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利用周末奔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去看展,数四楼临展厅的“高节清风——墨竹中的东方风雅”最让人眼前一亮,心神荡漾,看后久久难忘。特展以“竹”为主题,在展厅入口处独具匠心地以书签模仿风铃悬挂状进行装饰布置,书签上均是以“竹”为偏旁部首的字,另一面是字的拼音和释义,不但惹得过往小孩跳跃伸手,连我等成年人,也忍不住驻足伸手,好奇地想看看,这微风吹拂下不停两面翻转的书签,都是些什么字——有常见的籍、籁、竺、笼、竿等字,也有生僻一些的如篺[pí]、篠[xiǎo]等字。最好玩的是,如果不是在这里被书签上的字提醒,几乎都忘记了,原来“笨”和“笑”也是“竹”为偏旁部首啊。</h1> <h1> 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带有精神性的物种。它包含了中国人独特的现实与心灵的周遭,孕蓄了一个民族疏影清魂的历史、持贞守节的品质。“猗猗修竹,不卉不蔓,非草非木。”文人将风雅、气节注入笔端,在墨画里续写着世事的沧桑,人生的幽微,道说的妙理,天然的枢机。墨竹抚育了人的心灵,彰显了人的人格品质,标志着人对幽深玄妙、未以言说之境的探索。因此,竹文化也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扇窗,它在诗里,在画里,在日常的生活里;它打通了现实与心灵、天与人的相对相隔的境况,成为中国人共同体认、带有精神特质的心物。</h1> <h1> 第一单元</h1><h1> 【画品】 是中国艺术史的的核心观念。在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曾提到:“夫神迈识高,情超心惠者,岂可议乎知画?”画品不只是探讨风格与成就,还有品评绘画的标准,研究画者与所绘之物之间的认知关系,揭示绘画中永恒实在的感受。“品”为绘画立意,彰显了中国文彩既彰、诗歌立象的绘画精神。</h1><h1> 【能品】清代范玑在《过云庐画论》中说:“从来画品有三: 曰神、妙、能。学者由能入妙,由妙入神。“画品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方法论。它用一种分类法表达了东方的审美感受。能品“得其形似而不失规矩”。换句话说,能品是指形象生动,对客观事物的形象把握准确。此品可供初学者临摹学习。</h1><div><h1>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诸昇、戴熙。</h1><h1> 【诸昇】<br> (1618-1690后)字日如,清代画家。画竹师鲁得之,下笔劲利,不失法度;竹叶皆个分,疏密有致,画雪竹尤佳,被誉为画竹“圣手”。传世作品有《竹石图》、《雪竹图》等。《十竹斋画谱》和《芥子园画谱》当中的竹谱,都是出自他手,是后世人们学习绘竹的惜模,直至今天,《芥子园画谱》依然是绘画初学者的入门课本。眉批云:“墨竹要法备趣足、方能入妙。日如法有余,趣不足也。”所做之画被后人判为“能品”。</h1></div> (《竹鹤图卷》,清,诸昇) <h1> 【戴熙】 <br> ( 1801-1860)字醇士,清代画家。山水早年师法王翠,进而慕拟宋元诸大家,对于王蒙、吴镇两家笔意有所得。晚年观摩巨然真迹,在用墨方面有深切的领会。又能画花鸟、人物,以及梅竹石。著有《习苦斋画絮》,于画理多有论述。秦祖永的评论是:“临古之作形神兼备,微嫌落墨稍板,无灵警浑脱之致,盖限于资也。所写竹石小品停匀妥帖,尚为蹊径所缚,未能另立门庭也。”</h1><div><br></div><h1> 个人较为喜欢展览上的《竹石图轴》这幅作品,有林间闲适之风。</h1> (《竹石图轴》,清,戴熙) (《墨竹图轴》,清,戴熙) <h1> 【妙品】 <br>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叙画》中提到:“笔墨超绝,传染得宜,意趣有馀者,谓之妙品。”换句话说,妙品是指“理与笔各尽其长”,章法与意境皆得巧妙,形象准确,笔墨精湛,立意明确,是得心应手的有法之法。它追求笔墨中的韵味与笔屋外的诗意,将画者的胸臆通过笔墨投射到物象之上。此品也可作为画者临摹学习的范本。</h1><h1>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戴明说、禹之鼎。 </h1><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戴明说】</span></h1><h1> (1733-1799),字道默,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笔力雄厚,以清奇、拙奥、生冷见长。20余随金农学画,常为之代笔。称自己能看见鬼,画《鬼趣图》轰动当时文坛。乾隆五十五年( 1790)三上京师。其书画在京朝鲜人亦以重金收买,收入颇丰,但因豪爽挥霍,八年后还需别人资助路费,才得返回故里。</h1> (《墨竹图轴》,清,戴明说) (《墨竹图轴》,清,戴明说) <h1> 【禹之鼎】<br> (1647-1716)字尚吉,清代画家。擅长人物,尤精写真,兼能山水、竹石、花鸟。以肖像画而言,他将白描、墨骨、色晕诸法融为一体的画风,既是对传统的集成,也成为一种新格。入京供奉内廷后,誉满京师,有“一时名人小像皆出其手”之说。</h1> (《竹轴》,清,禹之鼎)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神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叙画》中所说:“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谓之神品。”“神品”有可意会不可言传之意。它是指刻画事物的精神本质达到了至高境界。此品可作为学习的范本,但笔墨易学,胸臆难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要得此品,按照南朝宗炳提出的“澄怀味象”法,需先“澄怀”,让内心不含杂念、欲望、私心;然后“味象”,用审美的方式理解、研究对象;最后在一种纵情而忘我的状态中进行创作。</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夏昶。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夏昶】</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388-1470)字仲昭。初师王纺,后融会吴镇、倪瓒画法,以法度谨严的楷书笔意入画,就画竹而言,夏袒略胜王绂一筹。徐沁《明画录》说夏昶“写竹时称第一,名驰绝域,争以兼金购求。”故有“夏昶一箇竹,西凉十锭金”一说。他称自己的写竹是“游戏翰墨”,以锋画劲正的欧、虞笔意去写修竹的潇洒清润之趣,李东阳称赞他“太常作画如作书,银钩铁画变扶疏”。</span></h1><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竹图卷》,明,夏昶)</p> <h1> 这里说一下夏昶这幅《竹图卷》(其实个人觉得应叫《雪竹图卷》更准确)带给我的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力。是一见心动的感觉也好,是对雪压竹叶沉沉不坠的生动描绘也好,还是因此构图画境所带来的人生领悟也好,都是有生以来少有的一次冲击和震撼。这,也许就是美好的艺术的力量,带给人最美好的感受。也因此,第一次看展是周六,周日又约了博物馆的票,一早开馆又直奔展览来再看一次这幅《竹图卷》——夏昶的确不愧为史称的“明代第一画竹圣手”。</h1> (夏昶这幅《竹图卷》美就美在不管从任何一个角度截图,都是一幅耐看的画面) <p class="ql-block">(《清风高节图》明,夏昶)</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逸品】</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清范玑在《过云庐画论》中说:“唐人朱景玄始增逸品,乃评者定之,非学者趋途。”逸品是不同于能品、妙品、神品的分类。朱景玄认为逸品“其格外有不拘常法”,即拒前人之法度,无规矩之束缚,将艺术表达引向个体认知、个体情感,强化个性的艺术主张。自北宋文人画兴起后,绘画品鉴的审美标准由“神品”转向“逸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李鱓、罗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李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686-1756)字宗扬。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康熙五十三年召为内廷供奉,其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而遭忌离职。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颇得民心,因得罪上司而罢官。后居扬州,卖画为生。晚清画论家秦祖永《桐阴论画》论曰:“李解复堂,纵横驰骋,不拘绳墨,自得天趣,颇擅胜场。”人有评李解笔墨者,谓之有“霸悍之气”“失之于犷”。</span></h1><p class="ql-block"><br></p> (《墨竹图册卷》,清,李鱓) (《墨竹菊图页合轴》,清,李鱓) <h1> 【罗聘】<br> (1733-1799)字遯夫。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之一。其笔力雄厚,以清奇、拙奥、生冷见长。20余岁随金农学画,常为之代笔。称自己能看见鬼,画《鬼趣图》轰动当时文坛。乾隆五十五年(1790)三上京师。其书画在京朝鲜人亦以重金收买,收入颇丰,但因豪爽挥霍,八年后还需别人资助路费,才得返回故里。</h1> (《水墨竹菊图轴》,清,罗聘) (《兰竹图扇面》,清,罗聘) <h1> 【画意】<br> 到唐代,爱竹的风气已蔚为大观。六朝人对竹子朴素赞美,此时提升为对气节胸襟的赞赏。白居易将儒家“比德”观点全面用来颂扬竹子的品德。此后,竹子登堂入室,进入文人的道德世界。竹与人化,竹成为文人性情的涌动,气节的直现,灵魂的止泊,人格的映现。人与竹化,文人在竹子中寻求意象,在生命的跃动中捕捉行云流水般的优美和浩然之气。<div><br><h1> 竹子空心、竹叶低垂象征着人虚怀若谷;竹身修立挺拔、直冲云霄象征着人刚正不阿、壮志凌云;竹子节节拔高象征着人恪守气节;竹根坚固、竹身质坚象征着人坚贞不屈;竹色历四时而常青,经严寒而不凋象征着人之顽强和理想之坚定。人们对竹咏叹不绝,代表自己的精神理想和人格追求。竹林是清静绿洲,是人们摆脱日常俗事、沉思哲理的地方。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一直都是文人墨客歌咏与效仿的对象。</h1><h1>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端秀、符翕、陈鸿寿、招子庸。</h1><h1><br> 【端秀】<br> (1843-1913)字思尹。五任蓬莱县丞,是在蓬莱任县丞届数最多、总计时间最长、民间反响最好的吏员之一。后官广元县。贾宅江渎池上,筑红梨馆,卖画为活。</h1></div></h1> <h1> 【符翕】<br> (1840-1902)字子琴。清末金石、书画家。光绪年间,以拔贡官福建长乐、广东阳山等地知县20余年,有政声。善画,宗徐渭。工篆刻。尝游京师,以艺事名重一时。</h1> <h1> 【陈鸿寿】<br> (1768-1822)字子恭。清代篆刻、书画家。曾任江防同知和海防河务同知,后在赣榆任知县。清廉有惠政,治理河道有方。善制宜兴紫砂壶,人称其壶为“曼生壶”。其工诗文、书画,绘画精于山水、花卉、兰竹。花卉兰竹虽源自陈道复、李鱓,但不拘于宗法,而有潇洒之趣,实为赵之谦的先驱。</h1> <h1> 【招子庸】<br> (1793-1846)字铭山。清代文学家。诗文造诣颇深,雅善绘事,墨竹尤名一时。出为山东潍县知县,曾任于峄县、临朐,任青州知府,有政声。革职还乡后,以卖画为生。尝于牍尾画竹,人谓有板桥风致。</h1> <h1><p> 第二单元<br></p><p> 在这个展览单元,能看到竹与梅、菊、兰、芭蕉、石头等组合的画作。在中国画的意境中,这些组合也代表的是作画人与欣赏者的志趣和追求。</p> 【竹与梅】<br><p></p><p> 竹与梅同为“岁寒三友”(松、竹、梅),又同为“画中四君子”(梅、兰、竹、菊)。梅花凌寒独自开,传春报喜,以“傲”为美,它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卓而不群的高尚品质,另有吉样、坚强、孤独之意。竹与梅一样,经冬不凋,遇风雪而不折。将梅花与竹子放在一起,骄傲又谦虚,寓意不屈不饶,自强不息的精神。<br>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吴存义、郑士芳、董寿平。</p> 【吴存义】<br> (1802-1868)字和甫。任云南学政,任满回京。英法联军入京师,京朝官多挈家出走,存义属疾,语家人毋随人妄动。事定,叙城守劳,将入存义名,存义闻之,署牍曰:“府丞吴存义抱病家居,干掫诘奸皆无与。今病未愈,不敢冒受赏。”<br></h1><h1> 【郑士芳】<br> (生卒年不详)字兰坡。清代画家。父亲逝前,嘱托其以学画养家糊口。曾游任城(今山东济宁),遭当地一行贿案牵连,被诬入狱。滕县知县冯潮(嘉庆十四年至十六年在任)知其冤,宽厚待之。不久,实情大白,郑士芳获释。此后,闭门作画,隐迹不游。晚年声价益重。</h1><h1> 【董寿平】<br> (1904-1997)字谐伯。当代著名书画家。早年毕业于天津南开大学,以画松、竹、梅、兰著称。以黄山为题材画山水,晚年有“黄山巨擘”之称。在画界享有“董梅”、“寿平竹”的雅誉。 </h1> (《梅竹扇面》,清,吴存义) (《梅竹扇面》,清,郑士芳) (《三清图轴》,当代,董寿平) <h1> 【竹与松】<br> 松树历经酷暑严寒却台尔如一,历经绝境苦难却一心朝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它富意青春常在、坚贞不屈的品质。风吹竹松,竹声“沙沙”,松声“哗哗”。竹子与松树一样,壮志凌云,虚心向上。唐代白居易直接写松、竹的诗有94首。他以松竹喻贤人,借松竹表志向。在白居易的笔下,竹和松是坚贞不渝的象征,即使不得重用,依然不忘初心。<br></h1><h1></h1><h1>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胡靖、华嵒、谢稚柳。<br> 【胡靖】<br> (生卒年不详)字献卿。明代画家。博学能诗,尤善书、画。后为僧,自称澄雪道人。尝泛海至琉球,揽岛屿风景,绘为图志,刻画精工。并能参悟妙理,赋诗见志。</h1><h1> 【华嵒】<br></h1><h1> (1682-1756)字秋岳。清代画家。善作山水、人物,亦擅长花鸟、草虫。笔意纵横骀宕,机趣天然,在扬州画派中影响较大。</h1><h1> <span style="color: inherit;">【谢稚柳】<br></span> (1910-1997)原名稚,字稚柳,晚号壮暮翁,斋名鱼饮溪堂、杜斋、苦篁斋等。江苏常州人。擅长书法及古书画的鉴定。初与张珩(张葱玉)齐名,世有“北张南谢”之说。张是中国书画鉴定集大成者但英年早逝。后谢稚柳、徐邦达和启功三人齐名,时人多以“艺术鉴定”目谢,以“学术鉴定”目启,以“技术鉴定”目徐。</h1> (《乔松柱石图轴》,明代,胡靖) (《设色松鹿图轴》,清代,华嵒) (《松竹石图轴》,现代,谢稚柳等。从题记上可知,是1964年专为当时的重庆市博物馆而作。) <h1> 【竹与兰】<br> “兰曰国香,为哲人出,不以色香自眩,乃得天之清者也”。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兰花象征着远离世俗的污浊、保持初心的美好品质,也喻指美人。“兰与竹相并,非关调本同。氤氲香不远,聊为引清风。”竹子和兰花在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经常被描绘成互相依偎、互相倾诉的形象,寓意美好的情调和纯洁的情怀。此外,它们也被视为一种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象征。<br>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周拔。<br> 【周拔】<br> (生卒年不详)字清汉。写兰法郑思肖,画竹师苏轼,皆深造自得,梅菊尤佳。</h1> (《墨竹横幅》,清,周拔) (《设色竹石兰草扇面》,清,无款。) <h1> 【竹与菊】<br> 菊花在我国汗青长久,前有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篮下,心山”,后有唐黄巢“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既是“隐士”又是“大丈夫”。菊花堪称花之直人,意指天性耿直的人和平安长命的老翁。竹与菊,纯洁而精致,两者放在一起有淡泊名利的寓意。</h1> (《竹菊扇面》,清,钱岱雨。) (《竹菊图页》,清,钱岱雨。) <h1> 【竹与石】<br></h1><h1> 磐石有坚固、坚强的特性,它一方面代表不假雕琢的本真,另一方面象征着傲岸独立的个性。“竹生石上琼瑶碧,泉落檐间组带垂。”石因竹而润,竹因石而直。“奇奇怪怪石几壑,谡谡苍苍竹数竿。枕扇衣斑自不恶,时文思索愧空餐。”竹与石的结合,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柔软与坚强,本真与道德的互补关系。<br>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启功、李育、余彤、杨锡瑄。<br> 【启功】<br> (1912-2005)字元白。当代著名书画家、教育家、古典文献学家、书画碑帖鉴定家。擅长山水竹石,设色温润,空灵淡雅,具有传统文人画的意趣。<br> 【李育】<br> (1843-?)字梅生。清代画家。尝师事朱本,与李绂尘称“南北李”。工人物、花鸟、杂品,其写意花卉木石,能综各家所长,脱略高浑,下笔甚捷,有心手相和色墨并施之妙。<br> 【余彤】<br> (活跃于乾隆年间)字右宾。清代画家。江苏常州人。善画竹,画成自题诗。乾隆帝见其画喜之,遂名扬天下,朝鲜人多珍之。<br> 【杨锡瑄】<br> (1851-1918)字仲仙。清代画家。江津石门秦家乡人。幼习书法,真、曹、隶、篆得心应手,大小字长于米帖,行书则秀丽中遒劲有力。继而学画,专画竹石,遍摹名家,其家周围栽种了各类竹,对影写生,神韵俱备,时人称其“书画两绝”。</h1> (《竹石图轴》,1948,启功。) (《墨竹石扇面》,清,李育。) (《水墨竹石扇面》,清,余彤。) (《竹石图轴》,清,杨锡瑄。) <h1> 【竹与芭蕉】<br> 芭蕉与竹子是常见的中国传统文化图案。芭蕉有顶风顶雨,不改初心的坚韧品质。“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在诗人眼里,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离别的情绪相联系。竹子和芭蕉生长环境相似,在共同的水土和阳光中,共同茁壮成长。“芭蕉丛竹共幽情。”它们常常被视为情同手足、相互扶持的友谊象征。<br>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杨竹庵、刘有仪。<br> 【杨竹庵】<br> (1892—?)四川美术学院教授。曾任教于西南美专。擅长工笔花鸟,与谢无量交往甚深。<br> 【刘有仪】<br> (活跃于嘉庆年间)温江县令。清代书画家。尤善画芭蕉,生动有力。</h1> (《芭蕉飞燕图轴》,近代,杨竹庵。) (《水墨蕉竹条幅》,清,刘有仪。)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结束第二单元展览参观,此处展壁上有关于竹子的各种雅称介绍,读来颇为有趣。而展厅的布景处时不时有喧哗的拍照人群,似也是常态——这确实是国内许多博物馆的常景,大部分国人尚未习惯安静看展,甚至有把博物馆当成溜娃的好地方,如同逛公园般喧哗吵闹,这也真让人无可奈何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有关竹的雅称,摘录一二。</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龙孙】龙孙,笋的别称,亦指新竹,或特指小竹。亦用于称帝王的后裔。见于宋梅尧臣《韩持国遗洛笋》诗:“龙孙春吐一尺芽,紫锦包玉离泥沙。”;宋陆游《癸亥正月十日夜梦三山竹林中笋出甚盛欣然有作》诗: “一夜四山雷雨起,满林无数长龙孙”;宋道潜《慧觉孜师绿筠轩》诗:“会待龙孙添夏荫,借君此地眠清风。”; 宋许观《东斋纪事.竹之异名》:“辰州有一种小竹,曰龙孙竹,生山谷间,高不盈尺,细仅如针。”</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冰碧】 指竹,竹经冬不凋,故称。见于唐元稹《寺院新竹》诗:“宝地琉璃坼,紫苞琅玕踊。亭亭巧於削,一一大如拱。冰碧林外寒,峯峦眼前耸。”和《和东川李相公慈竹十二韵》:“冰碧寒夜耸, 簫韶风昼罗。”</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寒玉】比喻清冷雅洁的东西,如水、月、竹等。亦用于比喻容貌清秀。见于唐李贺《江南弄》诗:“吴歈越吟未终曲,江上团团帖寒玉。”;宋吕渭老《念奴娇:赠希文宠姬》词: “暮云收尽,霁霞明高拥一轮寒玉。”</span></h1><p class="ql-block"><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绿玉君】竹的别名,见于唐陈陶《竹》诗:“不厌东溪绿玉君, 天坛双凤有时闻”; 宋郑獬《竹其二》:“冰骨清疏绿玉君,连环高节粉花纹。截来好作仙翁帚,独倚扶桑扫白云。”</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碧藓】指绿竹,亦指霉菌。出自唐权德舆《洪州建昌县丞崔公墓志铭(并序)》“筑堂於毗陵,疏清流,荫碧藓,树艺偃仰,有终焉之志。”</span></h1><p class="ql-block"><br></p> (竞相拍照的人们) <h1> 第三单元<br> 【画外之音】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曾说:“欧洲一直在努力追求创新。中国的情境跟西方大不相同。中国的艺术有更多的时间去追求雅致和微妙,因为观众并不急于要求看到出人意表得新奇之作。”明末清初的张潮也在《虞初新志》中提到:“极西巧思独绝,然吾儒正以中庸为佳,无事矜奇斗巧也。”西方绘画不遗余力地幻化出无限的光彩,让人膜拜:中国绘画牵动人们细微深渺的感受,让人卧游、畅神。西方绘画是目击数存,为存在性立权,让事实自治;中国绘画是目击道存,探究人伦道德的维度。<br></h1><h1> 【格竹】<br> 明代王阳明年轻时遍读朱熹的著作,见父亲的官署有很多竹子,便用朱熹“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方法格竹。七天后,他被累倒,才知道天下的事物本来没什么好格的,格物这件事,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上下功夫才好。“守仁格竹”的经历成为了王阳明之后提出“知行合一”方法论的基础。认知与实践要以人为基础。认知能作用于行动,才是真知、良知;行动能时刻反省,才是真功夫、真作为。中国哲学的目的,不是使人成为某种专家,而是使人之为人。<br>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郑燮。</h1><h1> 【郑燮】</h1><h1> (1693-1766)字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为官12年,体察民苦,为民请愿,后辞官回家。平日卖画补贴家用,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无论对方是华堂贵客,还是饥寒之子,他都一律表态,“索我画,偏不画,不索我画,偏要画。”他以竹之生长节理,表现自己舒展自由的心灵状态和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为人处世方式,并将之归纳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三重境地。</h1> (《七月新篁图轴》,清,郑燮。) (《兰竹石图轴》,清,郑燮。) <h1> 【写意】<br> 西方画长于人物,中国画长于山水。西方用肖像代表财富、权威与个性,表示有人活在这里,展示他的荣耀。中国用山水象征自然、伦理与共性,将已存在的事实转化成认知,以备后事之师。中国山水画兴盛于文人画。文人画由王维创始,它追求笔墨中的韵味,追求墨外的诗意,追求“得之于象外”的艺术灵性。中国文人画包容万象,它不拘于物象本身,站在道德的角度,为相同境遇的人指明了方向。<br>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王绂、石涛。<br></h1><h1> 【王绂】<br> (1362-1416)字孟端。明初画家。博学,工歌诗,能书,写山木竹石,妙绝一时。画竹兼收北宋以来各名家之长,具有挥洒自如、纵横飘逸、清翠挺劲的独特风格。<br> 【石涛】<br> (1642-1708)字阿长。清初画家,与弘仁、髡残、朱耸合称“明末四僧”。他主张笔墨当随时代,画者应“搜尽奇峰打草稿”,进而“法自我立”。他既是绘画实践的探索者、革新者,又是艺术理论家。吴冠中认为石涛是现代美术的起点:石涛开创了“直觉说”“移情说”的艺术观念,远早于西方美学有关理论。</h1> (《枯木竹石图轴》,清,王绂。) (《竹枝图轴》,清,石涛。) <h1></h1><h1> 【独处】<br> 宋代苏东坡在竹林中寻求内心的平静,在独处中感受生命。他感受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宽沙洲冷”的孤独,感受到“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归依,也感受到超越“悠然见南山,意与秋气高”的超越。独处,让苏东坡与现实矛盾和解,让个体回归平静,让内在能量充盈。独处不是因为“他人即地狱“,而是每个人都需要独立与静思。</h1><h1>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冯起震、包弼臣。</h1><h1> 【冯起震】<br> ( 1553-1644)字青方,明末画家。隐居教书,不图仕进,善画竹。来青州做官的,常慕名到他家拜访。崇祯二年(1629),他与儿子冯可宾合作画了竹石图10幅,董其昌、邢侗、李日华为之题记。董等非常称赞他,认为“文与可后数百年所仅见”。<br></h1><h1> 【包弼臣】<br> (1831-1917)字弼臣。清代书法大家、画家。自创了一种将北碑与南帖熔为一炉独树一帜的“包体字”,自成一格。其对后来者如赵熙、颜楮、谢无量、陈楚帆等人走上碑帖结合的书法之路影响甚巨。 </h1> (《墨竹图轴》,明,冯起震。) (《石竹扇面条》,清,包弼臣。) (《石竹扇面条》,清,包弼臣。) (《墨竹图轴》,清,包弼臣。) <h1> 【雅俗】<br> 宋代米蒂在《画史》中说荆浩“未见卓然惊人者”,说李成、关仝“俗气”,说许道宁“不可用,模人画,太俗也。”那什么是俗?什么是雅?雅,最早是指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正统音乐,也包含小部分民歌。其主题广泛,有赞美、有讽刺、有抒情,但少有情歌。孔子评价其“诗无邪”,其精神贵在本乎性,发乎情,止乎礼,成风雅之义。雅反对纵欲,强调从心所欲,不逾矩,以此论性情,用纯正的思想作用于观感。<br></h1><h1>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竹禅。</h1><h1> 【竹禅】<br> (1824-1901)姓王,法名熹,双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清代画家,佛学大师。书画与“扬州八怪”齐名,寓禅于艺,著有《画家三昧》6卷传世。曾为慈禧太后作画、传戒。无论是竹画,还是人物,竹禅的绘画,都有一种野逸之。一种气息,与其长期浪迹儒释两道不拘泥于正统的绘画门道相关。其题画诗多为禅机佛语。</h1> (《墨竹图轴》,清,竹禅。) (《墨竹图轴》,清,竹禅。) (《墨竹图轴》,清,竹禅。) <h1><p></p><p> 【趣事】<br> 快乐有很多种。有一种快乐叫做“想象不到”,有一种快乐叫做“得偿所愿”,还有一种叫做“痛并快乐着”……我们希望快乐来慰藉苦短的人生。明冯时可在《蓬窗续录》中曾言:“人生无感慨,一味欢娱,亦何意趣。”意思是说人生只有快乐,是无味的。宋欧阳修在《新唐书·列传·崔群》中言:“圣人不畏多难,畏无难。”逆境成就更伟大的人,苦难是成长的催化剂,人生的无奈与苦涩也可以变成明亮的诗。</p>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李明智、胡远、瞿应绍。<br> 【李明智】<br> (活跃于光绪年间)字石君。家于津门。善指画山水、花鸟。惟太工,不似高其佩之大气磅礴,又尝助之以笔。初官同知衔江苏候补道,又官福建。后任奉天盐务局文案。<p></p><div> 【胡远】</div> (1823-1886)字公寿。清代画家。画笔秀雅绝伦,以湿笔取胜。擅长山水、花卉,尤喜画梅。威丰十一年至上海初寓毛树微家,卖画自给。<br></h1><h1> 【瞿应绍】<br> (1778-1849)字跸春。清代书画家、陶艺家。嘉庆年间廪贡生,官至浙江玉环同知。诗文甚佳,擅篆刻,善绘画,师宗恽寿平。晚年创制月壶,人称“瞿壶”。瞿壶有粗、细二种:粗沙制作工致;细沙皆画竹,寥寥数笔显古朴。</h1> (《指画竹雀图页》,清,李明智。) (《兰竹石图横幅》,清,胡远) (《墨竹图轴》,清,瞿应绍) <h1></h1><h1> 【贫富】<br> 古人赞赏清贫多于赞赏富有,并不是说希望大家越穷越好。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中国文化不是提倡远离财富,而是提倡不要因为财富而迷失自己。心怀风雅,荣辱不惊,虽贫而曰富;若落尘俗,贪婪多欲,虽富而实贫。“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舒心日子不是只用财富来衡量的。知足者富。</h1><h1></h1><h1>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杨所修、强国忠、张敔、钱载、归昌世。</h1> 【杨所修】<br> (生卒年不详)别名爱竹。明代画家。明天启甲子科举人。由助教历郎署,官至江南风(阳)、宿(县)道,人咸以杨观察称之。嗜古抚琴,能诗能书画,以绘墨竹名世,为明代墨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br> 【强国忠】<br> (活跃于康熙年间)字大年。清代画家。善细笔山水,墨竹师法吴镇,尝与王原祁、树峰同侍内廷,年八十余尚能作小幅。 <h1> 【张敔】<br></h1><h1> (1734-1803)字虎人。清代画家。官湖北房县知县。能书、工诗、善画山水、人物、花卉、禽虫。惜显筋露骨,未脱金陵派习气。至若以左手或竹箸、指头书画,无不造极。 <br> </h1> (《墨竹轴》,明,杨所修) (《月竹扇面》,清,强国忠) (右:《竹石扇面》,清,张敔) <h1> 【钱载】<br> (1708—1793)字坤一。清代诗人、画家。工诗文精画,乾嘉年间“秀水派”的代表诗人。善水墨,尤工兰竹。高祖钱嘉征清廉奉法、不畏权势、恪守忠孝的品行对钱载有很大影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为会试同考官,后屡主诸省乡试,主持衡文,官至礼部左侍郎。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以老告归。晚年以卖画为生,家徒壁立,十分清贫。 <br></h1><h1> 【归昌世】<br> (1573-1644)字文休。明末诗人、书画家、篆刻家,散文大家归有光嫡孙,归庄之父。明诸生,早慧过人,十岁能诗文,书宗晋唐,亦善书画,尤擅草书,丹青法倪黄,山水萧散疏淡;兰竹脱透空灵,妙趣横溢,意在徐渭、陈淳之间、兼工篆刻。与潘澄、龚贤等十三位昆山画家组织画社,史称“玉山高隐十三家”。</h1> (左:《墨竹图》,清,钱载) (《凤竹图轴》,清,归昌世) (《水墨兰竹石图轴》,清,钱载) <h1> 【生活】<br> 当代作家梁晓声曾说:“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我们食人间烟火,烟火让我们在忙碌与惊喜中颠簸。我们喜爱清欢,清欢让繁华落定,让生活简单。生活,有烟火,也有清欢;人生,有清醒,也有释然。苏轼在《菩萨蛮》中用正叙与倒叙的方式描绘出现实与诗意,烟火与清欢:“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生活,在烟火中平淡,在清欢中灿烂。<br> 这个展览单元介绍的画家是:刘廷植。<br></h1><h1> 【刘廷植】</h1><h1> (活跃于同治年间)字瑶斋。清代画家。候补至蜀,任眉州知州。善画竹,花卉尤妙。</h1> (《竹兰屏》,清,刘廷植) <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元代李行在《竹谱》中提到:“竹之为物,非草非木,不乱不难,虽出处不同,盖皆一致。散生者有长幼之序,丛生者有父子之规。密而不繁,疏而不陋,冲虚简静,妙粹灵通,其可比于全德君子矣。”</span></h1><h1><br></h1><h1><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人自古爱竹,以竹比德君子,君子亦如竹。文人与竹相守相生,物我同一;退而修齐治平、义利兼顾,进而天下为公、厚德载物。竹的人文精神在中华文明历史的长河中薪火相传,它让漂泊的心灵安顿、专注、凝聚,指引中国人成为清正、宁静、明辨的人。展览不是生硬的教课书条款的罗列,是对中国人何以爱竹的一次情感梳理。</span></h1><h1><br></h1><h1><br></h1><h1><br></h1><p class="ql-block"><br></p> (展览结尾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