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9月21日,河北石家庄正定古城。</p> <p class="ql-block">🔺正定是一座具历史悠久的旅游文化名城,据史料记载5000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春秋时期为鲜虞国,战国时期为中山国,赵灭中山后,遂归赵,秦时属恒山郡。汉初置东垣县,汉高帝十年(公元197年)代相陈造反,叛将赵利守东垣,次年,汉高帝刘邦率师攻克东垣,为表示从此天下真正太平,把东垣县改为真定。至今一千四百多年来,这里一直是府、州、郡、县治所,是当时北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曾与保定、北京并称为"北方三雄镇"。清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因避世宗风帧名讳,才改真定为正定,并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正定古城源远流长的历史,给古城留下了瑰玮灿烂、风格独特的文化名胜古迹,素以“三山不见,九桥不流,九楼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而著称。</p> <p class="ql-block">🔺阳和楼,位于正定城内燕赵南大街中段,阳和楼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高大广阔,楼檐南面正中悬“阳和楼”匾额。阳和楼始建年代已难考证,专家推测,最晚为金元时期。1933年4月16日,梁思成先生来正定考察古建筑时,对阳和楼给予高度评价,赞誉:“与天安门端门极相类似,在大街上横跨着拦住去路,庄严尤过于罗马君士坦丁的凯旋门”。</p> <p class="ql-block">🔺阳和楼北面悬“广大高明”匾额。在20世纪60年代,阳和楼就被拆掉了。直到2017年,历史上的正定“镇府巨观”、“九楼之首”的阳和楼在昔日的旧基址上复建完成。</p> <p class="ql-block">🔺正定南城门。正定古城墙已有1600多年历史。东晋时土筑,北周时石砌,唐代重新扩建为土城,明朝扩建后改为周长24华里的砖城。现存正定城墙是明代遗存,城垣残存8100米。</p> <p class="ql-block">🔺正定城垣最宏伟壮观的当数四座城门,东曰迎旭,后改为环翠,南曰长乐,西曰镇远,北曰永安。经岁月剥蚀,西、北城门已无往日风采,东门因建设性破坏不知去向。现在南城门城楼及两侧的城墙,是正定县政府号召百姓捐献旧城砖,于2001年修复完成。</p> <p class="ql-block">🔺南城门上悬“三关雄镇”石额,正定历史上曾与保定、北京并称“北方三雄镇”。</p> <p class="ql-block">🔺站在南门城门楼上,可以看到古城内庙宇壮观,古塔林立,牌坊烁金,古韵悠长。</p> <p class="ql-block">🔺隆兴寺,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寺院始建于隋开皇六年(586年),初名龙藏寺,唐改额龙兴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宋太祖赵匡胤之命于寺内铸造一尊七丈三尺金铜千手观音菩萨像,并盖大悲宝阁。自此大兴土木进行扩建,历时百年,以大悲阁为主体的一组气势恢宏的宋代佛教建筑群落成,被誉为“海内宝刹第一名区”,深得历代封建皇室的青睐。清朝康乾时期两次奉敕大修,寺院形成了东为僧徒起居之处,中为佛事活动场所,西为帝王行宫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康照五十二年(1713年)赐额隆兴寺并沿用至今。隆兴寺占地面积135亩,寺院建筑依南北中轴线作纵深布置。南端为一座高大的一字琉璃照壁,自三路单孔石桥向北依次为天王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牌楼门、戒坛、慈氏阁、转轮藏阁、康熙御碑亭、乾隆御碑亭、大悲阁、御书楼、集庆阁、弥陀殿、毗卢殿等十几座殿阁,主次分明,高低错落,气势恢宏,是研究我国古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同时寺内还汇集了大量的雕塑、壁画、碑刻等艺术珍品。梁思成曾赞誉“京外名刹当首推正定府隆兴寺”。</p> <p class="ql-block">🔺大觉六师殿(遗址),始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原为面阔九间、进深六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金、元、明、清均进行过重修。民国初年因年久失修而坍塌。据《隆兴寺志》记載,大殿的佛坛上原供有七尊佛像,即释迦牟尼佛及其成佛之前的六位先师。</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建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面阔和进深均为七间,重檐歇山顶,殿身四面正中各出一山花向前的歇山式抱厦,平面布局呈十字形。檐下斗拱宏大,分布疏朗;柱子用材粗大,有明显卷刹、侧角和升起,与宋《营造法式》相近。为隆兴寺现存古建筑中价值最高的一座,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梁思成在《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中是如此描写摩尼殿的:“是我们在宋画里所常见,而在遗建中尚未曾得到者。”重檐歇山顶,四出抱厦的十字造型,俨然宋画中走出的古建筑。曲线屋脊勾勒出的唐宋时期飞鸟式审美,在此处展现得淋漓尽致。屋顶似张开双翼,保护着斗拱与梁架免受风雨侵袭。时至今日,正定隆兴寺摩尼殿依然保存完好,被梁思成誉为“海内孤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63, 63, 63);">🔺步入摩尼殿,其殿身五间、其格局是北宋高等级建筑的经典做法。北宋工匠因地制宜,为适应北方的寒冷气候,取消了周围廊,用墙体合围成进深与面阔各七间的空间。东西南北四个山面朝前的抱厦,四面开门,保证了殿堂内的采光。</span></p> <p class="ql-block">🔺摩尼殿内各壁满绘以佛教故事为题材的壁画。除内槽东西扇面墙内壁的“十二圆觉菩萨图”和“八大菩萨图” 为清代补绘外,其余皆为明代遗存。现存面积约422平方米,为四抱厦绘护法“二十四尊天”。檐墙生动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降生、出家、苦行、成道、涅槃等整个过程,称“释氏源流图”。东、西廟面墙分别绘“西方胜景”和“东方净琉璃世界”。壁画采用沥粉贴金的艺术处理,色彩艳丽,层次清晰,在现存明代寺观壁画中实属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西方胜景,画框宽9.14米,高7.13米,内绘“西方胜景”。构图宏伟,色彩艳丽,将虛幻的“西方极乐世界”展现出来。画面主题以西方三圣——阿弥陀佛、观音、大势至菩萨为中心,共绘佛、菩萨、罗汉等400余身。壁画左下角则以暗淡的灰绿色绘出了世俗间生老病死诸苦,与色调明快、气势恢宏的西方极乐世界形成了强烈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五彩悬山,长15.7米,高7.5米,以雕塑与绘画相结合的壁塑艺术形式,将观音说法的道场——普陀洛珈山壮观热烈的场景微缩于壁面。踞坐正中的观音菩萨,突破了宗教佛像的呆板作风,形体曲线柔美,姿态优雅庄,是诠释宋代观音造像世俗化特点的上乘之作,故被誉为“东方美神”。又因其坐南面北,与大殿坐向相背,又称“倒坐观音”,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牌楼门,面阔一间,庑殿顶,被梁思成誉为“珍品”。现存建筑为1986年依据梁思成《正定调查纪略》中的文字及照片复建。南面题额“妙庄严域”,即赞美佛门乃绝妙善美之境地。</p> <p class="ql-block">🔺北面题额“通津宝筏”,比喻佛法为普渡众生脱离生死苦海之宝船。</p> <p class="ql-block">🔺戒坛,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为一座重檐三滴水、四角攒火顶亭合式建筑,现存木结构部分建于清康熙年间,戒坛石基为明代遗存,面阔、进深皆为三间。</p> <p class="ql-block">🔺戒坛是寺院举行受戒仪式的坛场。在古代,规模较小的寺院没有资格设有戒坛,而隆兴寺自宋代奉敕扩建后,宋、元、明、清历代都由皇帝敕令重修,颇受重视,成为北方著名的佛教寺院,因此设有戒坛。隆兴寺戒坛是我国北方三大坛场之一,其余两处分别在北京戒台寺和五台山清凉寺。</p> <p class="ql-block">🔺一般寺院的戒坛上多供奉释迦牟尼佛或其十大弟子之一的优婆离。因优婆离持戒第一,所以在戒坛上多供奉其形象。而隆兴寺戒坛上供奉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及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这在全国也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这尊双面铜佛像具有明显的明朝中期宫廷造像的风格,在民间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戒坛为外亭内阁式三重檐建筑,造型典雅优美。</p> <p class="ql-block">🔺转轮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在建筑结构上采用大弯梁和移柱造、叉柱造的做法,被梁思成赞为“木构建筑之杰作”。元、明、清均有重修。</p> <p class="ql-block">🔺此转轮藏即一座可以转动的木质藏经,为宋代遗物。直径7米,由藏座、藏身、藏顶三部分构成,中间设一根10.8米的木轴上下贯穿。转轮藏为南朝梁(497-569年)善慧大士始创。因佛教中有推其旋转一周与诵读佛经同功之说,后世皆有造立,但保存下来的实物较少。此宋代转轮藏则为现存实物中时代最早者,堪称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转轮藏,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慈氏阁,建于北宋,是一座平面近似正方形的二层楼阁。</p> <p class="ql-block">🔺龙藏寺碑。</p> <p class="ql-block">🔺此碑为中华名碑之一,全称为《恒州刺史鄂国公为国劝造龙藏寺碑》。碑刻立于隋开皇六年(586)年,碑文记述了恒州刺史王孝仙奉敕劝奖州内士庶万余人修建龙藏寺的情况。其书体方整有致,用笔沉挚有力,刚柔相济,结体严谨安雅,上承南北朝之遺韵,下开初唐诸家之先河,在书法艺术发展史上处于承前启后的地位,被历代书法家所推崇,有“楷书之祖”、“隋碑第一” 之称,为隆兴寺六最之ー。</p> <p class="ql-block">🔺大悲阁,是隆兴寺主体建筑之一。高33米,五檐三层,面阔七间,深五间,歇山顶,上盖绿琉璃瓦,外形庄严端正。北宋开宝四年,宋太祖驻跸正定,于七月在隆兴寺建大悲阁,并铜铸大悲菩萨像于阁内。</p> <p class="ql-block">🔺此铜铸千手千眼观音菩萨像为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奉太祖赵匡胤之命铸造,像高21.3米,位居我国古代铜造像之首。其42臂中除当胸双手合十外,两侧各20臂呈辐射状分布,手不仅分別执日、月、净瓶、金剛杵、宝剑等法器,且均饰有一眼,以40只手眼配以佛教三界中二十五种果报即为千手千眼之来历,千手表示护持众生,千眼表示观照世间。此像作为一千多年前劳动人民聪明与智慧的结晶,可谓我国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奇迹,在隆兴寺六处文物之最中最具影响力。</p> <p class="ql-block">🔺毗卢佛殿。</p> <p class="ql-block">🔺铜铸毗卢佛。毗卢,为梵文“毗卢遮那”之略称,意恩是“光明普照”。此铜铸毗卢佛像为明代万历皇帝与其生母慈圣皇太后御制,高6.42米,由三层四身相连、面向四方的坐式毗卢佛和三层共雕饰一千尊小佛的圆鼓型莲座摞置而成,通体共有佛像1072尊,形成“千佛绕毗卢”的格局。此尊造像构恩巧妙,造型独特,做工精良,为一件难得的明代艺术珍品,是隆兴寺六最之一。</p> <p class="ql-block">🔺御书楼。</p> <p class="ql-block">🔺方丈院。1933年4月,梁思成暂居于此院东厢房,对正定古建筑进行了深入调查,写成《正定古建筑调查纪略》一书,为正定县文物保护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1933年11月、1963年3月梁思成又两赴正定考察古建。</p> <p class="ql-block">🔺方丈院现辟为《梁思成事迹陈列馆》。</p> <p class="ql-block"> 被称为隆兴寺的“六最”的六处文物:崇伟甲天下的金铜千手观音立像;宋代建筑的艺臻极品——摩尼殿;被誉为“东方美神”的五彩悬塑自在观音;我国现存最早的宋代转轮藏;“楷书之祖”隋龙藏寺碑;精美绝伦的铜铸毗卢佛像等,是国内寺庙建筑及文物中独一无二的极品,观后令人大饱眼福!</p> <p class="ql-block">🔺天宁寺,始建于唐代宗时期,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奉敕改为天宁禅寺。据史料记载,寺内原有主要建筑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牌坊、天王殿、重门、前室、凌霄塔、后殿,现仅存凌霄塔。</p> <p class="ql-block">🔺神态生动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凌霄塔,早期称“慧光塔”,后人根据其挺拔、高耸、直冲霄汉的雄姿,称之为“凌霄塔”,又因其以木构为主而俗称木塔。塔平面呈八角形,为九级砖木混合结构的楼阁式塔,高40.98米,可供人登临。一至三层为砖结构,四层为砖木混合结构,五至九层为木构架,外部轮廓逐层递收,给人以稳定柔和之感。其精妙之处在于塔心室四层以上保留着对稳定塔身极为有利的塔心柱结构。罗哲文先生在《中国古塔》一书中谈到此结构时指出:“我国现存实物中,仅正定天宁寺木塔尚存这一种结构形式。”其在中国古塔建筑史上的重要地位不言而喻。凌霄塔自唐朝创建后,宋庆历五年(1045年)重修,金皇统元年(1141年)大修,明清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始建于东魏兴和二年(540年),寺内现存主要建筑为三门楼、天王殿、须弥塔、钟楼和法船殿遗址。其主殿在后,钟楼、须弥塔于殿前左右对峙的布局是唐代佛教寺院建筑布局的典型实例,在我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须弥塔位于法船寺遗址前西侧,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高42.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九级密檐式方塔。第一层正面辟拱券门,门楣上端嵌“须弥峭立”石额。二层以上塔身渐收,并于正面开一方形小窗,顶端塔刹,砖砌刹座,中间雕仰莲,金属刹杆,装四宝珠。形式古朴,稳重端庄,外形与西安大雁塔相似。虽经明代大修,仍保持明显的唐塔风格。2005年9月,对塔进行了加固和局部维修,此次维修在塔刹宝珠内发现金银器、玉器、铜器、玛瑙、丝、绢、经书等各类文物千余件。</p> <p class="ql-block">🔺赑屃碑座,此赑屃系五代时期成德军节度使安重荣德政碑碑座。青石质,残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体量之大位居全国同类石刻之首。2000年6月出土于正定县府前街路西,同年8月移至开元寺内。同时出土的还有碑首、碑身残段,均是研究当时政治、军事、历史极其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三门楼,建于唐如意年间(692年),原为一座石、木混合结构的二层楼阁,现仅存下层石柱。石柱上镌刻有佛经、佛像、供养人像、赞语提名和碑文等,为研究唐代雕刻技艺、民众信仰、粟特人移民情況及开元寺历史提供了难得的史料。</p> <p class="ql-block">🔺须弥塔,古称雁塔,俗称砖塔,是开元寺的主要建筑。始建于唐贞观十年(636年),高42.5米,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九级密檐式方塔,自下而上依次收分。正面门楣上端嵌清康熙元年邑人梁维枢题“须弥峭立”石额。塔身造型简洁古朴、稳重端庄。虽经清康熙年间大修,仍保留明显的唐塔风格。</p> <p class="ql-block">🔺正方形塔基底层砌1米高石陡板,于四角浮雕八躯力士,,形神毕肖。</p> <p class="ql-block">🔺法船殿,原为一座重檐歇山顶三层楼阁式建筑,现仅存遗址。殿内正中原放置一座石船,石船上供奉铜质一佛二菩萨像,法船意为佛法如船,可以拯救世间众生渡过生死苦海,了脱生死。此种以供奉具体形像来表现大乘教义的殿阁,在全国尚属孤例。殿与佛像皆毁于文革。</p> <p class="ql-block">🔺钟楼,是一座平面呈正方形歇山顶式二层楼阁建筑,面阔、进深皆为三间,是我国现存唯一的一座唐代钟楼,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刘敦桢都曾给予高度评价。钟楼上悬铜钟一口,高2.9米,口径1.56米,造型古朴,亦为唐代遗物。</p> <p class="ql-block">🔺钟楼内部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钟楼的斗拱梁架为晚唐时期的遗存,算得上是正定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其斗拱硕大,给人以古朴庄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又名临济塔院,始建于东魏孝静帝兴和二年(540年)。</p> <p class="ql-block">🔺唐宣宗大中八年(854年),临济宗创始人义玄禅师驻锡此寺。临济寺是中国佛教禅宗临济一派的发祥地,也是日本佛教临济宗的祖庭。</p> <p class="ql-block">🔺唐咸通八年(867年)四月十日,义玄禅师圆寂。遗体火化后,其弟子将舍利分建二塔藏之,一塔建于河北大名(已毁);一塔建于河北正定城内临济寺。唐懿宗赐谥“惠照禅师”,赐此塔为“澄灵塔”。</p> <p class="ql-block">🔺临济寺在宋金战争中毁于战火,仅存残塔。金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下旨修复澄灵塔及临济寺各建筑,今澄灵塔即为辽金典型样式。1947年底,这些殿堂都被拆毁,仅存澄灵塔。1985年,由日本临济、黄檗两宗法侣修复“ 澄灵塔”,其后又逐步重建大雄宝殿、祖堂、寺舍等。</p> <p class="ql-block">🔺塔上的莲花瓣栩栩如生。</p> <p class="ql-block">🔺广惠寺是正定八大寺之一,始建于唐贞元年间(785-805年),距今1200余年。寺内原有建筑为天王殿、前殿、华塔、地藏殿等。随着岁月的变迁,现存主要建筑为华塔。塔高33.35米,远远望去,像支巨型花束,俗称花塔。</p> <p class="ql-block">🔺因华塔内供释迦、多宝佛,故又名多宝塔。华塔装饰华美,造型独特,在中国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梁思成称其为 “海内孤例”。据史料记載,华塔在宋、金、明、清均进行过不同程度的修葺。在1909年重修时发现宋“太平兴国四年”题记,故现存华塔年代不晚于宋。华塔平面为八角形,由主塔和四小塔组成。主塔立于八角形台基上,首层四周绕以回廊,四正面辟拱形门可出入。</p> <p class="ql-block">🔺第四层即华塔壁塑部分,也是华塔精华之所在,通体彩塑力士、兽首、狮、象、佛、菩萨等艺术造型,并以八角八面交叉布局,整体造型富于变化,错落有序,甚为华丽,恰似一处五彩缤纷的小型雕塑艺术之宫。其上为塔之顶层,有高高耸起的八脊青塔顶,顶之最上冠以仰莲宝珠。清乾隆帝曾二次登临华塔拈香作诗,题写匾额。</p> <p class="ql-block">🔺王士珍旧居。王士珍是我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曾与段祺瑞、冯国璋并称为“北洋三杰”,先后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王士珍旧居建于1912年,是民国时期北方典型的四合院。总占地10102平方米,原分东、中、西三路,布局严谨,先后有序。</p> <p class="ql-block">🔺旧居的中路,为两进四合院,两重院落,纵深排列,古朴幽静。保存完好。旧居是民国时期建筑的典型代表,体现了北方民居的i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北洋三杰。王士珍(1861 ~ 1930 年),正定县牛家庄人,曾任中华民国陆军总长,国务总理等职。在近代史上,他和段祺瑞、冯国璋并称“北洋三杰 ”,以其才识高下相别,又有王龙、段虎、冯豹之说。王士珍9 岁入私塾读书,15岁投笔从戎,入正定镇台当兵,光绪二十四年 (1898年)毕业于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由于其聪明能干、办事认真又富有军事才略,很得上司赏识,先后任清廷江北提督,湖广总督,陆军大臣等职。进入民国后曾任陆军总长,国务总理 (1917-1918),京师临时治安会会长,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委员长等职。在清末及民国初年权力交替频繁、局势动荡的复杂形势下 ,他积极协调各派之间的关系,为当时国家的相对稳定做出了努力。王士珍曾发自肺腑地说 :“唯私心默祝和平统一早日实现。兵祸不作,祖国宁谧,余得为一太平之民,安居乡里,于愿足矣⋯⋯。”1930 年7月1日,王士珍卒于北京,享年70岁。</p> <p class="ql-block"> 正定古城不大,三步一寺,五步一塔,牌坊街巷,星罗棋布,古香古色,美轮美奂,不枉梁思成先生来此三次,留下许多溢美之词。特别是隆兴寺的“六最”和一座比一座精美的凌霄塔、须弥塔、澄灵塔与华塔,令人印象深刻,置身其间仿佛倘佯于唐风宋韵的年代,让人流连忘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