,实现了新中国建立的革命伟业,名垂千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千年学府”匾,挂在</span>头门的顶上。<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86年,岳麓书院举行1010周年庆典时,湖南大学长沙校友会赠送了这块匾,匾的四字是集唐代湘籍书法家欧阳询手迹而成。</span>门联“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道尽了书院辉煌灿烂的历史。书写人为原中国书法协会副主席虞愚,虞老书法受于佑任和弘一大师影响,晚年的字缥缈奇美。</p> <p class="ql-block">“纳于大麓,藏之名山”,是二门的对联,门额正上方悬着“名山坛席”匾额。表明岳麓书院是一处山间庭院,四周被浩瀚的林木掩映,隐藏在地阔物博的岳麓山中。海拔300多米的岳麓山,是南岳衡山的“脚”,植被茂密,古树名木多,环境优美。</p> <p class="ql-block">赫曦台位于岳麓书院门前。关于赫曦台的诗句应该很多,眼前的赫曦台上选择了三个朝代的名人之作作为代表。</p><p class="ql-block">第一首,是宋朝朱熹和<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栻的</span>《登岳麓赫曦台联句》 。头句“泛舟长沙渚,振策湘山岑。”和尾句“寄言尘中<span style="font-size: 18px;">客,莽苍谁能寻?”由朱熹赋,中间两句“</span>烟云渺变化,宇宙穷高深。怀古壮士志,忧时君子心”,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张栻赋。</span>南宋1167年,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理学家朱熹,千里迢迢从福建专程来到长沙,造访岳麓书院主教张栻,停留了两个月时间,期间,两个顶流哲学大家展开了深入而激烈的思想讨论,史称“朱张会讲”。这首《登岳麓赫曦台联句》,见证了两人的友谊。</p><p class="ql-block">第二首,是明朝王阳明的《望赫曦台》。“隔江岳麓悬情久,雷雨潇湘日夜来。安得轻风扫微霭,振衣直上赫曦台。”那时,王阳明正处于人生最低谷,在被贬往贵州龙场的路上,绕道长沙,来到岳麓书院,有感而发。</p><p class="ql-block">第三首,是毛泽东的<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34, 34, 34);">《和周士钊同志》。“</span>春风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1955年6月,毛泽东到湖南考察农村合作社情况,时任</span>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兼湖南第一师范学校校长<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周世钊陪同游览岳麓山,</span>毛泽东用这首诗表达三十年之后再回长沙、再登岳麓赫曦台的豪情壮志。</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道冠古今”的牌匾,在</span>赫曦台边的石牌坊上,从这个牌坊进入,里面就是文庙。“道冠古今”,一般和孔子有关。按照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凡办学的地方都要祭祀孔子,祭孔的建筑统称为文庙,文庙建筑一般可以享受皇家建筑的等级待遇,红墙黄瓦。但在书院设有文庙,估计除了岳麓,再无第二了。</p> <p class="ql-block">赫曦台内壁两侧,各有一个巨大的字,左为福,右为寿。相传,“寿”字,书于1807年,为一道士用扫帚蘸黄泥写成;“福”字,也书于1807年,为时任山长罗典在看到“寿”字后补书而成。两个字同高,1.3米。罗典,清乾隆年间进士,是岳麓书院历史上有名的山长, 他学问广博,品行兼优,德高望重。书院有影响的建筑,如爱晚亭、赫曦台都是他主持修建的,他把岳麓书院的硬件建设发展到顶峰,从此,他的名字也烙印在后人的心中,成为不朽。</p> <p class="ql-block">要再次离开书院了,心中有些不舍。看到路边有纪念岳麓书院创建1020年的纪念碑,我忍不住又打了个卡。根据时间推算,这应该是1996年的牌子,感觉不美。我在想,再过三年,岳麓书院就会迎来自己1050年的诞辰,那时的纪念活动又会是怎样?但我相信,无论外界如何嘈杂,如何热闹,岳麓书院只会散发出属于自己沉淀千年的幽静。那份幽静,让人魂牵梦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