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北京,一座现代而又古老的都城;北京,一张华丽而又庄严的名片。有谁不憧憬?有谁不神往?又有谁不想身临其境,目睹它的风采呢?实现这样的梦想,对当下人来说,是随时随地就能成真的。但在六七十年代,受经济、交通等因素影响,却不是那么简单,甚至遥不可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能是命运的安排,我第一次到北京的机会却来的是那么快,那么简单。那是1974年3月,从军后的第二年,我刚满20岁,正值青春年华,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3军189师直属通信营的一名战士,组织上选派我到北京军区通信训练大队学习。记得那一天,我从山西原平出发,到太原与军部及其他两个师的3个战友会合,然后坐上通往北京的绿皮火车。一路上,我想象着北京的样子:庄严、神圣、雄伟、繁华……,反正都是崇高而又美好的字眼。那时,我最喜欢听的一首歌,就是《北京颂歌》,那高亢的旋律,那壮丽的歌词,经常在我脑海里回荡。可以说,这些想象中的样子,就是这首歌带给我的。我耳边也是响着这首歌到的北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时,部队的正规通信院校寥寥无几。北京军区通信训练大队(后于1983年2月划归石家庄陆军学院)的驻地是在北京西郊,属海淀区,距离市中心还有很远的距离,与北京市第47中学同一驻地。条件虽不艰苦,但也很普通。并没有我想象中的那样,一到北京就会有梦幻般的感觉。依旧住的是普通小平房,睡的是床板大通铺,吃的是粗细二米饭,心里禁不住有一丝失落。唯一的就是我们上课的教室特别宽敞明亮。现在回想,那时是多么的天真和单纯,总是富于想象。 哪能一落地就住进高楼大厦、繁华市井;一睁眼就看到名胜古迹、秀丽风景呢?其实,通信训练大队就背靠著名的风景区-香山,是一座具有山林特色的皇家园林,只是一时无暇顾及而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安顿下来之后,我和战友们就开始了紧张训练,因为我们学的是载波通信技术理论,说是训练,其实就是上课,学习理论知识。战友变成了同学,“战壕”改成了同桌。一学就是一年零三个月,使我有充足的时间,认识北京,了解北京。除了队里统一组织的参观学习之外,每到节假日,我就和同学好友游览参观北京的名胜古迹,风土人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即使这样,也只是走马观花,了解大概。实际上,真正让我铭记在心的并不是这些风光胜景,而是那些影响我成长进步的情景故事,既滋润着我的人生,又让我沉浸在富有诗意的学习生活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 书海畅游酣,广览博观,求知似渴不离篇。清脑撼心追梦路,放眼群山。 血热智思宽,遐想千般,欲飞宇宙访婵娟。时日蹉跎忽儆醒,勤奋为帆”。我这首2016年5月创作的《浪淘沙》,可以说是我当时学习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每天都陶醉在读书学习的氛围里,傲游在知识的海洋中,没觉得苦,只觉得甜。除了上课学习电子基础理论、通信技术理论等专业课程外,业余时间广览其它书籍。可以说,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看,梦想多多。看哲学书想当个哲学家;看医学书想当个医生;读一些人物故事、小说散文,又想当一个老师、工程师、作家、诗人,等等。不过,真正让我用上心、读的多的是哲学和一些领袖学习的故事。翻开我当时的读书笔记,记载的大多是这方面的内容。认真读过的哲学著作有:艾思奇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毛主席的《实践论》、《矛盾论》、《人的正确思想史从哪里来的》等;介绍领袖学习的故事的书有:保尔•拉法格的《回忆马克思和恩克斯》、娜·康·克鲁普斯卡娅的《列宁是怎样写作学习的》等;还有《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创造性的研究过程》、《马克思学习的故事》等一系列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业余读书占用了大量时间,开始我有点儿怕耽误课程,后来慢慢发现,课外读书不但没影响课内学习,反而促进了课内学习,使自己思路更宽广,方向更明确,还解决了思想中的一些问题。比如:队里有几个出色的学员,考试、课堂回答问题总是名列前茅。我曾错误的认为,人家是天生聪明,这是没办法的事。后来,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中的一段话让我茅塞顿开。他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从此,我以先进为目标,刻苦努力,奋发向上,不长时间,我的学习成绩就由中游跃至上游,得到了同桌及其他同学的赞誉。从此,我更加相信勤奋,注重脚踏实地,不再盲目崇拜天才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信往来,鸿雁传书,是那个时代的符号,也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它伴随着我的学习生活,不可或缺。我也比较喜欢写信,不仅仅是故乡亲人,更多的是分别后的老连队战友、高中的同学老师,与他们保持着广泛的联系,与他们交流梦想,探讨人生。随时增进了解,加深感情,互相鼓励,这成了我成长进步的一种动力。那时,要求入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无上光荣的事,也是成长进步的重要标志,我非常渴望。当看到有的战友入伍第二年就入了党,就有点儿急躁,不能正确对待。记得还是在与老班长韩明阶的通信中慢慢领悟,调整过来。他在信中给我讲了“为什么入党”、“怎样从思想上入党”、“要把入党的想法融入到学习、训练和劳动中去”,以及“人生、梦想与奋斗”等一系列问题,他的话深情款款,语重心长,使我受益终生。直到现在我还收藏着那封信(见实物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书信不单是我那年学习期间坚持的事,也伴随了我之后整个军旅生涯。不但成了我学习工作的一部分,也是我情感的重要组成。2016年5月我写的一首《满庭芳》追忆了这一情景:“鸿雁传书,翱翔千里,寄托情意浓浓。守时信诺,何惧雨和风。穿越时空岁月,灵犀里,互诉肠衷。那支笔,四涂彩墨,画美好前程。 谁情如战友,千磨百砺,悠久长恒。历坎坷,愈发炉火纯青。竟是异栖相守,更凸显,倾血凝成。方长日,风和云丽,夕照更添红。”直至现在,还和一些战友保持着联系和友谊,不过是已改成了现代化的微信方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学习期间还发生了一件特别感动的事情。记得当时正是隆冬季节,天气寒冷。一天深夜,我被班长从梦中叫醒,让我去大队门口接人,说是我父亲从河北老家看我来了。我马上穿衣起身,到了大队前院,一辆挂有总参部队牌照的黑色轿车停在那里。一位军人司机下车,搀扶着我父亲带到我的身边,我还没来得及问他姓甚名谁,跟我招了招手,说了声:“再见”,就一溜烟消失在茫茫的黑夜里,只让我一时不知所错。但心里被默默地感动着,庆幸我父亲遇到了“雷锋”,遇到了我心中最好的战友。要不然,一位近70岁的农村老人,首次到北京,从北京站下车,到我学习驻地近40公里路程,如何到达,那是无法想象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真是让我铭记一辈子的事,经常从心里呼喊:战友,你在哪里?你在哪里?真的特别感谢他,感谢那个时代!2015年5月,我刚学诗词不久,就专门学填了一首小词《卜算子》:“深夜梦酣时,慈父忽然到。原是“雷锋”送前来,未果知名号。报恩无处寻,酬谢难及了。岁岁年年寄情思,君可曾知道?”。这也算是一次释怀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除了上述这些刻骨铭心的情景,还有一些轻松愉悦的记忆。比如,参加观看国务院文化部八一建军节之际对北京部队的慰问演出。近距离领略了中国京剧院那些著名京剧演员刘长瑜、钱浩梁等人的风采,在那时也算是一件幸事。在比如,队里组织的北京十三陵水库参观学习,现场感受并似乎看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第一代领导集体与劳动人民一起修水库,那种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我也第一次看到了郭沫若写的那首颂扬十三陵水库的诗,并抄写下来。不妨录此共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颂十三陵水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郭沫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改变自然面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造成湖水山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高堤大坝锁长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准龙王乱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勇士堂堂十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光荣榜上名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雄人物看今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十万大军欢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领袖带头挖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民不亦乐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三山五岭齐欢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苦战何能算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要与洞庭比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昆明湖水不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煌煌五字垂千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曰“十三陵水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那年在北京“军校”的学习生活,让我度过了美好而浪漫的时光。虽然那时还不懂诗,不会写诗,身边却充满了诗意。不但收获了专业,收获了进步,还收获了许多战友情。不但领略了北京的风光和名胜古迹,还看到了北京靓丽光环下的朴实无华、北京人的举止大方,说话文雅动听。从此,北京就像一粒种子,深深地植入我的心中,等待人生岁月的春天,去焕发无限的生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于2022年11月30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父亲在天安门前合影留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48年后重坊北京市第47中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作者:张春超,笔名笃书,央行退休,现居北京。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喜欢读书,爱好诗词与文学,笔耕不辍。曾在各级报刊发表文章和诗词多篇。著有《基层金融实践与思考》、《我的心路与诗路》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