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天立冬,天空万里晴朗,太阳还是很有热情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安化县政协办公室主任县《品读安化》主编王青山,安化县教育局办公室主任陶金生,安化著名写作者李向阳,马路镇文化站站长云台山书画文学社社长朱共辉和我等一行人,从马路口轻车出发,驰过10公里首到湖南坡古茶莊旧址一一俗称湖南坡街上,也是当年红军经过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街道沿着潺溪岸有近一里路长,街道前面是几米高的溪岸一字长堤。沿街房子基本全部换成了新式建筑,隔远望去,一线新色中参杂着三处灰黑色的木房。到近前一看,却是仅存的老式店铺房子。我们看到它们亟待维修而未被维修的凄凉,主人好象没有要它长久存在下去的想法。看到房子的铺门,似乎从它们的身上隐隐看到了过去流传的茶季买卖的热闹场面和街道往日的兴旺;想到了当年红军经过街道时,纪律严明亲民爱民的动人情景,从而感觉到它们过去的荣光和现在显得的十分珍贵,并忧心着它们某一天的失去,但又无可奈何。</p><p class="ql-block"> 顺着潺溪向上街道尽头处不远,我们下车上坡步行,向席头山上的红军纪念亭和古战场而去。沿途边走边看当年红军挖的一直延伸到山顶的战壕。我们后面还跟着来了一小队打着红旗瞻仰红军烈士的益阳市人。</p><p class="ql-block"> 大家一同来到纪念亭南面一块葬着红军排长李楚才的不大的坪地。我们首先向烈士默哀鞠躬,然后看纪念墙上的文字。纪念墙上除了介绍红军烈士牺牲原因的文字之外,还有领导和知名文人的题诗。诗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红军烈士的颂赞和敬仰之情。</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边观看一边听朱共辉站长简要地讲叙他早已熟知的一些感人的红军故事。一是山下的村民韩就发救护一位受伤的红军战士到家中并为他疗伤,后又把红军战士打扮成砍柴的村民护送他出境。二是被敌人抓来带路进攻红军阵地的邓松林。他把敌人带到埋伏有红军部队的茶子树山下面无法隐蔽的玉米地里,他偷机钻进长满毛草蓬的旱沟里逃跑了。红军一排子弹扫过去,打死了数名敌人,剩下的仓狂逃命。三是一个做饭的红军战士第二天清晨,从山下往山上给部队送饭,不料军情突变,部队连夜开走,他被敌人抓住押往烟溪,用尽各种残酷手段严刑考打,红军战士宁死不屈,硬是被敌人给活活的整死了。讲到这里朱站长的话音低沉了下来,大家的面色和心情也都沉郁了下来。</p><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下山乘车来到了南坪陶家凸。竞想不到在这大山坡上还有这么大规模的茶厂。它是两兄弟创办的兄弟茶厂,弟在外面销售,哥在厂里操心管理,兄弟俩和气配合得十分默契。我们心中不由得对兄弟俩赞赏羡慕不已。</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参观茶厂时惊呀地发现,龙总从湖南坡收来的三块湖南坡古茶庄的招牌:集发泰茶莊,永久茶莊等,字体稳健端庄清秀。还有一顶清未时期的篾制的笠式消防头盔,上面写着"马辔市消防队”字样。.难道那个时候还有这样的编制?它们的古色古香迎面扑来,使我们好奇心起。这些古懂使我们顿时感觉到,它们使这个茶厂增辉添色不少。我们心中不由暗暗佩服龙总独特的眼光。</p><p class="ql-block"> 龙总热情地招待了我们。吃过午饭,朱站长就带我们来到洪仙溪古茶道边看古茶蔸。开始我们看不出什么明堂,只看见老茶蔸的蔸杆有茶杯那么大。因茶枝长太长高了茶农难已采摘,过十年左右就留茬砍一次,所以只能看到茬不断长大而成的蔸杆了。我们虽然生活在茶乡,但确实还没见过这么大的茶蔸杆。朱站长接着兴趣地介绍说,这是北京的专家经过这里发现的。据专家说,茶蔸杆有比母指大些的要长一百年,这些古茶蔸已有五至六百年了。我们听了惊叹不已,就这里看看那里瞧瞧,只想找到最大的。尽兴之后便乘车继续往苍场而去。</p><p class="ql-block"> 自从车驶过湖南坡开始,群山就越来越拥挤,溪的宽度也越来越窄,山谷连连,车路曲弯时隐时现,车子象蛇行似的不停地左拐右转。约半个小时后车就经过当年红军驻扎过一夜的江溪村。因时间原因车未停就直上碑记垭。</p><p class="ql-block"> 车子开到安桃搭界的碑记垭停住,大家下车观望了一下。通往挑源的公路也已成了水泥硬化路。朱站长向大家把碑记垭简要地介绍了一下:这里就是当年红军从溆蒲、奎溪、网溪方向而来,经过这里到茶溪(过去桃源下面这一带的统称)、大水田、和平溪,再往朝山界去围剿驻扎在马路口的国民党部队,后因天气和敌情变化的原因,又原路返回再次经过这里。听完朱站长的讲解,大家又上车往一脚踏三县的山垭上去看那块三角形界碑,并且那里也是古茶道。碑的三面都刻上县名:安化、桃源、沅陵。</p><p class="ql-block"> 看过后再反回到冷峰尖下的一处岭上下车。站在岭上,在晴朗的天空下,眼前的一切十分地清析明朗。向下看大规模的冷峰尖茶场,苍苍翠翠好大一片;向上望见相距不远的冷峰尖庵堂,似乎感觉到了它的仙风神意。</p><p class="ql-block"> 朱站长又简单的点了一下这里的往事。冷峰尖茶场,70年代是下放知青的地方,山上曾经有两栋大木房子。1950年解放军在湘西剿匪时,一般土匪逃到冷峰尖庵堂里。解放军追过来围剿时,牺牲了两名解放军战士,还被土匪打死了一名向土匪讨猪肉钱的当地农民。</p><p class="ql-block"> 朱站长话音刚落大家又钻进车里向冷峰尖庵堂而去,下车步行几十米就到了庵堂。他们到山顶上去看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千年古树娥耳枥。我不愿再爬坡就留在庵堂休息。</p><p class="ql-block"> 庵堂右侧有一古树,我随便问了一下居守庵堂的老人,这是什么树呀,他说这是皂角树。我一愣,大人们常骂儿女不愿意做大人要他们做的事的时候,就是:“要你做点么子事,当得象上皂角树”,原来就是这种树呀。</p><p class="ql-block"> 他们下来后,我把这一发现告大家,大家异口同声地说,只听骂过从未见过,未必就是它?老人说正是它。大家立马围过去仔细地看,果真发现了好几处有刺上长刺的怪刺。看够之后,大家一边叹说不已啧声连连,一边又在庵堂内外观赏。</p><p class="ql-block"> 之后来到庵堂阶前的坪地上俯瞰,寥廓群山尽收眼底。大家指点群山村落,畅想天地万物。遥望当年红军停留过的留传了很多红色故事的江溪村,想到剿匪战斗中牺牲的烈士及农民,想到湖南坡头席山的红军故事和牺牲的红军战士,想到大片翠绿的茶园与当年的知青,想到湖南坡街上凋零的旧门辅,想到兴旺的兄弟茶厂,想到今天所看到的一切,我们从中获得了乐趣,感悟到了世事的沧桑,深感今天的安宁和幸福来之不易。身靠背后孤寂静谧的庵堂,臆想菩萨的禅意,站在群山最高处的庵堂前,让思绪和灵魂任意遐想畅游。大家的心里各自还能悟出什么样的世理和禅意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