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旅游学院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胜利闭幕,学校党委对新时代新征程学校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擘画了蓝图,明确提出: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三大战略,大力实施九大工程。在“1+3+9”的顶层设计中,其中三大战略之一的“质量立校战略”提出:不断推进“桂旅质量”文化建设。文化认同的高层次是价值认同,价值认同产生共识与凝聚力。结合近来与校友、师生的交流,浅要的感想与思考如下: 桂林旅游学院,因旅而生、因旅而兴、因旅而强。学校的前身桂林旅游专科学校诞生于1985年。学校得益于改革开放的东风,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早期的桂林旅游专科学校被称为“贵族学校”,其原因不仅是那时毕业生国家包分配工作,而且选择就读旅游专业的学子,大多来自干部或知识分子家庭,因为对刚刚打开国门不久的社会大众而言,旅游即品质生活。 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校长王枬教授,曾将“旅游文化”定义为:旅游是人类自由生命活动的标志。它是美的鉴赏,美的感怀、美的体验、美的创造;是心灵体验,是生活经历,是精神沉醉,是审美方式;它是对自然风光的欣赏,对社会文化的感悟,对人类文明的回顾,对澄明境界的渴求。 原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李丰生教授,也经常对师生谈及:旅游是创造幸福的行业,从事旅游工作的人是最幸福的。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马踏飞燕与桂旅人</b></p> 学校建校不久,就将“马踏飞燕”作为学校的精神标志,并特邀区内著名的雕塑艺术家铸造了属于桂旅人的铜奔马,屹立于桂林市骖鸾路5号图书馆顶楼,老一辈桂旅人,给铜奔马凃上了黑色的保护漆,在风雨洗礼中,伴随日月星辰流转,桂旅学子是中国旅游业界“黑马”的美名不胫而走,彼时,这是学子的美名,也是学校的佳话。 马踏飞燕,为东汉青铜器,国宝级文物,1969年10月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为甘肃省博物馆镇馆之宝。1983年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我们今天评价一件古代的艺术品,往往会说,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事实上,马踏飞燕不仅是我们的国家宝藏,学者还认为马踏飞燕是汉代人勇武豪迈的气概、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的表现,反映了汉王朝的强大与富足。 一代代桂旅学子与“马踏飞燕”建立的精神与情感联系,似乎是一种神秘的基因,每当有熟悉的校友,走进甘肃博物馆,看到“马踏飞燕”文物时,他们会为此而感到一种朝圣式的虔诚。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桂旅“办学理念”由来</b></p> 建校15周年,学校党委正式提出了“加快发展,创特色名校;强化管理,育旅游能人”的办学理念,时任党委书记钟惠文,亲自手书并以巨幅户外宣传墙立于骖鸾路老校区的足球场边,成为校庆庆典一道装饰的风景;后来桂旅“办学理念”也印在了校史画册和各种宣传资料中,应该说桂旅办学理念,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也凝聚起桂旅师生的办学共识,也昭示着学校的快速发展。 2012年,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第一次党员代表大会后,学校将“办学理念”进行了与时俱进的凝练,精简为“创特色名校 育旅游能人”,至今,这十个大字,镌刻在旅正楼大厅中央,桂旅人将在这一理念下,向着桂林旅游大学的目标迈进,接续奋斗、再添荣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三、关于“桂旅精神”的思考</b></p> 学校“升本”成功后,在新的起点上,学校党委多方征集退休老领导、广大师生和校友意见、建言,最终确定了“敢为人先 追求梦想”桂旅精神,桂旅精神是学校建校38年来的生动写照,尤其“敢为人先”的桂旅精神气质,的的确确在学校的一项项办学成果中得到充分的体现。<br> <p class="ql-block"> 当前,学校需要在“桂旅精神”的宣传上加以转化,比如,看得见、摸得着的桂旅精神是什么样子?谁是“桂旅精神”的代表,以及在“桂旅精神”指引下,桂旅人需要怎么做,该怎么做?我们既需要朗朗上口的“桂旅精神”,我们更需要活化的“桂旅精神”代表和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四、建议学校进一步挖掘徐霞客精神和徐霞客文化</b></p> <p class="ql-block">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名弘祖,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和文学家,被后世尊为“游圣”。2011年,国务院批复同意将《徐霞客游记》开篇日,5月19日,定为中国旅游日。</p> 学校为纪念徐霞客,塑立了徐霞客雕像两尊,建立了徐霞客广场。 <p class="ql-block"> “诗与远方”在徐霞客短暂、光辉的一生中,令后世虔诚仰望。《徐霞客游记》曾被明末清初的文坛领袖钱谦益称誉云:“唯念霞客先生游览诸记,此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不当令泯灭不传。”《徐霞客游记》全书六十余万字,其中记述游历广西的《粤西游日记》却占了篇幅的约三分之一,可见广西在这一书中的重要地位。</p> 徐霞客在桂林的一个月时间里,游览了漓江,曾描写象鼻山:“插江之涯,下垮于水,上属于山,中垂外掀,有卷鼻之势”。他踏遍了桂林的大小山峰、深浅洞穴。“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唯有处于靖江王府禁地的独秀峰,徐霞客多次要求攀登而未能如愿,成为终身遗憾。 山水之间,留存下“徐霞客精神”,以性灵游,以躯命游,有学者将徐霞客精神总结为:热爱祖国,寄情山水;探奇问险,坚韧不拔;求知破疑,辨伪存真。在今天对于莘莘学子依然具有重要的引领与学习意义。 旅游的灵魂是文化。桂林旅游学院立足行业办学,建议学校深入挖掘徐霞客精神、徐霞客文化,将“5•19中国旅游日”与“壮族三月三”一样,提升为学校的文化盛会,举办学术性论坛与纪念活动等。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写在结束的话:热爱与相信的力量!</b></p> 以上图文资料:转载自学校2023级新生入学教育《校情校史》课件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学校1985年建校,1986年招收第一批学生,半栋教学楼开始办学,学校初创时办学条件艰苦,桂旅师生披荆斩棘、共克时艰,优秀的桂旅学子以高素质服务技能和优秀的管理能力,展现时代担当,深耕文旅行业,在改革的浪潮中踔厉奋发,成为旅游行业发展的中坚力量。不负韶华、不负热爱。</p> <p class="ql-block"> 骖鸾故地薪火相传,相思江畔弦歌不绝。优秀桂旅学子身上,始终闪耀着“重品行、讲感情、有担当”的果敢与作为。</p> <p class="ql-block"> 在学校25周年和30周年校庆时,业已退休的谢国荣老师分别为校庆典礼创作了主题诗歌《年轻的脚步》与《火红的起点》,因暂时未找到原诗作,遗憾不能在此引述。</p> 今年7月,1999级校友贾酝泉(现居厦门,自主创业,首任桂林旅游学院厦门校友会会长、现任荣誉会长)回母校开展校企合作交流,面向学弟学妹开展创业分享讲座。其回到桂林,首先想到的是品尝“桂林米粉”,而且记忆里最念想的是桂林三里店骖鸾路口的明桂米粉,因为该店在原桂林旅专老校区旁;回到学校的间隙,他代表厦门校友去看望了35周年校庆厦门校友集体认捐的“校友树”,那是一颗枝繁叶茂的银杏,装饰着青春朝气的美丽校园。 在三里店办学时期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校前门后门的“天天红”“明桂米粉”是“旅专人”共有的青春记忆;在桂林读书的大学生朋友们也一定记得广西师大育才校区驼峰牛排的味道,以及屏风山下桂林工学院后门巷子里的新疆大盘鸡。学校2005年搬迁至雁山新校区,从那时起,相思小镇的“日头火”米粉店,陪伴了无数桂旅人的日与夜,遗憾在疫情期间,该店经营困难离开了学校,但无数桂旅学子,始终想念着它。 <p class="ql-block"> 站在更高的起点,期待学校从桂林旅游专科学校至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更进一步升格为桂林旅游学院的蓬勃、生动办学历史中挖掘桂旅文化力量,为实现学校高质量发展,注入内生动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