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带来的联想

惊涛拍岸

<p class="ql-block">每当莫斯科红场胜利日阅兵仪式上响起雄壮的《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军乐,总让每一个俄罗斯人心潮澎拜,一种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一个民族在最危亡的时刻,男人们去告别母亲妻子毅然投入保卫国家的战场,是何等的悲壮与浪漫!反映出俄罗斯民族不屈的个性和浪漫的情怀。</p> <p class="ql-block">这首乐曲创作于1921年,是一名沙俄军队的号手为巴尔干斯拉夫女人而作,十月革命后内战期间在红军、白军中传唱,成为顿河哥萨克骑兵英勇无畏的文化标签!二战,在苏联最危亡的关键时刻,斯大林以大无畏的气魄,在德军兵临莫斯科城下的时刻,毅然在红场举行纪念十月革命的阅兵,而这首《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又回响在莫斯科的上空,红军迎着风雪伴着这首雄壮的军乐,接受斯大林的检阅,直接开赴战场,从此这首乐曲激励着苏联军民打败德国法西斯,而成为俄罗斯民族不屈的象征与文化标签。</p> <p class="ql-block">这首乐曲不仅旋律激昂浪漫,而且反映出俄罗斯民族的特质。俄罗斯作为起源于顿河流域的民族,在遭受蒙古铁骑入侵后被迫迁移莫斯科河畔后,在与蒙古贵族的交往联姻中留下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的彪悍豪放诡诈的基因。</p> <p class="ql-block">俄国的地缘政治观离不开其民族形成发展的特殊历史背景,俄罗斯自发源基辅罗斯后不断为土地而战斗,驱逐了蒙古、波兰立陶宛入侵者,击败了瑞典舰队、战胜了拿破仑、打败了14个协约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战胜了德国法西斯。此外,俄国哥萨克铁骑跨过乌拉尔山,进入中亚、西伯利亚,占领中国外兴安岭、库页岛、外布加尔湖、外哈萨克、布鲁特等国土。</p> <p class="ql-block">一战,俄国对德国宣战,因俄军队因循守旧、装备落后、士气低落,导致了俄国战败,随后爆发了俄国十月革命。列宁为迅速退出帝国主义战争,为革命赢得喘息,与德国签署了《布列斯特和约》,将西部领土割让给德国。斯大林深知德国东扩的狼子野心,与德国瓜分了波兰,并兼并波罗的海三国,为苏联夺回的大片西部领土,在德军入侵苏联时能以空间换时间,为苏联转入战时体制赢得了宝贵的时间。</p><p class="ql-block">俄国这些历史过往和经历,不断加深俄国对国土周边事态的不安全感。</p> <p class="ql-block">二战结束后,为形成苏联新的地缘政治格局,产生了外蒙古的独立、朝鲜半岛分治、东西德的分治、以及苏联解体后东乌、西乌的分裂,直至目前正在持续的俄乌战争等地缘政治状态与纷争。</p> <p class="ql-block">历史与现实使俄罗斯形成了国家安全的逻辑思维,即必须在领土周边构建安全缓冲地带。</p> <p class="ql-block">综上,中世纪蒙古彪悍的遗风和对领土周边争夺的历史,使俄国为领土不惜莽撞开战,由此产生了许许多多斯拉夫女人送郎上战场的悲欢离合场景,而《斯拉夫女人的告别》正是这一场景的真实写照,这种离别,有激情、有浪漫,更有悲伤,但俄罗斯人仍一如既往,为领土而战,这就是俄罗斯的思维与情感,为此,俄罗斯既不惜与周边结下积怨,也不惜在与邻居利益趋同后能化敌为友。总之,俄罗斯的思维和情感决定他们爱憎分明、敢作敢当、奋不顾身!《斯拉夫女人的告别》诠释了俄罗斯这一张扬的民族个性与逻辑思维,令人感叹深省。</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这种思维情感特性,一方面反映出他们具有西方民族“非是即否”的理性,另一方面还反映出他们具有东方民族感性处事的决绝。正如俄国国徽上的双头鹰,同时面向西方和东方。</p> <p class="ql-block">美国拖垮苏联,结束冷战后,俄国一直想进入西方的怀抱,曾想加入欧盟、北约,但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的拒绝,虽然北约多次向俄国承诺北约不再东扩,但北约却屡屡食言,继续东扩,挤压俄国的边界,更加剧了俄国对西方的不信任。最终引发了俄乌冲突。俄国面对融入西方的失败,不得不向东看,转向与东方中国的合作,开放开发西伯利亚。</p> <p class="ql-block">为此,中俄又恢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斯拉夫女人的告别》又出现在中俄友谊的场景中,中国人从中感到了俄国人的热情坚韧,感到了他们爱憎分明的情感,鼓舞着所有的人们为民族自由生存而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