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赏月夜又如约而至。<br>我的内心蓦然漫过一种深切的怀念。<br>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是唐代诗人张九龄在《望月怀远》里的著名诗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海上升月图,借中秋升月表达了他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同时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则在《月下独酌》里孤独感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名句抒发了他对美好生活的寄托和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br>中秋赏月成为历代名家诗人的歌吟主题,但令我人生最为刻骨铭心的则是我青年时代的一次西山赏月。<br>那是意气风发、充满激情梦想的80年代。我,还是一位懵懂的文学青年,经常向我的大舅舅郑志强先生——一位瑞安著名的曲艺创作家请教创作知识和经验,发起成立文学兴趣小组,积极参加各类文学活动等等,并在上高复班时,我还激情满怀地写下以文学为人生目标的《我的理想》作文,受到了老师表扬和全班同学的鼓励,从此打下写作基础并埋下文学梦想种子。<br>那年的中秋节晚上,我吃完晚餐和父母分发的象征团圆和谐、浓浓亲情的月饼后,就独自登上家乡飞云江畔的西山散步。我攀上当时西山广播站附近一个亭子的铁爬梯,坐在临江的亭子背上,一边赏月,一边默默想着自己未来的心事。 <br>月亮先是从东方遥远的地平线上露出一点深红色,晕晕的,有些朦胧,接着慢慢展现出一抹玫瑰红,犹如一位欲待出场的神秘舞者在头顶挥过的一弧红头巾。<br>月亮像肩负着什么沉重的东西,一下一下,冉冉升起,并且不断变幻着色彩,从嫣红变为橘红,又从橘红变为橙红,逐渐变圆变大。当它完全升起在地平线上时,竟是一轮圆圆的浅红色,犹如一轮擦拭一新的大红球,潇洒地兀立在遥远地平线上,在湛蓝夜空映衬下,壮美极了!<br>我惊喜地在亭子背上飞舞双手,深为这轮初升圆月的壮美所震撼。<br>群山静默,沐浴着淡淡的月光清辉。广阔的江面上,黄浊的江水开始滚起小浪涛来了,哗、哗、哗地一阵阵拍打着江岸沙滩。<br>我沉静下来,默默遥望远方地平线上那轮不断变幻色彩又不断攀升的红色大圆月,聆听江滩拍浪声,在溶溶月色中立下当作家的青春文学志向。<br>虽然我有如此美好的梦想,但当时也不知道自己今后的人生像月亮一样在攀升中会不断变幻,但我想,青春时代的理想总是期待着圆满,往往交织着懵懂和羞涩、冲动与激情,犹如这轮初升的红圆月,成为初盖在青春梦想蓝空上一颗稚嫩的心章,充满希冀,又时常变幻色彩,不断攀升诗意远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