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溪与炎帝神农大帝之缘

徐堂忠(草根作家)

<p class="ql-block">相传资兴汤溪镇是中华始祖炎帝尝百草走过的地方,是炎帝最早发现茶叶的地方。相传炎帝在汤溪狗脑山一带采药误食毒草,头晕腹胀,无意中在身边灌木中抓了一把嫩叶放在口里咀嚼,即刻神志清醒,满目清怡,这种嫩叶就是茶叶。炎帝在汤溪尝百草时,发现地下冒出的水竟是热的,他砌石为井,以此温泉沐浴,发现沐浴后,能舒筋活络,增强体质,还能治愈很多疾病,后来炎帝在汤溪教百姓种茶、采茶,用温泉沐浴,福泽乡邻。目前在汤溪还流传着许多关于炎帝的传说。</p> <p class="ql-block">1、汤溪是洣水上游支流</p><p class="ql-block">洣水发源于湘赣边境罗霄山脉中段的八面山西麓的资兴市州门司镇烟坪顶寮村,这里是洣水河的主要源头,名曰吊排寺河。下经桂东桃寮,炎陵县五爪坪,龙渣乡红星大桥,龙潭至深渡入斜濑水。吊排寺河(资兴烟坪乡顶寮村来水)汇入斜濑水经中村乡于船形纳资兴汤溪来水(船形河)和澎溪。水量渐弘。斜濑水在炎陵县三河镇西台村汇合河漠水后称为洣水。斜濑水的源头有中华民族先祖的安息之地鹿原陂炎帝陵,同时还是中国革命摇蓝井冈山的组成部分,赋予了洣水深厚的史诗般的文化内涵。所以洣水河又有“历史长河”、“红河”的美称。洣水是湘江上游的二级支流,经炎陵县、茶陵县、攸县,在衡东县新塘镇汇入湘江。洣水河全长296公里,流域面积10505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洣水上游深山峡谷,水流湍急,河道相对狭窄。入攸县境后坡度渐缓,纳攸水后水流量增大,江面宽阔。基于此,攸县县治在五代后梁(907~923)从东北部的网岭镇罗家坪村迁入濒临洣水北岸的今址。攸县县城曾是洣水水运的一个重镇,是攸县、茶陵、酃县三县的物资集散地。上游的小船运载货物在这里过舱到大船上,上游的木竹小排筏在这里集组成大的排筏。到清末和民国时,攸县县城建有谭家、学门前、同仁宫3个水运码头。江中高桅行帆,百舸争流;码头边泊舟篙杆如林,人声鼎沸;江岸上人来车往,货运不歇。</p> <p class="ql-block">洣水沿途风光旎旖,景观丰富,洣水源资兴市烟坪乡顶寮村,有我国分布在地球上最东方的、属亚洲最大的银杉群落。在保护区内分布着号称“活化石”和“植物熊猫”的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共356株,是亚洲最大的银杉自然群落。有广柑基地白茅洲、灵山胜景、太平寺、晏光庙、秀才看榜、雄师戏金蟾、笔架峰、将军庙、杨山祠、雷溪双月、炎陵洣泉书院等景点,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曾在太平寺慈氏阁留下游历洣河后的诗句:“ 青玻璃盆插千岑,江湘水清无古今。何处拭目穷表里?太平飞阁暂登临。朝阳不闻皂盖下,愚溪但见古木阴。谁与洗涤怀古恨?坐有佳客非孤斟”! 明末大地理学家、文学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对洣河也有详细的旅游记载。清代诗人刘振武有感于灵山风光如画,作诗《灵山揽胜》一首:“七二名峰外,灵山别有天。古楠寒日色,怪石咽流泉,林密藏精舍,云深隐汉仙,夜来钟欲静,风月满川穹。”</p> <p class="ql-block">2、炎帝崩于茶乡之尾的汤溪</p><p class="ql-block">关于炎帝神农氏崩葬地的记载,最早见于晋代皇甫谧撰写的《帝王世纪》炎帝“在位一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宋代罗泌撰《路史》就记述得更具体:炎帝“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p><p class="ql-block">茶陵县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茶命名的行政县。因地处“茶山之阴”,而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崩葬于茶乡之尾”而得名。这个“茶乡之尾”之地指的就是今天的资兴市汤溪镇。查史料,西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茶陵置县。北宋为衡州茶陵县。南宋绍兴九年(1139年)升县为军。嘉定四年(1211年)划出康乐、霞阳、常平三乡设置酃县,属茶陵军。当时的行政区划以水系流向划分的,汤溪属于洣水流域,汤溪距离鹿原陂只20公里水路,之所以当时的资兴汤溪镇归属于茶陵军的酃县管辖。</p> <p class="ql-block">3、鹿原陂炎帝陵的修葺史</p><p class="ql-block">史载汉代以前就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同时诏禁樵采,置守陵户。</p><p class="ql-block">炎帝陵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宋太平兴国年间(967-983年),朝廷将事官虑炎帝陵地僻路险,舟车不便,奏请将炎帝庙迁至茶陵县城南,宋太宗诏许,即移鹿原陂炎帝庙于茶陵县城南五里处。此后凡二百余年,朝廷官府祭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均在茶陵县城南炎帝祠庙进行,鹿原陂炎帝庙几近湮没。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年),衡州守臣刘清之鉴于炎帝陵没有炎帝庙,反而保留唐代的佛寺,有点不伦不类,于是奏请朝廷,废陵前唐兴寺而重建炎帝庙。宋宁宗嘉定四年(1211年),析茶陵军之康乐、霞阳、常平三乡置酃县。此后,炎帝陵所在地鹿原陂即属酃县境地,隶属衡州府管辖。至淳祐八年(1248年),湖南安抚使知潭州陈奏请朝廷为炎帝陵禁樵牧,设守陵户,并对炎帝祠庙进行了一次大的修葺。</p> <p class="ql-block">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炎帝陵进行过多次维修。有历史记载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1954年进行一次修复。1986 年8月开始再次整修,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炎帝陵被列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4年除夕之夜,因香客祭祀焚香烛,引燃殿内彩旗,不慎失火,致使炎帝陵正殿和行礼亭被焚。“文化大革命”期间,陵殿及其附属建筑又重遭破坏,除陵墓外,全部夷为平地。</p><p class="ql-block">1986年6月28日,由酃县人民政府主持,陵殿修复工程正式破土动工,到1988年10月胜利竣工。重修后的炎帝陵殿,规模较前稍有扩大,整个建筑占地面积3836平方米。</p><p class="ql-block">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将炎帝陵列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2002年,原国家旅游局正式确授予炎帝陵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2012年10月31日,国务院将炎帝陵风景名胜区列为第八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p><p class="ql-block">2020年1月7日,湖南省株洲市炎帝陵景区被正式确授予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