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 启蒙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孩提时,大约也就是在学前吧,做了一辈子农人的父亲,每逢阴雨天、冬闲日,总是在自家的土炕上捧起那本泛了黄的、竖版的、线装订的《三国演义》,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来: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可以服人……当时他的自我陶醉状颇令我羡慕,他总是自己读,记忆中未曾教过我们兄妹四人读什么古诗词,也并没有给我们讲什么历史故事,但从那一刻起,年幼的我朦朦胧胧地开始意识到:噢,原来诗词可以这样读啊!…… </p><p class="ql-block"> 父亲以身作则,于润物无声中开启了我的诗歌启蒙…… </p><p class="ql-block"> 二 诗词与母亲的名字 </p><p class="ql-block"> 长大了,逐渐爱上了古典文学,更爱上了诗词,最喜爱的一句是唐人于良史的“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叶迦莹老师也喜欢),想像一下:在月光下,捧起一捧水,月亮在水中晃呀晃地,像在我们手里;以手去抚弄鲜花,花儿的芳香都浸入到我们的衣服中去了。此情此景,我简直醉了……九月的一天下午三时左右,我正在捧读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又想到了这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并细细地咂嗼:“掬水”对“弄花”,动宾词组,工整;“月”对“香”两个名词,又是对仗工整,突然心里咯噔一下,“月香”、“月香”,母亲的名字就是“月香”啊!我很早就喜欢这句诗,但竟然到现在才惊觉里面竟有母亲的名字,我不知道,母亲的父母(我的外祖父母)是不是依据这句诗给母亲取了这么优美的名字!母亲已离开我们十三年,她是想在这个下午与她的女儿沟通吗?她有什么话要告诉我吗? </p><p class="ql-block"> 那一刻,我泪如泉涌…… </p><p class="ql-block"> 三 用诗词来合解 </p><p class="ql-block">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与孩子产生不合谐的音符,有一次忘了为什么,女儿惹怒了我,我就不想理她了,把自己的卧室门一关,读书去了……我听到孩子也转身回了自己的小书房,几分钟以后,我听到了怯怯的敲门声,女儿嗫手嗫脚地进来,手里拿着她刚刚写好的一幅字,走到我身边,打开,“妈妈我送您一幅字。”我一看,写的是“含辞未吐,气若幽兰”,她摇着我的胳膊,“妈妈您不要生气了嘛!您看您这么有文化,气质就像兰花,您就是洛神,都是我不对,我向您道歉……”我一把搂住她,热泪盈眶,心生惭愧:孩子,我哪有你写的那么好,生气了只会不管不顾地、联珠炮似的向你大吼大叫,哪有什么“含辞未吐”?气质离“空谷幽兰”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啊! </p><p class="ql-block"> 樊登老师说“用诗词来吵架”,我们用“诗词来和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四 诗词大会后备团 </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微信群,群名是女儿取的,只有群主我和同事好友Lily两人,因为都喜欢诗、词、歌、赋,所以走到一起来了,每天我们约好背诵的篇目,背过以后各自发录音到群里,然后后面跟着读这首诗的体会(颇像诗词大会里康震、蒙曼、王立群、郦波、杨雨老师对每首诗词的点评)。《长恨歌》、《石鼓歌》、《赤壁赋》、《蜀道难》,甚至古代的散文名篇很多都被我们一一攻克,甚是欣慰。虽然也是边背边忘,但闲时翻看我们各自对诗词美文的点评,觉得理解层次与刚开始有了很大的提升,每一篇点评就是一篇小文章啊…… </p><p class="ql-block"> 坚持下去,我跟Lily相约……</p>